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的环境卫生与猪病的防治分析
2019-02-19刘卫林
刘卫林
(安徽省桐城市大关镇畜牧兽医站,安徽 桐城 231400)
随着我国猪场养殖规模增加,猪场养殖时面临着愈发严重的环境保护问题。规模化养猪呈现出数量多、饲养密度高、运动范围小等特点,容易影响到猪的体质,给一些疫病发生与传播提供条件,不利于猪养殖质量的提升。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1 猪场环境卫生的控制
1.1 控制猪圈内温度与湿度
猪场养殖时温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到猪的饲料消耗与体重增加,依据猪的品种、年龄、生理阶段及饲养条件等确定合适的温度与湿度范围。比如,初生猪仔温度控制在(32~35)℃范围内,以后每周递减2℃,将保育猪舍内温度控制在(22~27)℃。
如果气温(11~23)℃、相对湿度50%~80%时,有助于猪的育肥与体重增加。潮湿造成猪患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温度不适合。夏季哺乳舍子猪最容易出现腹泻情况,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圈舍内部潮湿,潮湿包括空气、地面及保温箱内。地面潮湿的话,地面干燥过程中要吸收热量,降低圈舍内温度,网床温度变化最大,这也是仔猪休息与活动的主要地方[1]。再者,保温箱内潮湿的话,直接影响到仔猪生长。看似圈舍内温度不低,但仔猪感受的有效温度偏低,容易影响到消化机能,减弱消化道功能,进而引发出其他类型疾病。
1.2 做好猪舍环境清理工作
猪养殖过程中如果猪舍环境不达标,会使得猪舍内部产生大量细菌与病毒,使得猪染病概率增加。猪养殖时相关人员根据基本要求,对猪舍进行定期清理,对猪排泄物及时清理,避免产生病菌。
同时,提高猪舍通风性以保证猪舍环境,可以从根本上避免病菌问题产生。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在荒山中开展养殖工作,增加猪活动量与活动空间,促进猪肉品质的提升。大量实践表明,控制猪养殖密度,可以有效控制疾病感染率,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改善养殖户经济条件。在饲养过程中,应该进行科学管理,必要时对于有条件的农场应该聘请技术指导顾问。同时科学选择消毒药剂,并结合当地的流行病症进行免疫处理,在用药上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不能盲目用药。
2 猪病的防治措施分析
2.1 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对于猪群中出现的疾病,需要根据疾病的类型和程度选择用药,同时还应该对整个治疗过程充满耐心,用药过程中需要及时关注猪群的变化情况,及时对用药情况进行调整,确保治疗效果。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死亡现象,应该继续观察,不能因为个别猪的死亡迅速否决用药的准确性。由于不同猪的体质存在差异,猪对药物的承受作用也存在差异。因此养殖人员在用药之后应该关注总体病猪的恢复情况,避免做出错误判断,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2 提高专业养殖水平
散养人员应该加强学习,不断提升养殖水平。定期参加相关的学习培训工作,而且积极学习养殖专业知识,并重视对养殖环境的改善。做好猪群的防疫工作,并严格落实,从源头上提高防治效果。对免疫间隔时间和防治治疗应该科学掌握,及时安排科学合理的免疫流程,不断提升散养户养殖猪群的抗风险能力。因此,在选择散养场地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选择通风、干燥、排水良好的位置,同时对于场地应该进行彻底的打扫处理,并对容易伤害猪群的物品及时进行处理,从而有效排除污物,有效控制传染源[2]。
2.3 做好防疫接种工作
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于猪的生理特征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疫苗的种类和接种时间进行合理规划,从而切实发挥出疫苗的作用。在接种过程中,应该严格对疫苗的质量进行检查,具体包括对外保障、有效期以及疫苗的状态进行检查,一旦在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应该及时进行处理。在接种时,应该使用酒精或者碘伏对猪的接种部位进行消毒处理,对于不同的猪应该注意更换针头,避免造成传染。对于稀释后的疫苗,为保证效果应该及时使用掉,在接种过程中避免在阳光直射或者温度过高的环境中进行。在完成疫苗接种工作以后,工作人员应该对猪建立系统的免疫档案,并及时进行编号记录,对猪的活动以及生长发育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测。
寄生虫也是导致猪疫病爆发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重视对寄生虫的防治工作。对于不同的季节,寄生虫的种类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于寄生虫的防治,应该选择合理的驱虫药物及时对寄生虫的发病情况进行控制。通常在使用药物以后,需要及时对动物的生活情况进行观察,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该及时进行处理。必要时可以通过药浴的方式进行驱虫处理,在使用这种方式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选择温度较高的场所,并对每只动物的身体进行均匀涂抹。
3 结语
猪场环境卫生与猪病防治质量直接影响到猪养殖质量,要选择合适的环境卫生控制方法,做好常见猪病的防治,提高猪场环境卫生质量,降低猪病发生的可能。希望通过本文论述,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推动猪场养殖可持续发展,为人们提供质量过关的猪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