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探析
2019-02-19姚会萍
姚会萍
(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西 长治 046300)
0 引言
玉米不仅是农业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我国极其重要的农业作物,对我国经济效益的提升及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新时期下,为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就要从玉米栽培技术的选择和病虫害防治入手,在引入新技术的同时,还应重视玉米在生长过程中遇到的病虫害问题,使用针对性的手段进行防治,以降低玉米的死亡率,实现玉米的高产与稳产。
1 玉米栽培技术
1.1 种子的选择及处理
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与种子的选择有着直接关系。所以,在玉米栽培的过程中,应将种子的选择和处理放在首要位置[1]。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兴技术在玉米种植中的运用,玉米种子的类型开始趋于多样化,不管玉米的种子发生何种变化,在选择时应关注其质量,然后在根据土壤、气候等因素选择适当的品种。例如,西北地区在选择玉米种子时,首先要考虑种子的纯度和净度;其次,种子应颗粒饱满,大小均匀,且种类相同;最后,具有较高的抗病虫害能力和抗旱性。此外,为提高种子的存活率和成熟后的产量,在播种前还要做好种子的处理工作。首先,对种子进行筛选,挑出虫蛀、颜色暗淡的种子;其次,做好种子的晾晒工作,时间为3~4d,还可以使用浸泡的方式将种子浸泡1~2.5h,以提高出芽率;最后,根据种子的特性选择适当的药剂进行拌种,使种子的抗灾性得到提升。
1.2 合理的田间配置
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不仅与种子的选择有关,与田间配置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在玉米移栽前期需要进行合理的田间配置[2],比如,与其他低杆作物进行间套作种植,不仅可以加快玉米的生长,还能够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通过研究不同作物所具有的属性可知,玉米可以与马铃薯、大豆、甘薯等作物进行套作。此外,在移栽时应选择健康、生长趋势较好的玉米,为后续的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1.3 科学的田间管理
玉米栽培中的田间管理工作涉及许多方面,如苗期管理、穗期管理、成熟期管理,且不同时期的管理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对于苗期管理来说,除了要做好除草、补苗、施肥等工作外,还要及时清除深沟中的积水、杂草、淤泥等物质,以保证土壤的通透性;对于穗期管理来说,需要进行1~2次的中耕松土,时间为拔节与抽穗期,主要目的是提高玉米的抗倒伏与抗旱能力,提高其生命活性。另外,玉米抽穗开花授粉时若因天气原因出现授粉不良的情况,可以通过人工授粉的方式进行解决,以此提高玉米的产量。
2 病虫害的种类及其防治措施
2.1 苗期病虫害防治
玉米的幼苗在移栽时不仅要注重田间的合理配置,还应考虑病虫害问题。因为玉米的幼苗具有充沛的汁水和甘甜的味道,所以深受土蚕的喜欢,在移栽过程中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预防,幼苗会成为土蚕的盘中餐,影响玉米的产量与经济收益。为避免幼苗遭受土蚕的破坏,在移栽前应喷洒防治土蚕的农药,对于已经遭受破坏的幼苗,要及时补苗,以提高玉米的总产量。
2.2 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又称为条斑病、枯叶病等。该病贯穿玉米的整个生长周期,其中以中后期的危害最为显著,表现为叶片呈水浸状,且随着病情的加深变为青灰色,最后变为褐色的枯死斑[3]。防治方法:于发病初期喷洒20%菌灭克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中后期喷洒72%锰锌·霜脲800倍液加配广大特效王。
2.3 玉米丝黑穗病
顾名思义,玉米丝黑穗病破坏的地方为玉米的果穗或雄花,患有该疾病的玉米会出现颗粒无收的情况。可见,黑穗病对玉米有着极高的破坏性,应尽早预防、尽早防治。通过对黑穗病的研究可知,其发生原因是玉米在幼苗时期芽鞘沾染细菌所致,表现为植株矮小,其顶部无花丝抽出。防治方法:(1)选择具有较高抗病性的种子,如中单12、辽单18等;(2)深翻土壤,将细菌掩埋与播种层下方;(3)在幼苗早期拔出病株,并通过深埋或焚烧的方式处理。
2.4 亚洲玉米螟
亚洲玉米螟就是我们常说的钻心虫,对玉米的心叶、穗和茎秆有着较大的危害。防治方法:使用高效生物杀虫剂苏维士于抽雄前期;使用3%呋喃丹1~2kg加入1倍的细土或细沙,并撒在玉米的心叶中。
2.5 玉米蚜
玉米蚜俗称腻虫,喜欢吸食玉米叶片中的汁液,并在吸食过程中分泌霉状物,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防治方法:玉将10%轰蚜1000倍液喷雾喷洒于叶片上,杀死叶片上存在的密密麻麻的腻虫。
3 结语
综上所述,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与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有着密切联系,相关部门应予以重视,在使用针对性的栽培技术外,还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以提高玉米的质量与产量,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