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教育信息技术在公安教育训练中的应用
2019-02-19方杰
方 杰
(上海市公安局黄浦分局, 上海 200002)
在当今科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正在努力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而作为上海这座城市的守护者,上海公安也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建设“智慧公安”的发展战略。随着互联网技术、教育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迭代发展,充分运用发展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力最强的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公安“智能训练”模式,是服务“智慧公安”、“智慧政工”建设的必然之举,是进一步推动公安教育训练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是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复合应用型警务人才的必由之路。
因此,公安教育训练部门应主动把握机遇、乘势而上,转变固有思维、创新训练方法、改进训练模式,积极引入和运用先进成熟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泛在化、沉浸感、交互式的实战训练体系,不断提升教育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上海公安现代警务流程再造、队伍管理手段升级提供助力和支撑。
一、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
(一)有助于促进教学环境的变革
随着无线传感组网技术、嵌入式DSP控制技术、教学管理云平台技术、音视频处理与交互技术等先进成熟的教育信息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使教学环境已经能够实现“智能控制、智能感知、智能演示、智能互动、智能反馈、智能管理”,在给予教者与学者优质的教学感知体验的同时,更能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优质教学资源。而随着“AI”、“VR”等技术的成熟和发展,也为打造“虚拟+现实”的教学环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有助于推动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采取面授教学的形式,由此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也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而通过网络教学信息技术的引入,将大大节约培训人力资源成本,在扩大优质教学资源的覆盖面的同时,也为学员提供了多元化、多层次的优质教学资源,学员可以借助在线学习平台(E-learning)、移动端学习平台(M-learning),随时随地点播和下载网络教学资源,教官与学员之间也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互动交流,既拓宽了智能学习空间,更能使“教”与“学”在网络空间上得到延伸和延续。
(三)有助于提升培训服务的成效
随着翻转课堂、创客空间、云教室等教育科技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已经能为学员自主学习提供更多优质的教学资源共享服务,而通过“伴随式”的学习数据收集、分析和应用,能够帮助教育训练部门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立体化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对学员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成效等进行精准分析,并主动提供学习计划服务、学习干预服务、学习诊断与评价服务、学习效果可视化服务等。今后,还能为学员度身定制个性化培训内容,精准推送学习资源,从而满足学员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最大程度缩小培训需求与培训供给之间的差异。
二、公安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基于物联网的教学环境智能集成度不高
近年来,公安教育训练基地在开展各类轮训轮值、岗位业务培训和警务实战训练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现有的传统教室在功能布局、系统集成、信息共享等方面,与当前教育领域中所倡导的智慧教室“S.M.A.R.T”概念模型还不匹配。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环境管理集成度不高。教室内的照明、空调、教学电脑、中控音响、投影仪等设备还需人工开启。二是课堂交互教学手段不足。教官在教学中往往只能采取个别提问、书面答题等互动形式,不能全面、及时地分析和了解学员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三是互联网教学资源获取不便。教官在教学中往往无法从互联网、手机端调取优质的教学资源用于课堂呈现和分享。四是教室功能作用拓展不易。现有教室“排排坐”的布局,也限制了将传统教室拓展成为数字教室、教学研讨室、模拟实训室等的可能。五是教学内容呈现视听感不强。现有的单一屏幕教学在清晰度、亮度、视角等方面无法兼顾到每位学员,且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易产生思维“间断性”的问题。
(二)基于仿真智能技术的实训手段相对落后
根据调查分析,受训者在知识、技能、行为等方面的进步与仿真模拟训练之间有着显著的关系。而仿真智能技术作为在特设情境、环境中进行各种感知体验和应对处置的一种训练方法,具有灵活多变的情境设定、自动分析评价以及操作安全等优点,并已在军事、医疗、机械等领域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目前,基于虚拟现实的仿真技术、交互仿真技术、自然环境仿真技术等构建的“人—机—环境”模拟仿真训练模式在警务实战训练中还未得到充分应用。如,根据黄浦区大客流应对处置工作实际,教育训练部门针对性地开展了“人群管控”民警警务技战术训练,受训学员通过开展人群穿插、封锁、拦截等训练科目的训练,虽然从形式上掌握了处置队形、动作规范等警务实战技能,但由于缺乏仿真模拟对抗训练手段,造成学员的身体感知体验和现场沉浸感不足,也使得训练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基于教育大数据汇聚的加工利用率低
大数据因其具有预警性、预测性、差异性、共享性、动态性等特征,正影响着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生活和工作方式。其中,教育大数据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能够驱动教育管理科学化,驱动教学模式改革,驱动个性化学习真正实现,驱动教育评价体系重构,驱动教育服务更具人性化等。近年来,公安教育训练部门每年都组织大量的民警岗位业务和警务技能培训和考试,学员参与的每一次培训、每一份问卷、甚至每一次鼠标的点击,都会留下行为痕迹和数据,但由于对教育培训管理和服务中形成产生的数据缺乏有效的挖掘攫取以及科学的分析利用,虽然拥有海量的数据,但呈零散型、碎片化,且其缺乏时效性、准确性和关联性,从某种意义上也制约了教育训练部门在组织实施培训中真正做到训前有效预测、训中精准干预、训后多维诊断。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打造智慧教学环境,实现教学资源和教学服务的整合
智慧教育环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学员为中心”,智慧教室作为典型的智慧学习环境,是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推动下应运而生的,并能为学员的常规学习、课后学习、区域合作学习提供支撑环境。我们将按照“集约高效、功能多样、实用至上”的原则在张江训练基地建成一间“智慧教室”。一是在空间上进行重新规划,并采用多功能拼接课桌椅,将原有的教室改造升级为集数字教室、研讨室、实训室于一体的多功能教室。二是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只需“刷脸”就能实现教室内录播系统、交互大屏、声光控制等教辅设备的智能开启和关闭。三是引入“双屏互动”、“扫码答题”、“智能录播”、“互动反馈”等教学信息技术,使“教”与“学”更轻松、更便捷。四是打造基层“智能训练点”,利用直播课堂、在线教学等开展线上培训,既能有效缓解基层“工学矛盾”,又能让学员享受到及时、便利的优质教学资源。
(二)打破原有教学空间壁垒,构建“现实+虚拟”的培训模式
改变原有的课堂学习、单一学习向混合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转变。依托市局“警e学”移动端学习平台和分局“网络学习中心”平台,积极搭建基于O2O(Online to Offline,即线上至线下)架构的无缝学习环境,通过学习管理、移动学习、直播课堂、评估分析、互动社区、知识管理、证书管理、积点兑换等应用模块,使民警在网络空间中享受优越的、人性化的学习服务,从而完成知识的传授与内化,真正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同时,我们目前正在积极研发“人群管控仿真智能训练系统”,旨在依托仿真智能环境下的模拟实训来提升受训民警的感知体验度和现场沉浸感。该系统采用钢架结构+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主要用于开展人群管控单兵和作战单元协同配合处置训练,并可智能控制调节人群密度、人流运动情形和速度、光线明暗、现场噪音等,最大限度模拟呈现现场环境和人群拥挤的情形,使民警在最接近处置现场真实环境和状态下开展人机对抗训练,并可通过数据采集分析来进一步检验训练效果、优化训练方式。
(三)强化大数据挖掘分析,促进大数据在教育培训中的应用
“在现在越来越多的行业领域中,决策和标准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作出,而非基于经验和直觉。”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会伴随产生大量的行为和结果数据,通过打造“数据生成→数据流转→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的数据生态链,使组织和个人都能共享信息资源、分享数据“红利”。对公安教育训练部门而言,通过教学管理数据的筛选和分析,能够对学员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效果、课程实用性和受欢迎程度等进行精确的测评和判断。如学员在哪个时间段学习频率最高、对哪种类型的课程更感兴趣、哪门视频课程的点击率最多等,从“大数据”中寻找共同规律,从“小数据”中寻找个体差异,不仅利于优化教学课程、改进教学方法,还便于为学员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诊断、学习策略、课程推送、多元评估等服务。同时,依托数据分析,标注个人能力标签和画像,为局内人才选拨、人岗适配提供可视化、精准化的标准和依据。对学员个人而言,基于学习行为、结果的数据分析,能够直观了解自身学习需求、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薄弱环节,并加以改进和修正,从而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
以智慧教育引领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发展,从而带动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互联网+”与教育培训的融合渗透不断深入,信息化教育在形式、内涵、深度和质量上不断得到发展,并正催生教育教学的结构和形态发生质的变革和转型。因此,公安教育训练部门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智慧公安”、“智慧政工”建设背景下,以“数据”为基础,以“开放”为策略,以“智能”为目标,主动探索和创新公安教育训练升级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训练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民警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现实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