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70年来中国方志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

2019-02-19李连秀

史志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修志方志文化

李连秀

(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福建福州350003)

国有史,邑有志,家有谱。史、志、谱构成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谱系。如果从宏观、中观和微观来分的话,史为宏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演进;志为中观,反映一地一域的历史发展变化;谱为微观,反映一家一族的兴衰起伏。其中,志书在国史、家谱间起到衔接作用,使中华的历史文化成为整体[1]梅森.地方志,华夏文化的根脉.中国地方志,2012,(10).(P8-12)。专家进一步指出,“历代志书连贯在一起,又构成了系统的地方文献与资料系统,这一文献与资料系统将历史与现实贯通起来,鉴往知来,为地方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彰显出方志文化的功用与价值系统。方志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介于形而下与形而上之间,即属社会民众基层文化(如饮食、服饰等生活、生产习俗)与思想、学术及哲学层面的文化之间的文化类型。它凝聚某一地区乡土文明,汇聚为中华文明。方志文化系统是社会文化和中华文明系统的支脉,既自成系统又关联文化与文明之大系统。”[2]牛润珍.略论方志文化建设与社会进步.中国地方志,2012,(11).地方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自身发展进程中坚持实事求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开放包容,通过发展完善自身体制机制、体例门类、志类品种来记录社会发展变化,收纳丰富社会信息,形成独有的方志文化传承发展之道。赓续千年的方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发挥着独特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前,地方志事业正处在机构变革、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和发展机遇,重温党和国家领导人倡导推动地方志编修,学习30年前习近平在福建履职期间对方志文化的探索与实践,尤其是任宁德地委书记时所作题为《深刻认识修志意义,认真做好修志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对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方志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探寻地方志事业的初心与使命,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方志文化自信,引领地方志事业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均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党和国家领导人倡导编修地方志,传承弘扬方志文化

古人云:“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发挥地方志作用,倡导编修地方志。尤其是毛泽东主席,十分关注地方志。他认为方志详细记载了各个地方的山川气候、物产资源、风俗民情等情况,是极其重要的书籍。因此,无论是在艰难困苦的战争环境,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和平时代,每到一处,毛泽东都会搜集当地地方志认真阅读,以此来了解当地各方面的情况。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读过的志书有广东的《汕头县志》《潮州府志》,江苏的《无锡县志》,江西的《铅山县志》,安徽的《安徽省志》,四川的《华阳国志》《蜀本志》《四川省志》《都江堰水利述要》《灌县志》《武侯祠志》等等,表现出对地方志阅读和利用的极大兴趣[1]曾荣.建国时期毛泽东关于方志文化的探索与实践.毛泽东思想研究,2017,(2).(P9-12)。周恩来、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从国家经济与文化建设等客观需要出发,重视地方志的整理和利用,大力倡导编修新方志。1959年,董必武谈到方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时,提出各县开展县志编修工作的要求,认为修地方志应增加以下内容:一是写政治、经济、军事的统一行动,着重写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这一点;一是写新人物志、艺文志、科技志等。总之,地方志要成为这个地区的百科全书,成为中国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切片”——因子或元素。这样的地方志,历时愈久,则愈有价值。显然,董必武从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对传承、探索和利用方志文化作出了重要论述。毛泽东曾评价说“中央最积极主张修志的是董必武”[2]董必武:地方志要修成百科全书.引自杭州地情网“领导人与地方志”刊载.。

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推动下,全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即开始倡导编修地方志,并将其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组织实施。1956年,国务院指示编修方志,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制订的《1956~1967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中,提出编写地方志的任务,并将其列为20个重点项目之一。随后成立的地方志小组发出《关于新修方志的几点意见》,要求全国各市县全面开展修志工作[3]诸葛计.中国方志五十年史事录.方志出版社,2002.(P8)。1978年后,地方志编修传统伴随着改革开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划,开始普修社会主义新方志。1982年,地方志被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的“史学的研究”26个项目之一。1983年4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正式恢复。1985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加强全国地方志编纂工作领导报告的通知》,全国社会主义新方志修志工作由此全面展开,形成延续至今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修志活动。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得到胡耀邦、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和重视,不少革命将帅如王震、肖劲光、张爱萍、李德生、陈锡联等纷纷为家乡地方志题词,传承弘扬方志文化。

1985年,习近平从正定赴福建履职。此后在福建工作17年半,在闽期间,他或出席会议并作讲话,或发出贺词表示关心,或亲笔为志鉴题词、作序,或着力督促工作的开展,表现出了浓厚的史志情怀。

二、习近平总书记浓厚的史志情怀,推动树立方志文化自信

习近平非常重视对地情的研究,重视读志用志,无论是在正定还是在福建,每到一地,都会调阅当地志书,从中了解古今概况,熟悉地情,并常常运用志书中的史料记载,分析问题,探寻规律。“我来这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府志、县志。要马上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情况,就要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历史的可靠方法就是看志,这是我的一个习惯。过去,我无论走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地方志,这样做,可以较快地了解到一个地方的山川地貌、乡情民俗、名流商贾、桑麻农事。可以从中把握很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可谓开卷有益”[1]习近平.深刻认识修志意义,认真做好修志工作——在全区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宁地委办〔1989〕52号).1989-8-12.。

1985年6月,就任厦门市副市长的习近平一到厦门,“就说要找地方文史专家了解厦门的历史和地情。他的两位同学都推荐了我,说要了解厦门地情,就要去找洪老师。作为地方史志工作者,听说新来的市领导首先就借阅地方史志,我非常高兴。……近平同志希望看时代近一些的、稍微简单一点儿的地方志。我就把我的那本《厦门地方史讲稿》,加上那本道光年间的《厦门志》,转借给他。……过了一段时间,习近平同志和我通了电话并约好时间。……大概是晚上7点左右到了他那里,我们就在他的宿舍里边喝茶边交谈,从唐代开发厦门的‘南陈北薛’谈到厦门经济特区的创建和发展。在交谈中,他还不时地问起一些他关注的历史问题,如厦门与华侨,厦门与台湾等相关历史情况。他不仅了解历史,还与我谈到了厦门的‘菜篮子’工作,这件事情给我留下特别深的印象。最后聊得都忘了时间。他是既了解历史,又关注民生。”[2]厦门市文史专家洪卜仁口述采访记录.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17年11月14日采访.此后,习近平主持编纂《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一书,其中涉及厦门地情、历史部分就大量引用了厦门旧志中的记载。编纂《厦门经济特区》一书时,习近平任副主编,点名要洪卜仁担任执行编辑,在编纂《当代中国的福建·厦门卷》时,习近平批示要厦门市方志办的人去参与撰写。

任职宁德地委书记后,习近平随即开展宁德九县市工作调研,每到一地,他都认真研读地方志,翻阅了《霞浦县志》《福宁府志》《古田县志》等等,对冯梦龙《寿宁待志》尤其喜欢,“把这本书起名为《寿宁待志》,表明没有把事做满,而是留下空间,让后人去填补,所以叫‘待志’,说明这个文人有水平、有境界。”[3]《习近平在宁德》系列访谈实录(之一、之二).学习时报,5月20日刊载.

习近平不仅喜欢读志、用志,对地方志编修也深入思考,形成深邃的、富有前瞻性的方志文化思想。1989年,宁德地区准备对全区修志工作进行启动部署。他了解到当时全区地方志工作在人员组织、经费筹集、办公设备等方面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便主动要求到会讲话。8月12日,他出席宁德全区地方志工作会议,并在会上作了题为《深刻认识修志意义,认真做好修志工作》的重要讲话[1]。讲话中,他对方志认识、修志意义、修志组织领导、修志方法步骤、修志人员培养、志书质量等进行全面深刻阐述,展现他对史志事业的深入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科学性、指导性的思想理念,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先行者的洞见。

比如基于修志意义,他说,“修志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其意义,说通俗一点,就是使我们做一个明白人,‘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对于我们,只有加深对历史的掌握和理解,……才能使人们从一种混沌状态,转为一种清楚明白的状态,才能知道过去人类社会种种事件的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修志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教材,没有历史何以有爱国?爱国主义教育、英雄主义教育、美德教育,都要从历史中去吸取养分,搞文化虚无主义是不行。”

基于修志组织领导,他针对当时修志工作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告诫大家“修志工作如果要抓,如果认为是一项重要工作,就要一气呵成,不要停停打打。要当个事业来办,把它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把它作为一种有文化的表现,也作为一种有远见的表现,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摆在议事日程上。”

基于修志方法步骤,他说:“修志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量浩大,要靠上下同步,左右协作,靠部门完成分志,靠地、县方志办来完成总纂工作。……既要有‘人自为战’的主动进攻意识,又要有‘海、陆、空’各军兵种协同作战的群体意识;不要互相封锁资料,也不要互相扯皮,要确保这个浩大工程的完成。”“修志是一件十分艰巨的工作。难就难在古今资料浩如烟海,进志书的资料是否真实可靠要订正;难就难在资料残缺、散失收集起来很艰难;难就难在横排门类不能缺项、不能割裂与孤立、不能失去整体性:难就难在志书要合体例又要有时代性、科学性、思想性。完全搞散文体、公文体不行,但是由于迁就体例把它局限到没有科学性、思想性、时代感也不行。志书既要避免宣传色彩,又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指导修志工作。”

基于修志人员,他要求“修志人员要刻苦学习,顽强工作,真正进入角色,钻进故纸堆,从浩瀚的档案资料中挖掘珍宝。”并针对“修志不得志,得志不修志”这一现象,还强调,“修志是一件相当‘得志’的事情,……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政。”

基于志书质量,他指出,“志书既要避免宣传色彩,又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观来指导写志、编志。”“时代发展了,科学分工越来越细,我们一定要在规模、质量上超过前人,现在的志书都要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因此,我们更需要注重质量。各部门都要把志书的质量放在第一位,对社会负责,对事业负责,对子孙负责。”

调任福州市委书记后,习近平到福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看望,专门把福州党史、地方志和文物工作负责人召集过来,面对面交谈,前后三个钟头。他指出,“我们要弘扬祖国优秀文化,继承民族精神,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修志、编史和保护文物具有同样意义。要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的,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历史、对文化的态度。往往受赞扬的都是对历史、对文化的保护,而受谴责的都是对历史、对文化的破坏。”[1]黄启权.我愿终生游弋在志海中.福建史志,2013,(6).1994年3月11日,他在福州市委《关于1994年福州市修志工作要点》上的批示:“编史修志是一项千秋事业。希望九四年能继续全面抓紧修志的力量组织、进度推进以及志稿研评、审定把关工作,确保九五年基本完成修志任务”。

1999年11月,时任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习近平兼任《福建年鉴》编委会主任,就进一步办好《福建年鉴》作了批示:“继续办好《福建年鉴》,要精心编纂好、出版好,为福建的跨世纪发展作出新贡献。”12月25日,省长习近平在省政府第二次务虚会议上听取地方志工作汇报时指示:“要把续志规划做出来,志书的编修要有特色,要注重专业化,如海洋志、侨乡志、闽台关系等都很有特色。要善始善终完成本届修志任务,积极做好续修下一届志书的准备,开拓地方志工作新领域,进一步做好设施建设。”2000年1月5日,省长习近平为全省地方志第五次工作会议暨表彰大会发来贺词:“盛世修志,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更是一项重要的思想文化建设事业,具有服务当代、惠及子孙的深远意义。”2月24日,时任省长习近平出席《福建年鉴(2000)》编纂工作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为该卷所作的序中,省长习近平肯定该卷新辟“建国50周年福建发展辑要”和第一次随书出版多媒体只读光盘的做法,认为前者“全面地反映福建50年来的沧桑巨变,为后人提供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后者“朝着运用现代出版手段又前进了一步。”

2002年,他欣然为《福州古厝》一书作序,对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名城、保护好自然遗产进行阐述,并认为领导者既要重视经济的发展,也要重视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保护,二者同等重要。为此,习近平对修复和保护林则徐故居等系列遗迹、林觉民故居、邓拓故居、琉球馆,保护三明万寿岩洞穴遗址,申报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等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坚定不移地保护传承。正如他在《闽东之光——闽东文化建设随想》所写的:“一个地区的文化建设内容很多,有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就是要弘扬地方的传统文化。从整个国家来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民族的延续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2014年8月第2次印刷.(P21)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通过地方志,习近平了解了一个地方的过去,明白了文化血脉,他就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这种贯通古今的思维指导一个地方的未来经济发展。读志可以“从历史上借鉴一些有益的东西,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古为鉴’达到‘知己境地’做出科学的决策。”[2]习近平.深刻认识修志意义,认真做好修志工作——在全区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宁地委办〔1989〕52号).1989-8-12.2006年12月20日,任职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苍南县考察调研灾后重建工作时,调阅了《苍南县志》,并在座谈会上,饶有兴致地给在座的温州市委、市政府和苍南县委、县政府领导朗读了大段志书中有关历代台风登陆苍南的记述,告诫大家要以史为鉴,认清台风活动以及影响浙江的规律,科学决策,不断提高防台抗台和处置各类自然灾害的能力,做好长期抗台的准备[3]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方志通鉴(下).方志出版社,2010.(P1389)。2004年10月10日,习近平视察白沙村。在村老会计毛兆丰家的书房里,习书记看到了1991年出版的《白沙村志》,很感兴趣,就随即拿了起来,并就修村志进行了交流,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发挥一切力量,把白沙村新志写出来!”[4]颜越虎.白沙村志·序.浙江地方志网站“志鉴论苑”刊载.

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后,习近平手不释卷,喜爱读史,重视从史书、志书中汲取历史智慧经世致用、治国理政,“在中国的史籍书林之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5]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首都博物馆参观历史文化展览时说:“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考察,向学校赠送了《永乐大典》重印本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并现场在赠书函上签名。在应邀参加学校“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主题沙龙上,习近平认真听完学生们围绕处世做人、敬老爱幼的讨论,谈了自己的体会。他说,要通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做到格物致知、知行合一。2017年1月,中央下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加强党史国史及相关档案编修,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巩固中华文明探源成果,正确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史,推出一批研究成果。”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再次明确强调“加强地方史编写和边疆历史地理研究。完成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出版工作。开展旧志整理和部分有条件的镇志、村志编纂”。从此,地方志事业发展明确列入国家发展规划,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志文化的价值和作用愈来愈受到重视。

回望来路,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对方志文化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推动编史修志事业的一系列前瞻性思想和观点,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传递了文化自信和正能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多次以历史为主题,强调提高历史文化素养,提高领导工作水平,提倡把历史思维、历史智慧经世致用,指导运用到新时代各项工作中,要求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习近平总书记浓厚的史志情怀,汇聚成一股清泉,注入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

三、新时代方志要以人民为中心,用精品奉献给人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2019年3月“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对文艺社科工作者提出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的“四要”要求。“四要”要求为新时代方志文化明确了定位与方向。因此,方志要坚持千百年来地方志纂修传承体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即“直笔著信史,彰善引风气,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坚持做好时代的记录、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给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第一,新时代方志要传承弘扬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国爱乡情怀。

爱国是从爱乡开始的。著名学者季羡林在《临清市志序》中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其道多端。我个人认为,要想爱国,必先爱乡;乡而不爱,何从谈国!”“我相信,谈说本地文化,介绍本地风光,学生听起来必然感到亲切、有味。爱乡之心,必然油然而生。乡相联而成国,在潜移默化中既然爱乡,还能不爱国吗?乡土课的教材从哪里来呢?就是过去千百年来已经编纂过的现在又在编纂省、市、县志。”[1]季羡林.临清市志序.中国地方志,2006,(1).地方志承载中华民族油然而生的爱国爱乡情怀。旧方志中,忠君报国等思想观念深刻烙印其中。晚清至民国,中华民族不断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抵御外辱、抗击日寇、守护河山、还我中华”成为人民心底的最强音。这一时期的地方志记录了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自由进行不屈不挠斗争历程,记录了无数中华仁人志士为国为民毅然献身的英勇事迹,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爱乡情怀。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地方志记录了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为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改革发展、民主和现代化的历程,弘扬海外同胞、游子回馈桑梓、参与家乡建设的爱国爱乡情怀。这些都为传承弘扬爱国主义传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动教材。

第二,新时代方志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直笔著信史,打造气质方志。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多民族的国家。地方志书纂修详今略古,重在当代,每隔数十年一修,其纂修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前后沿承,补、续、创,使志书所记述的内容既有阶段性又有连贯性,客观系统地记载了中华民族追求独立、民主、富强、文明的伟大实践,记录了中国人民追求社会进步的努力与求索,推动改变中国旧面貌、树立中国新气象的奋斗历程,凝聚和保存了大量传统文化信息和优秀人物事迹,传承弘扬实事求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积极进取精神。“回顾浩瀚的人类历史长河,审视世界不同文明的源流演变,我国历代先贤圣哲通过修史修志,以文字记述为主要形式,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2]刘延东.在接见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模范代表时的讲话.中国地方志,2016,(1).。地方志记载统贯古今,包容万象,反映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社会经济实际情况,反映着本行政区划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是“一域之百科全书”“博物之书”。“要揭示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离不开志鉴成果[1]李培林在“新疆四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聚焦主业履职尽责,用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方志文化蕴含的是当地祖祖辈辈人民积淀的历史智慧,对培育民众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意义重大,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当前,党和国家开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新时代地方志要真实客观记录这一伟大征程并传承后世,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地方志要客观记录和全面反映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历程,客观记录和全面反映党和国家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历程,客观记录和全面反映党领导全国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历程,客观记录和全面反映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客观记录和全面反映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历程。把“修志问道、直笔著史、堪存堪鉴”作为方志文化的气质内核与理念导向,打造气质方志,使地方志成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坚实基石,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有益精神财富。

第三,新时代方志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科技兴志,打造共享方志。

中华民族素来崇礼尊礼,注重礼义、法度、伦理、道德。礼渗透或融合在人们日常生活、民间习俗、普遍性的行为方式中。礼治,表现为乡土社会中的礼俗、人情、乡规、家训、族约等等,深深地融入到人民的血液中[2]姜义华.“礼治”的当代意义.文汇报,2014-9-22.人民论坛网刊载.。地方志反映了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风土物产、民风习俗、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追求等,无不承载了中华民族崇尚礼治、讲究伦理道德的优良传统,留存了从古至今中华各族人民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的生动故事,记录了各时期人民群众践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等伦理道德和社会风尚的事迹、义举。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修更加全面深入地反映社会百业、人民生活,成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肥沃土壤。哲学家罗素曾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化世界极为重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地方志始终以民生为本,关注基层民众,传承弘扬中华文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精髓,并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独特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地方志是重要的资料宝库、文化宝库、知识宝库,记载了前人和当代人的实践活动和智慧经验。地方志保存着丰富而全面的史料,对了解过去、指导现在、预测未来有着重要借鉴作用。地方志为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和一部分自然科学、交叉科学在内的广义文化活动提供资信。除了传统的地理、历史、文学等学科外,农学、天文学、地质学、民俗学、旅游学、医学、经济学等学科加大对地方志的关注,利用地方志资料推动学科的深入研究。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均可以从地方志土壤中发掘和吸收自己所需的养分,进一步开展研究与利用。

新时代方志文化要始终围绕“为谁修志、修什么志、怎样修志”来开展工作,根植于人民沃土,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精神文化需求为转移,促进方志文化创新。推广运用信息技术和高科技手段,不断驱动地方志服务创新、地方志载体创新、地方志人文价值创新,创新方志文化传播形态和资源阵地,融入地方公共文化建设,建设方志馆等文化创新平台,让方志文化“活”起来,促进人人参与,人人共享。

第四,新时代方志要坚持质量立志,打造智慧方志。

新时代方志文化要展现地方志史料积淀和学术素养,紧跟时代步伐,勇担历史使命,主动及时收集、整理和保存这伟大进程中形成的珍贵历史资料,尤其是代表社会发展趋势、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富有时代精神的重大事件、典型人物;及时发现、记录和宣传在改革实践进程中的新思路、新创造、新经验,将这个伟大的时代客观、全面地记载入史册,告知后人,传之久远。把质量意识贯穿于编修工作的全过程,以科学认真的态度,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严谨学风,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编修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文化成果,为后世提供智慧支撑。始终坚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引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国存史,为党立言,以明德引领风尚。

第五,新时代方志要加强对外交流,打造开放方志,推进文明交流互鉴。

中华民族素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知达常变、应物变通的思想,也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与气魄。地方志源起于春秋战国古列国史,直面记录了中华民族追求独立、民主、富强、文明的伟大实践,记录了中国人民追求社会进步的努力与求索,推动改变中国旧面貌、树立中国新气象的奋斗历程,传承弘扬实事求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积极进取精神。在自身发展进程中,地方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坚持实事求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开放包容,通过发展完善自身体制机制、体例门类、志类品种来记录社会发展变化,收纳丰富社会信息,形成的独有编修之道。进入21世纪,地方志从一项工作向一项事业转变,数字化、信息化、法治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方志文化形成独我的风格与气度,以独有的体例与形式全面、客观记录文明发展历程,翔实记录社会变迁、事业发展和人民生活变化,揭示事物发展变化之规律,折射进步的时代精神和精神观念。

新时代方志文化要加强对外交流,服务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推动方志文化走向世界。同时,不断加强世界各国,尤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广泛吸收学术成果和研究水平,能在方志文献馆藏、展示、服务中提升事业发展水平,推介一批高质量方志文化成果,才能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讲好中国故事,讲述中国智慧。

第六,新时代方志要注重学科建设,推进方志理论研究。

理论与实践是方志文化之两翼。新时代方志文化要加强学术话语阵地,确立一套自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要重新审视和定义已有的事物,把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成功的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定义形式,不断形成新的制度性规范,并持续不断推陈出新。同时,发展形成独立系统的方志理论研究的学术团队,给实践中的方志工作者启蒙与引领,逐步理清构建方志学的思路和建立方志学科的目标途径,确立方志学科理论体系。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方志文化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改革创新,让方志文化“活”起来,努力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方志文化成果,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挥着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修志方志文化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经我校教师为主体的修志团队六年努力“上海共青团志”项目成果顺利出版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谁远谁近?
来宾市成为广西第五个完成第二轮修志评稿任务的地级市
嘉绒藏族地区的旧方志编纂
Average Incremenral Correlarion Analysis Model and Irs Applicarion in Faulr Diagnosis
2013年河北区二轮修志工作扎实推进实现良好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