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视域下新时代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内涵与实现路径
2019-02-19陈开江朱海嘉
陈开江 朱海嘉
(1.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思政部 重庆 401320;2.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1120)
2012 年11 月15 日,中共十八届中央领导机构成员当选后与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P70)。他在十九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美好生活在十九大报告中累计被提及达14 次之多,成为十九大报告的一大热词。因此,新时代我国人民美好生活内涵与实现路径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一大热点。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2]。这实质上指出了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须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在界定新时代我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内涵时,应着眼于我国发展的整体维度,既要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领域,又要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理论保持协调一致。
针对新时代我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路径,学界同仁的多数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宏观层面,少数成果间或涉及中观层面。但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不能仅仅依靠国家(宏观)的政策与资金扶持,也不能幻想只依赖地方政府(中观)的推进,更不能只靠个体(微观)的单打独斗,其实现需要依靠宏观、中观、微观三大层面共同努力。因此,有必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大层面构建新时代我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路径体系。
一、人民美好生活的五位一体内涵
美好生活作为人们未来憧憬中的生活目标,与人类社会相伴相生。因国家、民族、地域、时代、阶级与群体的不同,人们心目中的美好生活愿景可能各不相同。在古代,我国儒道释思想中的美好生活境界各异,儒家追求“安贫乐道”、“克己复礼”、“推己及人”生活;道家崇尚“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状态;佛家则向往断烦恼、了生死的“涅槃解脱”;国外古希腊文明中苏格拉底向往的“至善生活”、柏拉图设想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钟情的“沉思生活”均深深镌刻着古希腊人民的美好生活梦想。近世中国维新变法改革家康有为描绘了“太平世”的“大同世界”,近代西方启蒙思想家们则刻画了“理性王国”,美好生活梦想在近代中西方大放异彩,引领着近代中西方的不断前进。到底什么是新时代我国人民的美好生活?这是破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时必须首先予以考量的问题。
习近平同志曾将人民美好生活内涵具体表述为“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的更好、工作的更好、生活的更好”[1](P70)。这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人民美好生活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内涵。他在十九大报告中又进一步阐释了人民美好生活,赋予其政治内涵,“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2]。至此,他完整地揭示了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内涵,其具体内涵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内容。因此,新时代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内涵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包括了美好政治生活、美好经济生活、美好文化生活、美好社会生活、美好生态文明生活等五方面内容。
(一)美好政治生活
人民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行使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得到充分实现与有效保障;人民平等而有序的参与政治生活,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实现了良法善治,人民的法治需求不断得到有效满足。
(二)美好经济生活
人民的物质生活丰裕,物质供应充足,衣食住行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热情工作,工作稳定,生活较为宽裕;人民收入得到大幅度提升,收入分配合理,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贫富差距显著缩小;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走向成熟,日益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商品与服务。
(三)美好文化生活
人民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享有丰富的精神食粮,所需精神文化产品得到有效供给;人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凝聚力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人民广泛认同、接受与践行;人民的精神世界幸福愉悦,受到高质量且有保障的教育,人民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四)美好社会生活
人民生活在公平、正义、安全、和谐的社会氛围里,社会充满活力且运行有序;人民拥有更多更丰富的社会公共产品,在就业、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初步实现均等化,实现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五)美好生态文明生活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人民享有充足的优质生态产品,生活在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里,过着绿色低碳的生活;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不断得到有效满足,拥有更优美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实现了和谐共生。
二、人民美好生活内容的科学解读
人民美好生活内容通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展现出来。要想防止人民的美好生活蜕变为腐朽的落后生活,有必要将少数人的腐朽生活需要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区分开来,从而避免将其视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误读人民美好生活。
(一)人民的美好生活不完全是物质生活
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一些人将物质生活等同于美好生活,而忽视精神生活,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未能实现协调发展。美好生活不仅包括物质生活丰富,还包括精神生活健康。如若片面强调物质生活的美好就会导致一些人的价值理念出现低俗化趋向,滋生起极端的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热衷于追求满足低级趣味。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还应适度地摆脱物欲约束,“物物而不物于物”,追求与实现其精神生活的健康。
(二)人民的美好生活不是奢侈浪费的生活
在人们热衷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今天,吃豪华大餐、穿时尚品牌、住高档豪宅、坐豪华轿车等成为不少人心目中的“美好生活”。追求这些高档生活固然无可厚非,但“今朝有酒今朝醉”成为一些人的生活信条,他们未富先奢的生活需要远远超出了自身所能承受的力度。当前我国资源供给日益受限,劳动还是人们的主要谋生手段,奢侈浪费的生活不应被人们过度追捧。而且,穷奢极欲的生活极易滋生人们的惰性与贪婪,造成外部资源供给与分配的困难。因此,可持续地适度满足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美好生活。
(三)人民的美好生活不是相互攀比的生活
新时代人们生活在升级迈入美好生活的同时,不少人越来越趋向于追求高档商品和服务所承载的符号价值来展示其社会声望。他们不太重视高档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转而钟情于其符号价值为其撑起的虚荣与面子,显摆成为他们“美好生活”的核心内容,微信朋友圈、微博等自媒体沦为其炫耀平台。这不自觉地带动了他们的亲朋好友、近邻、同事卷入攀比行列。如若不对其加以积极引导,中高端的品质消费极易蜕化为一些人价值符号的攀比,加速他们返贫的节奏。
(四)人民的美好生活不是纵欲的生活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愈来愈多的人们加入了先富起来行列。少数先富起来的人由于缺乏正确的价值观指引,其生活需要越来越趋向于低级的感官刺激,放纵欲望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酗酒、吸毒、豪赌、玩弄异性、养小三等落后生活被他们视为“美好生活”,若干年后返贫或破产成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的发展轨迹。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纵欲生活进行相应限制或禁止,不能让其滋长蔓延开来。
(五)人民的美好生活不是透支未来的生活
当前,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勤俭节约理念也早已被“潇洒走一回”、超前信贷消费思维所倾覆。截至2017 年,人们家庭债务占GDP 的比重达48%,已经远远超过其他发展中国家,家庭债务已逼近家庭所能承受的极限;我国家庭债务与可支配收入之比高达107.2%,已经超过美国当前水平,更是逼近美国金融危机前峰值[3]。我国的月光族、房奴、信用卡卡奴的队伍由此而越来越庞大,不少人虽然通过借贷提前过上远远超出自身还款实力的“美好生活”,但巨额的还款本息可能是他们的“美好生活”未来变成贫困生活的诱因。
(六)人民的美好生活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
不同主体的美好生活既有共同的一面又有冲突的一面,个人生活需要在其追求和实现过程中可能与其他人的生活需要发生碰撞与冲突,相互协调、履行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义务是人们共享美好生活的可靠保证。但一些人为了满足一己之私,要么只管自己,拒绝承担对家人的孝养扶助之责,逃避履行对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应有之责;要么一味向父母、家人、集体、社会和国家索取而无思回报,不愿通过辛苦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如若人们的美好生活完全以个人为中心,其美好生活愿景对家庭、集体、社会和国家而言无疑是场灾难。因此,人们的美好生活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必须承担起对家庭、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应有责任。
三、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路径
新时代我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须以宏观层面为指引、中观层面为主导、微观层面为基石,构建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路径体系。
(一)国家和中央政府宏观层面的五位一体建设
1.政治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深入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制度,不断完善以爱国统一战线为主体的协商民主制度,让人民能够依法通过各种途径管理国家各项事务,增强人民的政治参与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尊重人民的美好政治生活权益,将其充分融入到各项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不断丰富美好政治生活的内容。注意倾听人民的美好生活呼声,加强与人民美好生活相关的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程序化建设,为其实现提供相应的制度与程序保障。深化政府机构与体制改革,提高政府效能,构建适应人民美好政治生活需要的政府运行机制。“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为人民美好生活实现提供法制保障[4](P113)。
2.经济建设
继续深入推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促进中西部、东北与东部地区经济协同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战略和全局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建设,促进乡村与城市协调发展;统筹推进东部地区帮扶中西部、东北地区,城市帮扶乡村,对其发展提供必要的财政帮助与技术支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转换经济增长动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完善经济供给结构,提升供给体系质量,使其与人民的美好经济生活需要紧密对接;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与宏观调控,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推动实体经济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人们发挥才能创设平台。完善分配制度,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尽可能增加人民群众的可支配收入,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创新资源配置方式,为人民满足美好经济生活需要建设公平、公正的实体市场和虚拟网络交易平台,使人们乐于并且敢于追求美好经济生活。
3.文化建设
积极倡导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民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基础上构建美好生活。大力弘扬国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与吸收国外的有益文化成果,抵制国外不良文化的侵蚀,为人民实现美好文化生活构筑强大的思想堤防。深入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筹建设融汇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文化产业供给体系,加强帮扶落后地区、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为实现人民美好文化生活提供优质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台法律法规保证教育公平,优化区域、城乡教育结构,加大对中西部、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推动教育资源的公平、协调分配;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健康发展,实现人民的“学有所教”。
4.社会建设
制定完善与创业就业相关的规章制度,改革劳动力、人才的考核评价机制,立法打破社保和医保的跨省异地划转障碍,消除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藩篱,为其成长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和公平的机会。深入完善医保制度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完备的医疗体系和社保体系,统筹推动东部与中西部、东北养老保险金余额的调剂划拨,加大对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养老和医疗政策照顾力度,促进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的均等化。加大对房地产行业的监管与调控力度,规范住房出售、租赁行为,健全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申请与使用制度。完善国家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确保各地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随经济的发展而持续提升。建立东部地区对落后的老少边穷地区、民族地区的对口帮扶机制,促进这些地区跟上全国的发展步伐;出台与扶贫相关的规章制度,大力推进扶贫工作,将脱贫作为考核地方发展的重要指标。中央政府通过上述政策实现公共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社会公平,保证人民在“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2]。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思路,推动人们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充满活力稳定有序的社会氛围;深入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和社会安全,提升人民安全感。
5.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强绿色产业的科技创新,建设绿色低碳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强美丽生态的立法建设,完善环境保护政策,实行严厉的生态资源保护制度,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为建设美好生态文明生活提供制度保障。加强生态保护的行政执法力度,出台面向各地领导干部的环境问责制和生态政绩考核和评估制度,为生态保护构建良好的行政屏障。构建以环保部为中心的垂直式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成立专门的国有资源监管和生态坏境监管部门,确保监管部门的独立性、权威性,监督与制止各地滥采资源与破坏生态的行为。积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起绿色消费的社会风尚,提倡绿色消费与绿色居住,倡导低碳生活。加大对节能汽车和环保技术的投入力度,推广利用新能源和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倡导人们更多使用无污染或污染较小的出行工具。
(二)地方政府中观层面的五位一体建设
1.政治建设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于民的服务型政府,为人们美好政治生活的实现不断提升政府工作效能。地方政府须依法行政,划定自己的权力红线,不可随意介入人们的美好生活空间,保障人们能充分享有宪法与法律赋予权利,公平地获得自身实现美好政治生活的资源。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逐步扩大其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们“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人们拥有政治主人翁获得感[2]。健全基层民主运行机制,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积极动员人们依法管理地方事务,切实维护好人们对地方事务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与监督权。
2.经济建设
地方政府须切实改变以GDP 论英雄的政绩思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把发展重心转变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经济生活需要上来,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建设人们的美好经济生活;充分利用互联网电商平台、人工智能等先进经营管理技术,发掘地方资源,培育地方优势产业,推进地方产业结构创新,发展地方经济,提高人们收入水平。切实扭转所在地方的地域差距和城乡差距,转变以往重点发展的政绩思维,构建所辖各区域之间、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推进机制,发展均衡经济,实现所辖各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新发展理念,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引导农民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安排生产经营,增加优质农产品、旅游服务的可持续供给。适度监管与调控市场供给的商品和服务的内容与品质,打击坑蒙拐骗等危及人们美好经济生活的不法行为,维护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维护食品安全与产品服务质量安全,为人们美好经济生活的实现构建市场安全阀。
3.文化建设
地方政府须结合所在地人们的地域文化特点,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到人们的美好文化生活建设中。对所在地人们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人们抛弃腐朽的落后生活观念,树立正确的美好生活观念,培植人们美好生活的自我理性,提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抉择能力;通过党和政府掌控的舆论传媒积极宣传合理、健康的美好生活,使之被更多人们所认同与接纳,鼓励人们追求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共同美好。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充分动员高校力量、公益组织力量,提高文化产品质量,积极开展面向群众的文化活动;深入推动文化活动进基层、入社区、下乡村,切实改变基层文化活动缺失状况,促进文化活动在所辖不同地域与城乡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地方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依据不同群体的不同需要提供相应文化产品,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美好文化生活需求。大力发展地方教育事业,推动地方各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强对弱势群体和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关注,让他们的子女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4.社会建设
通过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制定与实施地方性法规与决定,加强社会治理,引导人们美好社会生活向正确方向行进。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人们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良好的社会秩序。充分利用行政机制和市场机制推动公共服务的供给侧改革,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公共服务产品;在切分公共服务蛋糕的同时,还要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的建设,努力缩小地区、城乡社会保障服务差距,推进地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通过扶贫来保障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满足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引领人们走向共同富裕。积极推进就业优先战略,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不仅要在就业岗位总量上实现突破,还要提升就业质量,不仅要为高技术人才搭建高质量的就业平台,还要保障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充分就业。加强对地方住房交易和租赁的调控与监管,严厉打击哄抬房价和房租、炒房等投机行为,积极推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使房价、房租维持在人们可接受的价格区间。
5.生态文明建设
地方政府在发展中要做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坚持优美生态资源供给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秉持绿色发展理念,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积极支持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紧密对接。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引,不断优化国土、矿产、水资源开发格局,坚持节约资源,注重循坏利用自然资源,适度开发自然资源,在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适度开发的基础上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根据资源环境状况规划城市建设,依据山水地貌布局城市形态,按照绿色理念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施工。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惩处违反环保法规的企业和个人;强化污染综合治理,严格污染排放标准,注重环境监控与修复,积极解决地方环境问题。充分借助互联网、电视、户外广告等平台大力宣传保护生态,引导学校和舆论传媒积极开展生态教育与宣传,启迪人们树立起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
(三)个人与家庭微观层面的五位一体建设
1.政治建设
个体的美好政治生活目标抉择要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发展状况充分切合起来,既要量力而求,又要适可而止。积极参与各级民主政治生活,自觉将个体的美好政治生活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在个体政治参与过程中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政治参与权;在维护与实现个人美好政治生活时,要有大局观,兼顾国家、集体、他人政治利益,自觉将个人政治利益与国家、集体、他人政治利益有机统一起来。
2.经济建设
个人和家庭等微观主体的美好经济生活依靠辛勤劳动创造,需要用自己的努力奋斗去实现。在满足自我美好经济生活需要的同时,微观主体要自我约束其惰性心态与投机行为,纠正其个体消费偏重炒房、注重短期收益等不良趋向,不断调动起其劳动积极性,激发其主动性、创造性。个人与家庭的美好经济生活应是适度地享受生活,在美好经济生活中应约束自我欲望,依据其经济能力选择与资源供给承载力相适应的美好经济生活内容与方式,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把握好其美好经济生活满足的“度”,使其日益增长的美好经济生活需要与日益发展的外在供给维持在相对平衡状态。个体在追求和实现美好经济生活的过程中应遵纪守法,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树立起责任意识和共享意识,勇于承担在实现美好经济生活过程中的相应责任,对家人和他人的美好经济生活予以尊重、认同、包容与接纳,协调并处理好与因个体追求美好经济生活与家人和他人的矛盾与分歧。
3.文化建设
由于美好生活既包括外在供给的美好,又蕴含内在道德的美好,微观主体不仅要创造美好的物质生活,还要提升自我道德修养,在内外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建设其美好生活;积极吸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形成健康的文化素养,自觉抵制腐化堕落生活的诱惑。家庭尊长应教导家庭成员合理抉择美好生活目标,对家庭成员开展与美好生活相关的道德教育;树立终身教育理念,积极参加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勇于适应新科技生活,为个体美好生活的实现不断进行充电。
4.社会建设
在个体成长与发展中公平竞争,在交往中热情主动、诚信交往,积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构建和谐的美好社会生活。不断提升自我就业能力与技能,拓宽创业就业渠道,积极适应社会创业就业新要求,养成勤奋敬业等良好的职业素养。积极参与平安中国建设,不仅积极防范电信诈骗,不参与、不卷入各种犯罪,还要与公安机关配合,举报危害社会的黑恶犯罪势力。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主动将个体幸福与社会幸福统一起来,在个体幸福与社会幸福协调发展基础上建设其美好社会生活。
5.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美好生态文明生活需要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共同努力,微观个体须以绿色生态理念指导其美好生活,将其美好生活建立在自然资源的适度消耗之上,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污染治理。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应躬体力行,节能减排,负起环境保护职责;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须践行简约适度、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支持废物回收和再生资源的利用,使用可循环的生活用品,过绿色低碳生活。
结语
新时代我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建设工程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大层面一齐发力方能实现。在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路径体系中,宏观层面国家和中央政府主要着眼于政策制度设计、宏观规划引导、资源统筹划拨与财政经费支持;中观层面地方政府主要注重于中央政策制度的因地细化与具体落实,因地制宜制定与执行地方性法规,具体解决所在地人们美好生活实现过程中出现的系列难题;微观层面个人和家庭则须切合自身发展实际,与政府的美好生活设计衔接,合理抉择自己的美好生活目标,进而努力奋斗,建设自己的美好生活。
通过构建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路径体系,让三大层面的主体明确各自在体系中的职责与分工,强化三大层面主体之间的联系与协同,有助于推动人民美好生活建设工程的系统性、协调性,充分发挥出三大层面主体在人民美好生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建立一个中央宏观调控有力量、地方政府实施有效率、微观个体有活力的人民美好生活实现路径体系。通过三大层面主体共同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建设,推动中华民族整体的富强与复兴,促使地域差距和城乡差距缩小,促进个体发展与我国社会发展相互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