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西南乌恰地区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分析
2019-02-19谢瑾
谢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测试中心 乌鲁木齐 830026)
1 区域地质特征
乌恰地区位于塔西南坳陷北西部,处于喀什凹陷北部、南天山部分地区以及帕米尔弧冲断带夹持区,区内新构造活动较强烈,褶皱和断裂较为发育。区域上隶属于塔北成矿带-阔克沙勒岭(陆缘盆地)Pb-Zn-Cu-Fe-REE-U-铝土矿矿带[1]。研究区主要位于乌鲁克恰提-康苏一带,分布有南天山造山带、喀什凹陷、库孜贡苏断陷以及帕米尔弧冲断带等多个构造单元,中新生代地层均有出露。
2 矿区地质特征
区内由西向东主要分布有江额结尔铅锌矿、乌拉根铅锌矿以及沙里塔什铅锌矿三个规模较大的铅锌矿区。此外,在康苏乌拉根古隆起-黑孜苇一线还有发育一系列小的铅锌矿[2-4]。矿区内主要含矿目的层位有晚泥盆统奇自拉夫组(D3q)与早石炭统克里塔格组(C1k)、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K1kz)以及部分古新纪(E1-3)地层。
江额结尔铅锌矿距乌鲁克恰提乡北北西方向15km,在小红山铁矿西3km处,位于乌鲁恰克提向斜东翼,平面上成弧形展布,矿区整体为一向西倾斜的单斜构造,矿体产于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K1kz)浅黄或灰色砂岩、砂砾岩中,矿体呈脉状,含矿砂岩中肉眼可见黑色小斑点(可能为沥青质),且在砂砾岩中也发现了沥青质和石油痕迹,其铅锌矿化主要赋存于发育沥青质和石油等还原物质砂体中,即氧化还原过渡带附近。
乌拉根铅锌矿位于康苏南部,距康苏镇约3km。主矿区位于乌拉根向斜,该向斜主要由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组成,其北翼倾角较大,在70°左右,南翼为60°。矿体主要赋存于向斜两翼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K1kz)砾岩、含砾砂岩中,另在其上部古新统(E1-3)也均有赋存。矿体主要分布于下白垩统顶部,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具层控特征,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现有研究表明,其成矿主要与深部热液有关,主要为含矿卤水喷溢与上覆碳酸岩经地球化学作用,含矿物质沉淀而形成。
沙热塔什铅锌矿位于康苏镇北北东9km处,矿区主要位于沙热塔什向斜北翼,矿体产于中上泥盆统奇自拉夫组(D3q)砂岩与克里塔格组(C1k)石灰岩以及下石炭统的火山碎屑岩中,并与断裂有关,具深源性质。矿体主要分布于呈透镜状或不规则脉状,矿石有块状及浸染状。
3 成因分析
3.1 构造分析
本研究区内发育的铅锌矿处于库孜贡苏断陷与南部帕米尔弧冲断带过渡带,另在过渡带东侧还发育乌恰断裂。伴随新构造运动,形成了昆仑山与南天山的对冲构造格局,在过渡带发生了强烈的冲断构造,形成了一系列叠瓦状冲断带、双重推覆构造以及断层相关褶皱。目前发现的矿区含矿构造主要处于向斜一翼或两翼,在其向斜核部及两翼由于挤压作用形成纵向节理,为深部流体、热液向上运移提供了通道。此外,在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古新统阿尔塔什组中均发育有软弱层(如泥岩层、膏岩层、泥灰岩层等),断层在发展过程中,沿软弱层易形成滑脱断层,含矿热液沿其滑脱面侵入,进而形成“层控矿带”特征。因此,区内构造作用控制了矿体的展布特征,对今后找矿工作也起到了一定的指示作用。
3.2 氧化-还原环境及蚀变分析
研究区主要目的层位为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岩相主要为一套干旱环境条件下的具较强氧化作用沉积的红色碎屑岩沉积体系,岩性以红色砂岩、砂砾岩夹红色泥岩为主。而含矿岩性则主要为灰色、灰白色砂岩、砂砾岩,且在上述矿区赋矿岩石中均发现沥青质、油气、卤水及其它构造热液等活动[2-5],构造作用使得原始红色氧化砂岩、砂砾岩层经后期深部沥青质、油气还原,使之发生“褪色”现象,有机质含量增高,富矿物质得以沉淀、富集,形成铅锌矿体。
此外,在矿体附近的围岩中,由于构造热液的叠加,围岩发育了强烈蚀变作用,主要表现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石膏化、方解石化、白云石化、白云母化,在此过程中形成强烈的褪色蚀变。这也为后续找矿工作提供了指示。
4 找矿方向分析
已发现的铅锌矿区均分布于库孜贡苏断裂带与帕米尔冲断带西南夹持区。富矿地区均处于构造相对稳定区,目前在其库孜贡苏断裂带与南天山东侧的夹持区,尚未发现较好的铅锌矿。而在其东侧夹持区的小黑孜韦乡北部褶皱区,也发育了与江额结尔、乌拉根同源的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碎屑沉积,且在其下部侏罗系中发现了大量工业煤层及沥青质。此外,在该处还发育了卡拉别尔特石炭系圆形隆起背斜,垂直于隆起四周,发育大量纵向节理和断层,为后期含矿热液及还原性流体的运移提供了通道。因此,通过对区内构造格局的分析以及沉积环境、岩石蚀变等综合因素的考虑,有利于以后找矿方向的确定,对指导铅锌矿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指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