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体现时代性

2019-02-19王永华云南师范大学党史党建研究所所长教授

社会主义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工作者哲学

文 王永华 云南师范大学党史党建研究所所长、教授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是新时代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遵循的行动指南。

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由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中国国情和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标志,是做好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根本保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然而,近年来有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高水平成果不多。

改变上述状况,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大张旗鼓地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贯彻到学术研究、学科建设、教材编写、教育教学、成果评价的全过程。一是坚持面向人民群众。为谁著书、为谁立言,是每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首先应弄清楚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为此,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二是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谬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唯物史观,同历史虚无主义进行坚决彻底的斗争;同时,要大力反映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与伟大成就,深刻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社会历史变革蕴藏的内在逻辑,增强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三是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与学术争鸣的关系。要反对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坚持“百花齐放、百家齐鸣”方针对立起来的观点,坚持辩证哲学思维,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四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克服学科布局“大而欠强”、教育教学“教而欠育”、教师队伍“杂而欠专”等问题,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宣传等思想理论工作平台的作用,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路径。

把理论创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在于不断总结过去、探索未知、引导未来,而要完成这些使命,就必须不断创新。理论创新既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又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我国正处于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也正处于一个亟须理论创新的时代,无论是时代变化还是实践发展,都迫切要求以创新的精神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向前发展。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一方面,要为理论创新营造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哲学社会科学摆在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管理好科研人才、项目研究、资金分配、评价评奖等,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科研评价和人才评价的体制机制,调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性,激发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活力;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充分活跃学术空气,最大程度释放学术能量;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要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既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从事违背学术道德的假学术行为,也反对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简单做法。另一方面,要锤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创新品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三个方面的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能把生造一个新名词、出一点新花样也当作创新,更不能用荒谬打压真理,让耸人听闻的奇谈怪论冒充创新;要有批判精神,对国外的各种学术观点,既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邯郸学步、盲目接受、生搬硬套,要辩证地分析与科学地鉴别,坚持以我为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实践为研究重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学科体系;要有勤于学习的精神,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夯实理论功底,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理论研究的新趋势、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

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生动鲜活的实践创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宏大实践,将给理论创新、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过程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贡献了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

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坚持问题导向、深深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更为严峻更为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全面从严治党进入新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带来了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风险、新考验与新挑战,这迫切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植根社会实践,聚焦那些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提出的“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如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如何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如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深入调查、潜心研究、推出成果,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帮助干部群众提高认识、划清重大是非界限,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工作者哲学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菱的哲学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