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抚仙湖保护治理的“澄江课题”

2019-02-19文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调研组

社会主义论坛 2019年11期
关键词:澄江县澄江抚仙湖

文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调研组

保护好“高原明珠”抚仙湖,是一个必须完成的政治、生态、健康生活目的地建设课题。中共云南省澄江县委、县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在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过程中,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思想,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确保抚仙湖水质总体稳定在Ⅰ类。

抚仙湖保护治理是全局性时代性的政治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对云南的发展给予了科学定位,其中要求把云南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抚仙湖在全国、在云南的地理价值非常突出,保护好抚仙湖水质资源,相当于为每个中国人储备了约15吨优质淡水资源,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澄江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转方式、调结构、建生态、抓项目、促发展、惠民生,经济社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美丽澄江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落到实处,回答好党和人民交给的保护抚仙湖这一时代政治课题,把保护抚仙湖作为立县之本、民生之要、发展之基,从原来单纯“保护”上升到“保卫”的高度;落实省委关于“保护第一、治理为要、科学规划、绿色发展”的要求,围绕建成“深蓝抚仙湖”“七彩抚仙湖”“森林抚仙湖”的目标,中共玉溪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山湖同保、水湖共治、产湖俱兴、城湖相融、人湖和谐”理念,高位统筹抚仙湖保护与发展。中共澄江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强县、开放活县”三大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将澄江打造成“国际旅游城市、国际健康养生城市、国际会议中心城市”。

“河(湖)长责任制”是澄江县在全省率先探索实行的湖泊环境保护的新创举。澄江县主动争取省市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广泛动员全县人民积极响应和行动起来,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和玉溪市委、市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省委书记陈豪担任全省总河(湖)长、抚仙湖河长,各条入湖河道采取玉溪市和澄江县级领导担任河长的“河长制”,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执行领导干部环保“一票否决”和离任审计制度,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抚仙湖保护工作格局。严格河(湖)长制责任,实施一河一策治理方案,由市级河长办组织完成22条入湖河道“一河一策”方案编制,县级河长办组织完成30条入湖河道“一河一策”方案编制,并印发给相关河道河长和责任单位,按照“一河一策”方案对河道开展工程和非工程治理。2017年,印发《澄江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明确122个河湖库渠县、镇、村三级河(湖)长责任体系,共设置县镇村三级河(湖)长173名,实现河长制全覆盖。

澄江县全面加强流域规划和管控,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从生态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作出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336平方公里。同时增加生态环境、风貌控制专题研究专章,系统提出具体管控措施。提出“三线一单”(资源利用上线、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要求,科学规划抚仙湖流域人口、产业、用地、城市建设规模,完成城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等14个专项规划编制,有序启动《澄江概念性规划及城市设计》、生命健康城规划编制工作。2016年1月,完成了抚仙湖径流区澄江县统一托管,实现了全流域的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开发、统一管理,解决了“分县而治、九龙治水”“执法标准、执法力度不统一”等诸多弊端。从源头上截污、让河道干净、保持流水常清,推进抚仙湖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工程建设。

加大综合执法力度,由单一的渔政执法向综合执法观念转变;实行环境卫生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强水政、渔政、航政、旅游、取水、水上安全等制度建设;规范抚仙湖资源保护费征收工作;强化在建项目的监管和服务。从2018年3月起对“三镇八村”规划区内民房建设全面实施“停审停批停建”。对原有项目规划进行再梳理、再论证、再决策、再瘦身,共清退项目11个,开发项目从29个减少到18个,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从10.2万亩减少到3.5万亩,已供建设用地面积1.32万亩,实际已建(含在建)面积6500亩,各项指标均保持在《抚仙湖流域禁止开发控制区规划修编(2013—2020)》规定的“至2020年,抚仙湖建设用地控制在5万亩以内”范围内。

抚仙湖保护治理是建设美丽乡村的生态课题

澄江县委、县政府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为重点,以规划为引领,构建核心保护圈、旅居生活圈、生态运动圈保护利用格局。在党组织和党员中启动实施“高原湖泊卫士”行动,探索乡村和部门“双召集”吹哨制度,党员队伍带动全民实施“四退三还”、产业结构调整、截污治污、生态修复、常态管理、宣传教育等行动计划,把抚仙湖保护纳入沿湖20个村(社区)的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形成党员干部带头、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抚仙湖保护长效机制,打造云南最美环湖党建走廊。

“四退三还”能有效恢复抚仙湖湖泊生态与水质,让抚仙湖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其内容是,在湖滨带实行退人、退房、退田、退塘,还湖、还水、还湿地;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禁牧区,全流域禁止机动船、禁止捕鱼、禁止规模化养殖。推进抚仙湖流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与绿色农业示范工程,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2.2:31.4:56.4。全面开展入湖河道清淤工作,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铺设污水收集管网,整治村落环境,安装河道垃圾打捞器,建设湿地。采取有力举措,打好系统治理“组合拳”,削减存量污染隐患,坚决控制新增污染隐患。推进径流区6.35万亩重度污染区耕地休耕轮作,完成5.8万亩土地经营权流转,种植有机烤烟1万亩、香根草2900亩、油菜3.3万亩。启动抚仙湖径流区15.17万亩植树造林,完成土地经营权流转3万亩、植被恢复3000亩。努力用10年的抚育提升期,将抚仙湖径流区森林覆盖率由33.36%提高到40%,林木绿化率由42.3%提高到60%,全面构筑抚仙湖流域生态安全屏障。加快环湖污水收集配套管网建设,坚决杜绝污水直排入湖,完成78个村庄应急截污,启动澄江县城环城东路污水管网改造和雨污分流工程。完善“户清扫、组保洁、村收集、镇清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置一体化机制,沿湖村落环境持续改善。

坚持“生态功能不退化、资源环境不超载、排放总量不突破、环境准入不降低”四条红线,将径流区51%的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41%的面积划为禁止开发控制区,保护岸线由24公里增加到59公里。抚仙湖保护治理与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融合发展,按照“生态优先、因地制宜、休调结合、进退并举”原则,在新环湖路以下发展生态苗木(林果、盆景、景观苗木)和生态湿地1.35万亩;其余耕地按县农业产业规划布局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再流转给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社会投资方,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和承包权的前提下,按农业产业规划布局进行生态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发展节水节肥节药型农业,打造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庄园、田园综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抚仙湖保护治理是健康生活目的地建设课题

澄江县在“十三五”期间被列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澄江县以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国际健康养生城市、国际会议中心城市”为目标,以“国际化、高端化、绿色化、智慧化”为方向,紧紧围绕“健康生活”主线,“举生态保护旗,打健康生活牌,走全域发展路”,将澄江建设成为健康生活目的地。

澄江化石地是亚洲唯一的化石类世界自然遗产。这里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包含16个门类、200余个物种,其门类数量及化石保存的完整程度均属世界之最,有力地证实了5.3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对修正动物进化史意义重大。这里还发现了目前最古老的脊索动物“云南虫”,被专家认为是所有脊椎动物包括人类的祖先,所以澄江被誉为“地球生命的摇篮”。澄江化石地位于澄江县城东麓的帽天山,这里的“寒武纪古生物”科普研学与文创IP资源,有条件打造独特性、引爆性旅游产品,是点亮澄江健康生活品牌的世界级文化名片。古滇国发源地之一澄江,拥有金莲山墓葬群、学山青铜器遗址、新街下石山遗址等多处古滇文化印记,清晰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古滇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脉络,是澄江的又一张世界级文化名片。

澄江县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调优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启动以田园综合体为主的12个农业产业绿色示范点建设,打造径流区绿色农业经济示范区。其中悦莲庄园以荷文化为主题进行改造,深化了澄江本地特色及文化传承。实施抚仙湖径流区测土配方施肥、农田面源污染控制等项目,推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治等清洁生产技术,引导群众改变片面依赖化肥、农药的生产方式,关闭搬迁抚仙湖径流区内规模养殖企业。完成全国南方农业高效节水减排高西片区试点项目,农田总磷、总氮入河污染物削减率分别为72.5%、78.3%,初始水权分配、节水减排合同管理等7条经验在全省推广。

澄江县发展化肥需量少价值高的蓝莓、大樱桃种植,发展本地荷藕、景观苗木、桃、梨、树莓等种植。农产品加工业具有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天然优势,皓海蓝莓成功进驻澄江县工业园区建厂,引进蓝莓速冻、生产果汁、果酱、制酒、提炼色素等深加工生产线,填补了多年来蓝莓加工企业空白,健全了蓝莓产业链,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延长了价值链,使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澄江县还依托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和商贸仓储物流港等基础,引进中国东南亚食品商贸仓储物流港及德春食品、仙湖藕粉、昊海蓝莓、莲心食品等7个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项目落户园区,促进农特产品与工业生产不断融合。

澄江县努力建设现代高原特色农业示范点、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区、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县、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农业面源污染试点县。按照“有基地、有加工、有会所、有品牌、有市场、有文化”的标准,大力发展庄园经济,并以庄园经济为带头示范,推动种植业与二产深加工、三产旅游服务有效融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成高效节水减排15万亩。探索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与抚仙湖保护、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相匹配的生态农业补偿机制。目前,澄江县依托景区、世界遗产及“一城五镇多村”的建设,积极打造生态休闲度假、生态农业观光等旅游精品路线,竹海箐、啰哩山等一批集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初见成效,实现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澄江县以生态建设为核心,注重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科学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按照“一城三镇八村”总体布局,通过在湖边做“减法”县城做“加法”,让沿湖群众“搬得出、住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目前已完成抚仙湖环湖马房村、大河口、小马沟、东大河、广龙5个片区8274人生态移民搬迁,正在加快推进广龙、立昌片区群众安置房建设,争取2020年全面完成抚仙湖沿湖2.8万群众生态搬迁。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实施抚仙湖流域综合交通“三环六联多辐射”网络建设,梁王大道、环湖公路孤山试验段建成通车,昆明绕城高速东南段已经通车,澄川高速、仙湖大道加快推进,“健康大道”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全民动员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深入实施“四治三改一拆一增”“七改三清”等专项整治行动,全面启动“增绿添色”工程,深入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完成28个示范村、133个整治村和8900户农危改工程,惠及群众3万户,城乡面貌得到显著提升。

猜你喜欢

澄江县澄江抚仙湖
抚仙湖体育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研究
澄江市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及对策
抚仙湖,万顷平湖一鉴清
澄江松元太平花灯发展研究
澄江市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成效·问题·对策
抚仙湖恋歌
走进抚仙湖
云南省抚仙湖流域水权制度建设研究
第二次手术
澄江县规模养殖场防疫存在问题及监管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