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斩断致贫思想穷根加快西藏教育脱贫攻坚步伐
2019-02-19刘凯禄树晖
刘凯,禄树晖
(1.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2.西藏民族大学旅游研究所 陕西咸阳 712082)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1](P3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我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重大贡献。
在我国西藏具有“两屏四地一通道一前沿”①战略地位,是国家“三区三州”②深度贫困地区中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特殊区情民情、重要战略地位决定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意义重大,而且任务艰巨。近年来,西藏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边稳藏的重要论述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正确处理好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十三对关系”为根本方法,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首当其冲的重要政治任务,把实施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总抓手,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目标,突出民生导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大力发展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生态扶贫和教育扶贫,脱贫攻坚取得重大的阶段性成果。2016-2018年,西藏55个贫困县区成功脱贫摘帽,4813个贫困村(居)退出,47.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5.2%降至6%以下,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2]。但仍要看到,目前西藏仍有19个深度贫困县区的15万贫困人口,要确保西藏提出在2019年底基本消除绝对贫困,脱贫任务依然繁重。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受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宗教消极思想影响重等特殊情况的影响,在2019年底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后,要持续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任务更为艰巨。
西藏农牧区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80%以上,贫困人口主要是农牧民。由于受传统“重来世不重今生”和“因果报应”宗教消极思想影响,贫困群众普遍缺乏扩大再生产意识,安于物质和精神双重贫困的生活状态,造成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明显不适应脱贫攻坚艰巨任务,同时贫困群众自身整体素质较低,贫困群众家庭劳动者就业层次、劳动力素质,受教育程度、现代文化知识储备等存在突出问题。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斩除致贫思想穷根的治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起码学会一项有用的技能,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3](P33)近年来,西藏立足特殊区情,围绕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战略部署,综合研判西藏“三生一安全”空间③建设基础,全面梳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环境、要素、动因、机遇、挑战及制约因素,深入分析西藏脱贫攻坚的重要性、同质性、特殊性,以提高农牧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为抓手,明确提出思想脱贫是西藏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如何针对西藏思想致贫实施精准滴灌、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加快推进西藏高质量脱贫、高质量发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教育扶贫、教育脱贫意义重大。
一、西藏教育扶贫取得的重大成效
西藏聚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斩断致贫思想穷根,以思想脱贫为重点,狠抓“治愚扶志”;以教育扶贫为支撑,狠抓“提智增能”;以驻村帮扶为抓手,狠抓“提智增能”,全面推进教育扶贫、实现教育脱贫,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以思想脱贫为重点,“治愚扶志”成效斐然
长期以来,受相对滞后的交通条件、明显闭塞的信息交流、普遍不高的受教育程度、较为严重的宗教消极影响等因素共同影响和综合作用,西藏农牧民“等靠要”和“红眼病”的懒汉思想相对严重,“坐在门口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现象时有所见。针对这种情况,西藏以“治理愚昧”为教育扶贫突破口,依托广播、电视、报刊、书籍以及新媒体,在广大农牧区深入开展感党恩教育、西藏今昔对比教育、愚昧产生社会原因教育、思想不解放失去发展机遇教育等一系列活动,加大教育扶贫、教育脱贫思想教育和惠农支农富农优惠政策宣传,引导农牧民克服“懒汉”思想,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崇简、尚勤的社会风尚,形成“我要脱贫、我要致富、我要先富带后富”的社会氛围,切断“因愚致贫”的社会根基。以“扶持志向”为西藏教育扶贫、教育脱贫的重要抓手,凝心聚力,狠抓产业扶贫、转移就业、异地搬迁、“三岩”搬迁和高海拔区域易地搬迁等重点工作。加大合作社扶持、致富能人和带头人的培养,壮大农牧区村集体经济、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通过开展“富脑袋”行动,一方面使广大农牧民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对西藏的特别关怀,另一方面又让他们切实获得产业分红和发展生产的好处,激发他们参与生产、主动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以教育扶贫为支撑,“提智增能”稳步推进
西藏扶贫退出专项评估显示,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占总农牧户的45%左右,96%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主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文化素质较低,普遍缺乏致富奔小康的技术技能。近年来,西藏以农牧民文化素质提高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培育教育均衡发展、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实现“五个100%”目标要求,狠抓“控辍保学”,全面实施教育“三包”和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构建教育精准脱贫良性运行的体制机制,加快落实高等教育资助与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切实提高全区义务教育段的综合入学率;围绕“培养就业一名大学生,巩固脱贫一家人”目标,着力推进教育结对帮扶、援藏帮扶和社会帮扶,鼓励扶持建档立卡户家庭的学生在西藏内地班就学,加大在校大学生资助力度,规范高考录取、大学生就业创业扶持,切实加大农牧区建档立卡户脱贫攻坚资金投入,使贫困家庭学生有更多机会获得和接受高质量教育,为他们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实现精彩人生打下坚实基础,增强脱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增收为目的,大力实施“两后生”免费中等职业教育专项工程,着力推进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起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四两拨千斤”脱贫攻坚政策效果,依托“送教入户”实现教育扶贫兜底,高质量落实残疾人教育“三包”政策。通过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教育脱贫相关政策措施,为提高全区贫困户人口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致富能力夯实了坚实基础。
(三)以驻村帮扶为抓手,“提质增效”全面夯实
近年来,西藏教育扶贫采取了“第一书记”挂职和“骨干教师”驻村相结合的基本运作模式。通过教育扶贫把现代化生产方式、市场化的经营理念、前瞻性的管理方法带入农牧区,走进农户家,传给农牧民。引导并积极鼓励西藏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入农牧区、扎根农牧业、帮扶农牧民,充分发挥人才高地、科技创新、技术推广优势,持续开展思想教育到村、科技引导到户、技术辅导到人的科技帮扶。借力援藏省市的优质教育资源,激活援藏国有企业务实的科技创新模式,采取援藏教师入农牧区,驻村支教到各村镇,培养当地的科技带头人、技术领路人、创新倡导人,为农牧区留下一支相对稳定的科技创新与科技帮扶的干部队伍,全面提升农牧区教育教学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脱贫攻坚成效。
二、西藏教育脱贫攻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发展面临困难多,脱贫攻坚任务繁重
发展不均衡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纵向来看,西藏民主改革60年来,西藏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创造了很多人间奇迹。但从横向来看,西藏教育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质量,整体发展水平与全国甚至中西部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还不能满足各族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迫切需要。如学前双语教育普及率不高,农牧区幼儿园在师资、设施配套、管理等方面跟不上;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和均衡发展任务艰巨,资源配置、管理体制机制和手段方法等需要进一步加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和特色化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职业教育的规模和专业设置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还有一些不适应;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动力不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亟待提高。总之,西藏教育短板多,使得教育扶贫面临的困难、挑战也多,脱贫攻坚任务更为繁重。
(二)创新发展能力不强,影响教育扶贫工作效率
西藏是我国全域贫困的唯一省区,扶贫工作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西藏教育与全国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在相同时间和目标下,西藏教育既要补历史欠账,又要加快追赶步伐,发展任务更为艰巨。诸多因素要求西藏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推动西藏教育与全国教育同步科学发展,为西藏脱贫攻坚发挥更大作用。但由于西藏特殊的区情,西藏体制机制改革相对滞后,教育发展的活力还没有完全激发和释放出来。教育系统自身主动创新发展的内动力也不足,思想不够解放,缺乏攻城拔寨的锐气。由于上述诸多原因,使得西藏教育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也直接影响到教育扶贫工作效率。教育现代化是普及、质量、公平、结构等方面整体水平的提升[5],只有高质量的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教育扶贫“脱真贫、真脱贫”,才能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斩断致贫思想穷根,助力打赢西藏脱贫攻坚战。
(三)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的建言献策渠道不顺畅,智囊作用发挥不够
近年来,西藏教育系统,特别是高校围绕三农问题、贫困问题、安全问题、乡村振兴等社会重大关切,主动开展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对全区开展扶贫攻坚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强、参考价值大的建设性意见与对策。但由于缺乏畅通的建言献策渠道,很多研究成果束之高阁,难以转化运用。西藏扶贫攻坚指挥部主导的西藏脱贫攻坚研究院就没有西藏教育方面的专家参与,一些厅局、地市主导的扶贫攻坚问题研究、扶贫攻坚发展规划等重大项目,也很少邀请西藏高校参与,造成西藏高校参与扶贫研究的积极性消减,一些资深专家甚至逐步“调转枪头”远离西藏扶贫研究,加剧了西藏扶贫研究对区外专家的过度依赖。西藏教育对全区脱贫攻坚问题研究与政策制定参与度不高,对精准脱贫实施进度掌握不准确,致使教育扶贫与教育脱贫理论研究与西藏脱贫攻坚进程脱节,其核心原因是西藏教育“建言献策”的沟通渠道不畅,“登台献艺”的机会太少,大大减弱了西藏教育针对脱贫攻坚问题的研究与政策制定的智囊作用发挥。
(四)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的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精准施策出现偏差
目前“政府搭台对接、部门合力攻坚、群众踊跃参与”的西藏脱贫攻坚沟通协调机制已经形成,对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也暴露出存在“单兵作战”的问题。据2017年西藏国家级贫困县扶贫退出专项评估显示,西藏教育扶贫部门与公安部门在适龄儿童年龄核对、与脱贫攻坚指挥部在贫困人口家庭适龄儿童精准识别、与民政部门在残疾儿童精准识别等方面的数据不一致,导致教育部门在失学儿童劝学、贫困家庭儿童助学、残疾儿童送教入户上识别不准确,教育部门制定扶贫措施时出现偏差,甚至发生“张冠李戴”的情况。例如,部分县由于农户户口本年龄、性别、辈分关系登记不准确,教育部门未能及时与公安部门沟通协调,严格按照户口本执行教育扶贫,造成教育扶贫对适龄儿童辍学、教育“三包”政策落实出现偏差,导致扶贫退出评估过程中出现“错退”“漏评”等问题。如某县扶贫办、教育局、公安局之间缺乏沟通协调,扶贫办上报入学率100%,教育局上报入学率98%。由于数据不一致,评估组将这种数据定义为数据造假,严重影响了该县的脱贫评估效果。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行业部门间协调沟通不够,严重限制了教育部门对教育扶贫形势的精准判断与脱贫措施的精准制定。
三、西藏教育助力扶贫巩固提升的基本举措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提高教育扶贫政治站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将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扶贫是西藏农牧民最直接、最有效的脱贫奔小康措施。西藏教育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弱、规模小,整体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相对较弱,这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教育扶贫目标不相符,它是制约西藏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要想富先修路,智慧教育也要跑上信息高速公路”。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向全世界、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西藏各部门要统一认识,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对标中央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找准教育脱贫攻坚和帮扶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强化责任担当,完成脱贫攻坚历史使命。西藏只有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提高教育扶贫的政治站位,坚持教育发展与脱贫攻坚同组织、同部署、同安排、同落实、同评估、同奖惩,才能助推教育脱贫取得更大成效。
(二)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提高教育扶贫能力
建设高质量西藏教育,实现西藏教育与全国同步科学发展,是新时代对西藏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使命。西藏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适应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大力推进政府“放管服”改革,让政府有效发挥监管服务职能,让学校充分体现办学主体地位,让社会更好地扮演参与监督角色,形成有序高效的治理结构,为教育现代化提供制度保证。从西藏教育自身来看,要充分认识新时代西藏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紧扣西藏发展实际,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坚持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思想,主动适应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等重点工作,切实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坚持科技教育经济三结合,全面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高教育扶贫能力。要正视教育整体服务扶贫攻坚能力相对较弱的现实,坚持问题导向,化解教育扶贫的制约瓶颈,继续推进“全面改薄”工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高等教育要发挥主力军作用,把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与服务西藏经济社会人才供需结合起来,把课程建设、实习实训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结合起来,把高端人才引进、科研团队建设、跨学科交叉研究与解决教育扶贫关键攻关技术研究和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提高改革创新能力。西藏教育只有通过加大教育改革创新力度,更加注重推进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着力提升教育质量,才能促进自身提高参与教育扶贫、教育脱贫能力,促进教育扶智、技能立业、就业脱贫、创业致富。
(三)创新教育扶贫措施,加快教育扶贫步伐
教育系统要发挥教育战线的优势,认真思考脱贫工作,不断完善扶助措施,不仅要持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还要推动已脱贫人口稳定脱贫,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要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切实把握西藏扶贫开发工作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的根本原则,继续在第一书记驻村、骨干教师蹲点、举办农牧民实用技能培训等工作措施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普惠教育+精准教育”相结合,着力保障贫困学生不愁学、残疾孩子送教到家,稳定实现教育扶贫全覆盖。要着力推进“政府保障教育+企业助力教育”模式,激励企业积极参与教育扶贫工作,不断增强教育扶贫的动力和活力。继续完善“高职教育+中职教育”相结合模式,不断凝聚职教合力,借力“产教联盟”,提升职中内涵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力保障贫困人口具有一技之长。大力推进“国家保障就业+社会促进就业+大学生自主创业”模式,继续围绕“富脑袋”宣传教育行动,着力破解“铁饭碗”就业观的制约因素,全力保障就学、就业“双提升”行动。多管齐下、多措并举,进一步夯实西藏教育扶贫的工作基础、加快推进西藏教育扶贫工作步伐。
(四)加强沟通协调,形成脱贫攻坚合力
西藏脱贫攻坚要调动好各方面力量,才能最大程度推进扶贫工作,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从政府和扶贫主管部门来说,要积极发挥不同单位在扶贫工作中的优势,做好统筹工作;从西藏教育系统来说,要把引领西藏教育扶贫的责任主动承担起来,以西藏教育扶贫主人翁姿态,主动疏通与各级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间的互动交流渠道,主动向其表达教育扶贫理念,阐释教育扶贫举措,展现教育助推扶贫实力,力争取得各方面的广泛认可,得到大力支持。要根据教育扶贫研究所涉及领域,主动与自治区发改委、住建厅、农业农村厅、科技厅、交通厅、水利厅、民政厅等脱贫攻坚专项主管部门沟通,在信息交流、数据采集等基础性工作上取得行业部门配合;要正确认识、分析西藏教育发展优劣势,紧紧围绕教育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暴露出的短板,抓住教育援藏、东西协作大好机遇,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合作交流,举办教育扶贫专项研讨,拓展教育扶贫视域,增强教育扶贫能力,力争在扶贫关键技术研究、重大政策制订等创新性工作领域上与行业部门合作。当前西藏已形成高等教育团队式、职业教育对口帮扶、基础教育组团式、教育部直属单位对口援助的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的教育受援体系,在教育扶贫工作中要积极发挥好教育援藏人才传帮带作用,既输血也要造血,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西藏教育高质量发展,为西藏脱贫攻坚作出贡献。
四、结语
西藏教育扶贫、教育脱贫是保证西藏稳步推进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长期工作。西藏教育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致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贺信精神为指引,正确处理好自身发展与助力脱贫攻坚的辩证关系,因地制宜地制定出西藏教育扶贫、教育脱贫的技术路线图和施工蓝图,科学管理、规范推进、全面监管,全力助推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确保2019年底西藏74个县区如期脱贫摘帽,确保2020年底西藏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注释]
①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西藏的战略定位是“两屏四地一通道一前沿”。具体指的是: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同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内外敌对势力、分裂主义势力斗争的前沿。
②“三区”是指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省藏区;“三州”是指甘肃的临夏州、四川的凉山州和云南的怒江州,是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
③“三生一安全”空间是在国家提出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基础上,本文作者针对西藏提出了“安全空间”这一观点。西藏“三生一安全”空间的特征是:生产空间发展有限、生活空间基础滞后、生态空间环境脆弱、安全空间任务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