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社会现代化70 年:历程、成就及主要经验

2019-02-19王宗礼

社科纵横 2019年10期
关键词:甘肃现代化

王宗礼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一、70 年来甘肃社会现代化的简要历程

从社会现代化的视野来看,新中国建立70 年来,甘肃社会现代化历程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现代化的奠基期(1949 年—1956 年)

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崭新一页,也为甘肃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政治前提。随着甘肃各地的陆续解放和人民政权的建立,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甘肃解放以后,按照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甘肃全省开展了没收官僚资本和建立国营经济的工作,至1949 年底,全省共接管包括玉门油矿、兰州电厂、甘肃煤矿厂、甘肃水泥公司等企业在内的360 多家企业,政府初步掌握了全省的经济命脉,国营经济开始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主体。1951 年开始,甘肃开始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到1952 年6 月底,全省顺利完成了土地改革,无地或失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1953 年,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甘肃开始了对农业、受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甘肃大地上建立起来,为甘肃社会现代化提供了根本的制度基础。在此过程中,甘肃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也陆续展开。这一时期,甘肃社会现代化的主题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由于甘肃自然资源丰富、有发展工业的良好条件,加之调整旧中国工业布局的需要,甘肃被列为国家新的工业基地之一,是国家“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的地区之一。由苏联帮助援建的156 个项目中,安排在甘肃的就有16 个,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力推动了甘肃的现代化工业建设。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甘肃全部建成投产的项目达710 个,工业总产值大幅度增加,年均增长率高达19.4%,初步形成了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电力机械为主的工业结构。全省农业基础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交通运输也有了显著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

(二)现代化的探索与扩展期(1957 年—1977 年)

随着1956 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工业基础薄弱、农村人口占多数的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是摆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崭新课题。面对经济社会落后的局面,党和人民都有加快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强烈愿望,1958 年5 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强调要用最高最快的速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执行这一总路线的过程中,左的错误开始泛滥,浮夸冒进之风盛行,导致了“大跃进”的严重失误,甘肃更成为“大跃进”的重灾区,给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但来了严重危害。在“大跃进”的过程中,又开始了人民公社会化运动,大搞“一大二公”,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面对经济社会的严重局面,从1961 年起,甘肃和全国一道开始进入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时期,到1965 年,全省经济状况全面好转,全省石油化工、有色金属、机械制造、电子等工业有了更大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又使得甘肃的现代化进程遭受到严重挫折。但在这一时期,“三线建设”对甘肃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三线建设”是党中央根据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制定的我国生产力布局由沿海向内地转移的重大决策。从1964 年开始延续到上世纪70 年代末。甘肃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在“三线建设”期间,国家累计给甘肃投资155.53亿元,有计划地从北京、天津、上海、东北等地向甘肃内迁了一批工业企业,甘肃的工业化水平大为提高。经过“三线建设”,甘肃工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实力大为增强,形成了一个门类较为齐全,有相当生产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为甘肃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技术基础。同时,“三线建设”也催生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如天水、白银、金昌、嘉峪关等城市都是以“三线建设”为基础形成的,有力地促进了甘肃的城市化进程。

(三)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期(1978 年—2012 年)

1978 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阶级斗争为纲”,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人民命运的关键一招,全面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确立了以现代化为指向的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了现代化的目标、道路、战略部署,开始了面向社会现代化的自觉的经济社会变革。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甘肃也和全国一道,迎来了现代化建设快速推进期。1979 年,甘肃全面开始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连续丰收,1985 年起,开始全面推行以建立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为目标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3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开始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甘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推进。到2012 年,甘肃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650.2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8∶46.0∶40.2,城市化率达到38.75%。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56.89 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847.05 元,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5.8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506.7 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146.2 元,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9.8%。无论是从经济总量、还是产业结构、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都可以看出甘肃改革开放30 多年来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甘肃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四)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期(2012 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根据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做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战略安排,即在2012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继续踏上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到2035 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 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甘肃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甘肃工作“八个着力”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解决打好脱贫攻坚战,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了5.6%,贫困人口减少到111 万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产业有了很大发展,创新驱动成果丰硕,经济总量达到8246.1 亿元,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甘肃已进入了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期。

二、70 年来甘肃社会现代化取得的主要成就

现代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教育、军事以及人本身的现代化等。现代化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含义也很不相同。如在20 世纪50、60 年代,一个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 美元已经是一个很高的标准了,而今天达到8000 美元也未必达到现代化的标准,50 年前机械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今天信息化才是现代化所应当追求的。与现代化概念的丰富性和变动性相表里,要想确定一个衡量现代化水平的标准也是非常困难的。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曾经提出过一个影响广泛的现代化标准体系,共有11 项指标构成,分别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化、城市化、居民受教育程度、平均人口预期寿命等方面测度现代化水平,虽然这一指标体系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但对我们衡量现代化水平还是提供了一个重要参照。以这一参照为主,结合其他学者的观点以及中国现代化的实际,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衡量甘肃社会现代化的主要进展。

(一)经济发展水平

甘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两汉时期,随着古丝绸之路的开通,甘肃就成了中外商贸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唐朝时期“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但自宋朝以后,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甘肃经济发展开始滞后。自近代以来,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和国内旧的经济社会制度的制约,甘肃经济发展更是陷入谷底。1949 年新中国建立前夕,甘肃只有上千家落后、简陋的中小厂矿和手工作坊,从业人员7100 多人,全部固定资产原值不过2300 万元(折人民币1952 年不变价格)。机械制造业仅有一些破烂不堪的皮带床,固定资产原值仅12.2 万元。产品仅有:原煤16.79 万吨,原油6.92 万吨,发电量535 万千瓦小时,水泥100 吨、铁300 吨。钢、有色金属、化工等都是空白。交通运输中,陇海路铺轨到天水北道埠,在甘肃境内只有50.4 公里,而且经常处于瘫痪状态。公路通车里程3372 公里,都是土石路,路面狭窄、坎坷难行。农业、畜牧业凋敝、民生困顿,人民生活极其贫困。经过新中国建立70年的艰苦努力,甘肃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至2018 年底,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46.1 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794.7 亿元,原煤产量3575.1 万吨、原油产量859.8 万吨,水泥3847.1 万吨,铁614.0 万吨,都比1949 年增长数百倍。全省公路里程14.3 万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2.8 万公里,铁路营运里程达4245公里。农业连年丰收、第三产业发展壮大,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2018 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57.0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04.1 元,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甘肃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二)工业化水平

工业化通常是指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代化的强大推动力量。1949 年,甘肃省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9.1%,工业从业人员只有7100 人,经过3 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到1952 年全省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上升到24.7%,工业从业人员比1949 年增加1.2 倍,达到15714 人。2018 年,甘肃全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已达2794.7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3.9%。按照发达国家现代化的一般经验,当一个国家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到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30%以上,则这个国家就实现了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变,按照这个标准,我省无疑已经实现了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变。但我省的工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只占总人口的10%左右,意味着我省工业化进程还未完成,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三)城市化水平

一般而言,城市化与工业化是同步展开的,工业化的推进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和强大的推动力量。城市化意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其主要标志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1949 年,甘肃城镇人口仅为91.66 万,乡村人口则有876.77 万,城市人口占总人比重为9%。到2018 年,甘肃城镇人口1257.71 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7.69%,尽管甘肃的城市化率还低于全国平均城市化率(59.58%)11 个百分点,但纵向来看,甘肃城市化进程业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促进了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进步、有力地改变了城市社会的面貌,为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强大动能。

(四)科技与教育发展水平

现代化本质上是以科学技术发展而引发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过程,而教育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科技与教育的发展水平,不仅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70 年来,甘肃科技与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进展。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1957 年算起,甘肃省只有5 所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7930 人,平均每万人中只有6.3人,全省有中等专业学校17 所,在校生10201 人,平均每万人中只有14.1 人,普通中学由145 所,在校生87337 人,平均每万人中有69.6 人,小学有11393 所,在校生1189939 人,平均每万人中948.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57.4%。科学技术方面,随着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成立以及一些高校科研力量的调整与充实,到1957 年,各类科研机构已达19 个,科研人员增加到509 人,科学研究水平明显提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2018 年,全省已有高等院校49 所,普通本专科招生14.66 万人,在校生48.36 万人,毕业生12.23 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7.26 万人,在校生18.9 万人,毕业生5.89万人。普通高中招生17.26 万人,在校生54.93 万人,毕业生20.11 万人。初中招生29.66 万人,在校生87 万人,毕业生28.82 万人。普通小学招生34.49 万人,在校生189.65 万人,毕业生30.08 万人。特殊教育招生0.31 万人,在校生1.57 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94.44 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5 年,基础教育位居全国中上游水平。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2018 年,研究生教育招生1.4 万人,在校生人数达3.85 万人。科研水平显著提升,科研实力明显增强。2018 年,全省共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 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5 家。全年登记省级科技成果1176 项,其中,基础理论297 项,应用技术类成果844 项,软科学35 项。获得奖励152 项。专利申请量27882 件。据2018 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2015 中国区域科技进步评价报告》显示,甘肃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49.51%,位居全国第18 位,西部地区第4 位。

(五)医疗卫生和人民生活水平

医疗卫生事业和人民生活水平是现代化的综合性衡量水平。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科教发展最终都要体现在医疗卫生事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方面。新中国建立之前,甘肃的社会卫生状况恶劣,疾病丛生,疫疠流行,人民生命健康无保障。1948 年,全省仅有公立医院及县卫生院86 个,病床380 张,各级各类卫生人员619 人;医疗设备极其简陋,医疗技术水平低,普通的阑尾切除术也仅在兰州、天水的少数几家医院开展。全省人口平均寿命还不到35 岁。新中国建立70 年来,甘肃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8年末,全省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7885 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002 个,妇幼保健院(所、站)99 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5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28 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7221 个。卫生技术人员15.7 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9 万人,注册护士6.4 万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03 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卫生技术人员3430 人;卫生监督所(中心)94 个,卫生监督所(中心)卫生技术人员1383 人。乡镇卫生院1379 个,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6 万人。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16.3 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12.6 万张。每千常住人拥有的病床数量接近59 张。全省人均预期寿命2010 年为72.23岁,预计到2030 年将超过76 岁。全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57.0 元,比上年增长7.9%;人均消费支出22606.0 元,增长9.4%;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04.1 元,增长9.0%;人均消费支出9064.6 元,增长12.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7%。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为120 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0 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5.8%,比上年下降3.9 个百分点。全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87 元。从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来看,全省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经由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表明甘肃社会现代化进程已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甘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的主要经验

(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甘肃社会现代化的根本保障。进入近代社会以后,尽管甘肃也早在1872 年就已经开始了现代化的努力,但由于旧的社会制度的限制,甘肃社会现代化并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甘肃经济社会处在长期停滞状态,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甘肃人民才翻身得解放,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又为甘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70 年来的现代化实践已经证明,落后地区现代化建设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结束了旧中国甘肃社会一盘散沙的局面,结束了甘肃人民任人宰割的历史命运,实现了甘肃人民的精神觉醒,甘肃社会现代化才有了主心骨、领导力;而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全国一盘棋”的现代化路径,甘肃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获得了来自全国的大力支持,无论是资金投入、工厂内迁,还是人才、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的发展,甘肃都得到了全国各地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大力支持,可以说,没有全国各地的无私支援,就没有今天甘肃社会现代化的巨大成就,而这一切,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在甘肃社会现代化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也只有坚持这一基本经验,甘肃社会现代化才能行稳致远。

(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始终跟上时代步伐,是甘肃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精神动因。按照现代化的一般经验,现代化的先导是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只有具备了现代理性精神,现代化才能有强大的内生动力。甘肃深居祖国西北内陆,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其大部分地区属于典型的传统农业社会,近代以来,受工业文明的影响极其有限。这种特殊的区位特点和经济社会结构,也造就了甘肃封闭保守、墨守成规、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文化氛围。新中国建立以来,甘肃人民在党的领导之下,翻身当家作主,极大地激发起了甘肃人民的主体意识,激发了他们改造山河、改变自身命运的创造热情。随着新的劳动组织形式、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和运行,甘肃人民不断接受新思想、汲取新知识,不断地改变数千年来积淀下的传统农耕文化,甘肃人民的精神状态和事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甘肃在全国较早地响应和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开启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大幕。从摆脱“姓资姓社”的困扰,到超越计划和市场的羁绊,甘肃人民的进取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科学意识明显增强,为甘肃社会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每解放一步、观念每更新一次,经济社会现代化就会推进一步,这已经成为甘肃社会现代化的生动写照。

(三)坚持从甘肃实际出发,统筹谋划、因地制宜,制定既符合实际又具有前瞻性的现代化战略,是甘肃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对甘肃来讲,社会现代化过程决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必须要发挥党和政府的领导、规划、协调、统筹等作用。基础差、底子薄,贫困人口比重大,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滞后,这是甘肃的基本省情,甘肃的社会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这一省情。70 年来甘肃社会现代化过程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已证明,什么时候我们能立足这一省情,因地制宜、统筹谋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什么时候甘肃社会现代化就顺利推进,什么时候我们忘记了这一基本省情,不切实际的盲目冒进,或者照抄照搬其他地区的做法,什么时候现代化建设就遭受挫折。但是从实际出发,也并不意味着封闭保守、不思进取,而是要从社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出发,加强思路的前瞻性和谋划的科学性,把当前工作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在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走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四)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甘肃社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前30 年,甘肃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突出问题。尽管改革开放前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对迅速推进甘肃的经济建设特别是工业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体制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1978 年底开始的改革开放,是加快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举措。由于甘肃曾经是“一五”时期的重点建设区域,又是“三线建设”的重要区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很重,严重地制约了甘肃的社会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40 年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动摇,大力破除社会现代化的体制机制障碍,为甘肃社会现代化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在深化改革的同时,甘肃也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为甘肃扩大开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事实证明,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为甘肃社会现代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

猜你喜欢

甘肃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行走甘肃
甘肃卷
我叫甘肃,花开时节待君来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大美甘肃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中国新现代化论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