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育种的途径与技术分析及讨论
2019-02-19黄海峰沙云华
黄 勇,黄海峰,沙云华
(上海市崇明区农业种源保护中心,上海 202177)
现如今,水稻育种开始从矮化育种发展到杂交育种,让水稻育种在农业发展中有新的突破。与此同时,随着水稻产量的增加,我国在水稻育种中处于世界前沿。但自此之后,我国水稻育种技术一直没有创新,水稻产量处于稳定状态,尽管有新的品种也仅是起到更新换代的作用,水稻品质有待提高。
1 水稻育种方法
1.1 远缘杂交
水稻育种中,远缘杂交是结合不同物种展开分类,让各类作物之间交配从而培育出优良品种。杂交育种中亲缘关系较远的作物可以种间不同、属间不同的水稻种子特征与特性融合,突破传统水稻品种,扩大遗传变异打造新的水稻变异类型,培育新的物种。以远距离为核心把相距较远的亲本之间杂交,培育出高产、高质量品种。
1.2 引进新技术培育新水稻品种
现如今,新育种技术有航天技术、生物技术、辐射技术。航天技术指的是通过该技术诱变育种从而得到稀有的突变基因资源。辐射技术是通过核辐射技术达到诱发效果完成作物遗传变异。
1.3 多种育种途径融合
目前,我国育种方法呈现多样性发展趋势,除传统性杂交外还包括花粉辐射诱变、组织培养、空间诱变等,不同的育种技术可以相互融合。而且,以传统的育种为主增强育种效率,尽可能选择适合生产的新品种
2 水稻育种技术讨论
2.1 选种技术分析
育种选种应选择理想的株型,也就是水稻应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和丰产性状组配。理想株型指的是光合作用强的水稻植株,提升光能利用率与产量,同时也有助于农机效益最大化实现。因此,株型的选择尤为重要,选择植株高度在100cm以下,茎秆挺直、抗倒伏性强、叶片无损的植株,能够充分利用光能。
2.2 水稻抗病性
水稻病害问题应以预防为主,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案。水稻植株要具有较强的抵抗性,不提倡使用农药,在确保水稻质量的条件下实现增产并保护生态环境。现阶段,我国在水稻抗病性技术研究方面趋于成熟,例如:IR36现已得到了广泛推广,种植面积达到1100万hm2,农户经济收入可观。第三代水稻育种技术重视单株选择,分析植株抗病性,及时淘汰不符合要求的植株。育种时结合具体情况,留下健康水稻植株有助于提高水稻后代种抗病性。
2.3 杂交育种技术
杂交技术对不同遗传性的水稻杂交的,不同品系水稻杂交,经过遗传变异得到优势水稻种子。随后,培育后代种子技术鉴定,培育水稻新品种。水稻育种采用杂交技术,操作流程为亲本选配、水稻杂交、杂种后代。杂交育种中,让产生的后代具有丰富遗传背景。杂交育种技术方案较多,例如:单交技术、回交技术、复交技术,扩大后代遗传背景,基因变异种类比较丰富。基于水稻育种角度,选择杂交方案容易提升产量,水稻品质良好,综合性有了优化。水稻杂交育种选择基因重新组合,选择优势基因重新组合,后代水稻性状趋于优良。基因通过杂交优势互补,产生新的性状。杂交育种对不同品种水稻经过杂交培育优良品种,杂交形式灵活。
2.4 提高中早熟、中熟水稻品种选种能力
技术分配组合方面重视该熟期组合数量,在适应区内设置选育圃场。现如今,中早熟、中熟水稻品种种植较多,伴随着西部新开发水田范围的扩大,中早熟、中熟水稻品种需求越来越高。所以,重视熟期优质水稻品种选育尤为关键。
2.5 施肥技术
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最为完全肥料,含有丰富的养分,除了氮肥、磷肥、钾肥、微量元素,提升土壤通气性,保肥保水性能有待提高,保证水稻稳定生长。氮肥有利于水稻植株生长,但需注意量的使用,防止分蘖、结实率降低水稻产量。磷肥以基肥为主,钾肥用于追肥。微量元素有助于提高稻珠抗逆性、提升植株抗病力性,帮助水稻健康生长从而提升成穗率与产量。
2.6 选择优质亲本,优化系统选育形式
分析优良单株对恶白率较高的材料及时去除。亲本选择时以恶白率较低的材料作为亲本。实践证明,恶白由于多基因控制和环境影响可遗传,恶白率高的品种作亲本,后代材料中恶白率较高。整精米率关系着稻米质量,因而在亲本选择上选择外观品质好、整精米率高的材料用于亲本,在适合的条件下早代开始鉴定筛选。提升稻米产品品质首先需要做好育种,从外观入手在外观好的材料中选择食味好的优质品系。决定稻米蒸煮与食味品质的主要标准是直链淀粉含量、胶稠性、糊化温度。所以,选择亲本时要选择直链淀粉含量在15%左右、胶稠度在80mm以上的材料。
3 结语
尽管传统的技术方案能够确保水稻产量,不过在质量方面无法保证。想要提升水稻质量,各种种植先进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尤其是育种技术方面获得了不小成就。伴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水稻育种方法诸多,新型水稻育种技术优势显著,尤其在改良水稻品种方面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