东北地区山野菜反季生产技术
2019-02-19冯雪
冯 雪
(辽宁宽甸县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宽甸 118200)
我国地域辽阔,野菜资源丰富,可食用的野菜约有400—500种,其中常被采食的野菜有100余种,约占蔬菜品种的15%以上,具有开发潜力的野菜约50多种。东北地区地处寒温带-温带,气候寒冷,雨热同季,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质肥沃等特点,适于耐寒性较强的植物生长,野菜资源以长白山东北部和西南部最为丰富,其次是大小兴安岭地区。由于东北地区受自然气候条件影响,野生山野菜多春季集中上市,鲜品可食期短等特点,而野菜反季生产可延长鲜品野菜市场供应期,不但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益,同时也满足了喜食群体需求,丰富了人们餐桌蔬菜品种。
1 野菜春早熟栽培
1.1 整地施肥播种
野菜春早熟栽培是春夏之交上市的一种栽培方式,采取冬或早春育苗,晚冬或春季定植。
播种育苗前的半个月把大棚或朔料中、小棚扣上薄膜,夜间盖草苫子,提高棚内地温。亩施腐熟农家肥2500-3000千克、碳酸铵和磷酸15—20千克充当基肥,深翻25—30厘米,耙细耙平,做畦宽1.2米待播。多数野菜种子发芽期较长,需种子处理,对于种皮薄、吸水快的野菜种子,用20—30℃温度的水,浸泡种子到没有硬心即可。种皮厚而硬、吸水难品种,用75—85℃水温浸泡种子并边浸边搅,待水温降到30℃为止。播种有点播、条播或撒播,覆土厚度为种子直径的2—3倍。
1.2 播种、田间管理
播种后畦面用木板压实并覆盖塑料薄膜或覆盖稻草,保持畦面湿润。出苗前白天保持棚温15—20℃,夜间保持10—15℃。出苗后,温度白天控制在15—25℃,夜间控制在10—12℃。在生长过程中,外界温度白天稳定在25℃以上时,撤去薄膜,幼苗5—6片真叶后,至移栽前半个月左右,注意运用揭膜、控水炼苗技术培养壮苗。当夜间最低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应撤草苫子,进入露地生产,早熟栽培可采收2—3次,采收一次追肥一次。
1.3 采收与加工
春早熟栽培野菜上市正是春季供应淡季,上市越早,价格越高,采收要注意按规格操作,采收过早产量低,过晚采收菜质纤维化、木质化,丧失食用价值。此外,野菜采收后保鲜期短,可采用贮藏与初加工方式,保持野菜新鲜度,比如活体保鲜野菜,进行低温冷藏或冷冻,还可以根据每种野菜其特定的生物特性,进行干制、盐制、罐藏及醋酸保藏,加工的目的不仅是为长期贮藏,还能改善风味和品质的提高,实现周年供应市场。
2 野菜秋延迟栽培
2.1 播种
选择土壤疏松、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的沙质壤土地块。播种前撒施腐熟的农家肥(施肥量同上),然后翻耕土壤,厚度在30cm左右,耙平耙细,做宽1.2米的畦,待秋季播种。播种时在畦面浅开沟,行距12—15厘米,沟内浇透水,将种子与细沙按1:2—3比例拌匀,播于沟内,覆土1—2厘米,镇压。每平方米播种量约4克左右,可保留800株左右。
2.2 田间管理
秋播后需经10天左右即可出苗,第二春春季土壤化冻前20—30天建拱棚。出苗前用松针叶或稻草切寸段覆盖于畦面,厚度以似见非见地表为准。同时用喷壶浇水于畦面。出苗后保持畦面湿润,控制水肥的供给,防止徒长。在生长季视植株生长状况补施水肥。每次每平方米追尿素15克左右,磷酸二氢钾7克左右,一般追肥1—2次。秋季播种的当年不采收,主要促进生根发育、生长健壮,为第二年早春采收打基础。收割时,注意根部损伤,一旦出现根部损伤,短期内不浇水,待伤口愈合后再常规管理,以免水多烂根现象出现。同一地块多年生产野菜,易使植株根系粗壮发达,造成株与株根系盘根错节、生长不良、再生能力下降,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改良土壤或移地种植生产。每年秋末冬初,畦面浇一次透水,保证次年春植株早出苗。
3 野菜越冬栽培
3.1 播种
越冬野菜栽培是指秋季育苗,定植在设施里,元旦或春季采收上市的栽培模式。播种一般在7—11月进行,第二年1—4月分期采收。播种前将种子用清水浸泡一天,捞出沥干水分,再放置20℃环境条件下催芽。播种可采用条播、撒播或直播,亩用种量5千克,无论采用哪种播种方式,都应在畦面浇足水,待水渗透后播种、覆土。
3.2 管理
播种至出苗前畦面应保持湿润状态,此阶段一般浇水2—3次。出齐苗后控制浇水,以免徒长倒伏,苗高5厘米左右时亩追施硫酸铵15千克。封冻前浇一次封冻水,畦面覆盖稻草或落叶等防寒物,厚度在1厘米左右为宜。
第二年春季未出苗前,撤去畦面覆盖物,待土壤表层疏松后浇一次水,促进小苗返青。同时亩追施15千克的尿素。春季风大雨少,畦面易干旱,要及时补水,标准为畦面见干见湿为宜。收获产品一周前用20ppm浓度的青霉素喷施增加产量。生长季中,蚜虫为主要害虫,用辟蚜雾、氰戊菊酯药剂可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