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公园在城市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中的应用探讨
2019-02-19许红红
许红红
(泉州市园林管理局,福建 泉州 362000)
和传统城市更新方式比较,微更新能够关注旧社区的改造,充分利用闲置空间。口袋公园应用于城市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中,可结合居民的活动需求、年龄特征、区域功能等情况,合理设置不同的区域,积极调动不同年龄人群参与到活动中,提高居民的身体素质,发挥旧社区公共空间的最大作用。
1 口袋公园、微更新的分析
1.1 口袋公园的起源
口袋公园概念提出的时间为1963年5月,提出“为纽约服务的新公园”的提议,旨在描述城市中规模较小的绿色开放空间。直至1967年5月23日美国纽约53号大街的佩雷(Paley Park)公园正式开园,这一新形式的城市公共空间的问世,标志着口袋公园的正式诞生。
1.2 口袋公园的特点
和中型、大型城市公园比较,在口袋公园规模方面比较,有一定的差异,口袋公园规模尚无明确界定[1]。一般情况下,口袋公园规模为几百到几千平方米,为一块较小空地或闲置空间发展而成。口袋公园存在规模小、选址灵活、社会性突出等特点,和功能完善的公园进行对比,口袋公园可为人们提供短时间内休息的场所。
1.3 口袋公园在城市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中应用情况
口袋公园的应用,能合理选址,对于场地环境、场地面积的要求较小,它们能见缝插针地大量出现在城市中,这对于高楼云集、惜地如金的城市而言犹如沙漠中的绿洲。同时有助于对城市旧社区加以更新处理,有效运用社区零散区域,改善城市社区的景观环境,能够解决高密度城市中心区人们对公园的需求,为人们提供短时间内休息的场所,促进城市的良好发展。
2 口袋公园建设成果分享
宏观来看,口袋公园新建,需要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实现美化旧社区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盲目构建口袋公园,容易受到所处位置因素影响,无法被人们充分运用,这时无疑会浪费大量的资金、土地面积[2]。微观来看,构建口袋公园在一定程度来讲,能有效改善局部的气候。
泉州市区绿化提升三年行动期间,通过街头绿地改造、拆违建绿、拆墙透绿、古树保护公园、空地造绿等多种方式建设了一批又一批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实用性口袋公园。响应“为民办实事”号召,建设小微绿地,拓展公共休闲空间,达到”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15分钟休闲生活圈的目标”。
近几年以来,仅泉州中心市区建成的口袋公园约有 30处。以位于老城区东门头口袋公园为例,该处原本是密林式绿地,通过融入当地文化特色、疏理树木、增加休闲平台、廊架及坐凳等打造了市民满意的休闲娱乐场地。公园虽然面积不大,但紧邻居民区,为附近百姓提供了一个活动场所,让老百姓能‘推窗见绿、出门进园’,非常方便。家住老城区的居民表示,近期新建(改造)的街头小型休闲绿地很实用,不仅让道路变得宽敞、空气也新鲜了,特别是拆除铁皮屋后建成温馨社区公园这一举措更为人点赞不已,以前附近没什么休息聊天的地方,现在有了小公园大家没事就坐在一起聊聊天,感觉很惬意。由此能够看出,充分利用城市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在百姓身边“见缝插绿”,有助于城市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
3 口袋公园在城市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中应用设计的策略
3.1 弥补城市生产功能缺失,发展社区园艺
社区园艺,属于社区微更新中主要部分。因为旧社区绿化形式比较简单、乏味,因此园林企业需要加强管理。居民存在种植的需求,可以社区微更新发展社区园艺的方式,做好相关的设计工作,保证种植功能、城市生产功能。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园艺师能共同参与到新型种植方式、技术支持工作中,保证种植的观赏性、生态性,定期组织四周居民参与到生产类作物知识普及活动中、种植实践中,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作用,实现社区自我更新的目的。
3.2 增加社区体育活动空间,创设康乐花园
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我国国民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改变,人们更加关注自身身体健康情况。但是,结合社区内部具体情况来看,活动的空间比较单一,缺乏体育活动场所、健身空间。体育场健身面积多比较大,需要设施的支持,而社区体育活动空间较小,以此可有效运用社区中废弃场地、设施,结合居民的实际健身需求、健身模块,设计健康模块、健身步道。同时,社区中可加入相适应的设施,以供社区居民结合运动的强度,选择适合、感兴趣的建设项目,提高社区居民的身体素质。
3.3 需结合儿童活动需求设计
以往,多数居民区为儿童设计的活动空间较少,而儿童作为家庭中的主要成员,需满足其实际活动需求。儿童为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微更新比较特殊的人群,这就需要结合儿童的实际活动需求、年龄特点进行设计,以便利于儿童、青少年加入到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维护工作中。结合小区居民日常活动情况,梳理小区公共空间,为儿童设置活动空间,并为中年和老年人群提供活动区域。其中,儿童、青少年活动的区域应进行明确划分,从而保证儿童活动的安全。此外,可在场地四周位置设置长椅,以便为儿童及陪护人提供休息的设施。
3.4 整合与共生方法
旧社区应用时间较长,社区内情况比较复杂,为实现整合、共生的目的,在公共空间微更新过程,应对社区原绿地、公共区域实行统筹规划、改造,合理划分不同功能区域。主要措施:在公共孔家插入口袋公园节点,整合车道、停车位、人行道,构成线性口袋公园。此外,还应整合现有院落景观,经社区、物业组织居民共同构建口袋公园,共同实行对社区景观环境的管理。
3.5 自治与共建
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获得社区、政府部门的支持后,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以社区活动、居民自行组织活动的方式,处理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的问题,从而使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到维护、组织活动中,合理运用现有资源,实现自治、共建的效果。
3.6 满足适应与共融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儿童一般在日间活动,户外活动的时间较长。针对于此,在实际设计时,应对单一空间进行多层次功能设计,予以场地交通功能改造,从而确保老年人群、儿童活动的安全[3]。同时,为夜间活动人群提供便捷,可设置夜间照明系统,创设良好的公共空间微更新环境,定期予以社区公共空间维护。
4 结语
城市旧社区进行微更新,能够满足现代人们生活的需求和要求。口袋公园具有面积小、功能多、活动多元化等特点,应用于城市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中,能够达到改善社区环境、居民生活质量的效果。故此,应结合居民活动需求、年龄特点,合理设置活动模块,对原区域功能、设施予以改造处理,从而发挥出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的功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