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码头镇抢抓机遇 发展特色产业引领群众脱贫致富
2019-02-19杨云霞
杨云霞
(范县高码头镇农业服务中心,河南范县 457500)
1 做强龙头企业
镇党委政府把发展壮大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政策、技术、服务等方面重点扶持,下大力气培植和发展龙头企业。立足高码头镇是豫北地区较大羽绒集散地的优势,实施龙头带动,着力发展羽绒加工项目,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重点扶植善高、华宇、华英等3家羽绒加工龙头,带动全镇羽绒加工企业发展到21家,年销售、加工羽毛4.4万t,加工羽绒1.2万t,水洗羽绒10000t,羽绒产业年产值4.6亿元,带动羽毛购销人员5000人,成为豫北地区名副其实的“羽绒之乡”。
2 做大产业基地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相对集中、连篇发展”的原则,采取示范带动,业主经营、企业参与等形式,搞好食用菌、苗木花卉基地建设。通过流转土地0.08万hm2,以老范庄、杨楼等村为重点,覆盖周边9个行政村,建成了食用菌种植基地,已经种植双孢菇21.6万m2,种植黑木耳20hm2。在袁庄村建成了千亩樱桃种植基地,在阳谷段村建成了千亩油用牡丹种植基地,后石楼村苗木花卉基地已经扩大到73.33hm2,江庄村高峰竹柳种植基地达到53.33hm2。为使羽绒产业形成规模优势,高码头镇高标准规划羽绒产业园46.67hm2,争取到优惠政策,建设基础设施,引导羽绒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目前,园区内企业已经发展到17家,占全镇羽绒加工企业总数的81%。2010年以来,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中低产田、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培植种植大户建立了优质小麦生产基地0.2万hm2。
3 发展劳务经济
高码头镇地处半滩区,人多地少,基础设施落后。镇党委政府决心将人多的“劣势”变成创收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组建劳务公司6家,成立农民工维权协会2个,规范外出务工组织9个,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目前,全镇每年外出经商、务工人员达到10000人,年人均收入3.7万元。
4 强化服务
一是建立机制。组建了由分管农业副镇长任组长的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吸收科技、农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信息传播、技术指导、资金协调、产品销售等服务组织,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制定规划。紧紧抓住《濮范台扶贫开发实验区战略》的机遇,先后制订了《高码头镇2010年-2015年发展规划》、《高码头镇2010年-2020年发展规划》等一系列中、短、长期发展规划,引领现代农业有序推进。三是招商引资。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借力发展,先后招引了善高羽绒、油用牡丹等8个规模农业项目。四是成立服务组织。成立了“范氏菇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振兴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瑞丰苗木花卉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11个,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形成现代农业生产集团。五是搞好技术培训。全镇推广了配方施肥技术,每年聘请专家开办技术培训班4~6期,培训骨干人员不少于800人次。六是抓好典型。每年选出先进龙头企业和科学种养能手进行表彰,形成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