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经济新闻的影响力
2019-02-19
一、紧抓地方经济特色
当前,许多党报在报道经济新闻过程中,常常会复制中央、省级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报道地方经济时,则进行移花接木,甚至于年复一年地对同样的新闻进行报道,最终结果是没有新意,提不起读者的兴趣。事实上,地方政府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常通过抓重点、抓亮点的方式来实现绩效的提升。作为党报,应该始终和地方政府的经济工作重心保持一致,在新闻报道过程中,也应该抓住地方经济的特色和亮点,围绕发展经济的特色、做法以及经验等展开报道。
首先,需要和政府保持紧密联系,实现良性沟通。为此,党报要改变原来的等、靠、要的做法,既要积极主动和经济部门互动,实现“局外人”向“局内人”的转变,也要努力学习,实现“门外汉”向“行内人”的转变。其次,要多下基层。要抓住经济新闻的特色,要写出“出彩”的经济新闻。作为相关记者,要走出办公室,多下基层采访,边思考,边挖掘,探寻和剖析经济发展之策。只有走到基层,才能掌握一手资料,才能感同身受,才能写出有生活气息的新闻作品。第三,要多用策划。经济新闻报道必须具有策划思维。要通过对新闻的主题进行点面、纵深挖掘,发现新闻的闪光点,并通过多角度的报道,多体裁的综合运用和配合,使报道具有深度,具有思想性。四是要培养良好的表述能力。经济新闻给人的感觉往往是枯燥无味的,让人难以提起深入阅读的兴趣,因而受众群体始终有限。社会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越来越多的读者要求经济新闻更加简单、直观。党报的经济新闻报道要顺应这一趋势,多用图表、善用数据对比,让人能一目了然,并能抓住重点,抓住问题的关键。不仅如此,在行文上,也应该更加口语化、生动化。
二、直面经济发展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因多年来推行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众多,但在许多党报经济新闻报道过程中,“假、空、谎”和“高、大、上”成为常态,甚至于数据、结论都矛盾重重,不仅无法对地方经济形成最真实的报道,更难以成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好参谋”。要改变这个现状,就必须改变观念,敢于直面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为此,一是要培养良好的格局观。一方面,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能从纷繁复杂的经济事件及经济现象中抓住经济矛盾的主要方面,并能对这些矛盾进行深入的剖析或者研判;另一方面,敢于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并通过党报平台以及平台固有的权威性,引导经济部门或者更多的人关注此问题,并予以解决。二是要培养“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要求对存在的问题能够正视,并通过精益求精或追根到底的方式,来发掘问题存在的缘由、过程,并集思广益或者进行创新,来推动问题的解决。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党报要发扬“工匠精神”,能厘清概念,释放准确的政策导向,并能够引起更多媒体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推动改革的深化。在“工匠精神”的培养过程中,要学会用数据说话,通过深入采访,掌握一线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精准分析提炼。三是要走群众路线。党报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威以及影响力优势,让广大群众、专家学者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来,共同思考,共同提出解决方案。这种方式,既能让问题获得更广泛的关注,也能培养融入感和主动精神,更能让政府决策者有兴趣阅读,并获得制定政策或作出决策必要的“营养”,进而发挥出党报的“参谋”“帮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