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工作视角下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共性模式探索

2019-02-18毛田惠王丽

卷宗 2019年34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

毛田惠 王丽

摘 要: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逐渐深入,“扶贫先扶智”的思想使得大学生短期支教团队迅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由此也引发了诸多的争议。目前来看,大学生短期支教队伍普遍在志愿者素质、课程设置、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大学生短期支教迫切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的共性模式,本文通过“麦田守望者支教队”实例,并结合调查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总结大学生短期支教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社会工作视角下创新性提出大学生短期支教共性模式。

关键词:短期支教;社会工作;共性模式

1 导言

教育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优化教育改革力度,增强教育续航能力,但是我国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短板。据统计,2015年全国约2343个县,有430个县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低于70%,有162个县低于50%,主要集中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680个县区中,毛入学率低于70%的县区达到176个,一些深度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升学率仅为30%~40%,还有贫困县甚至没有设立普通高中学校[1],寻找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路径也成为社会难点。

本文通过“麦田守望者支教队”实例,结合对于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的相关调查以及作者近几年的支教经历,梳理整合大学生短期支教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在社会工作视角下创新性提出大学生短期支教共性模式,针对性地做出总结、提出建议。为高校大学生短期支教提供共性模式借鉴,促进短期支教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教育贫乏地区提供喘息服务,促进支教地社会服务发展;号召更多社会大众关注和投身乡村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支教氛围。

2 相关研究

短期支教是指在中央或学校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辅助下,高校学生等高级知识分子利用寒暑假或空余时间,去到较为教育贫困的地区开展几周或几个月的阶段性的教育扶持志愿活动。大学生短期支教逐渐成为经济贫困地区教育力量的有力补充。但是因为志愿者素质良莠不齐、支教活动创新性低,较为常态化等问题,由此引发了一定的社会争论。

孙婧在关于建立大学生支教长效机制的思考中将大学生短期支教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原因及存在的弊端[2],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大学生支教长效机制的对策;沈艨,邓云岫,沈金荣大学生在城市和农村开展短期支教的研究对比中分别研究了大学生参与这两种支教的动机、影响[3]、社会认同等问题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杨晓宇,仝泽民,李玲在大学生短期支教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以北京市昌平区3所高校为例中针对部分支教大学生教学水平有限、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支教方式较为单一[4]的问题,提出高校需要建立的信息交流平台,建立支教长期对接机制。

对于短期支教的研究大多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内容也大多固化,缺乏专业性、针对性、实践性的模式和建议,尚未形成独特的持续性发展机制。

3 大学生支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部分支教团队教学质量和效果一般,支教地部分家长认为,短期支教占用了学生本该用来帮助家里干农活的时间;支教结束后,处理不好离别情绪会给孩子带来心灵的创伤。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有的孩子在短时间内接触了外面世界的大量信息,对自身的生活条件和环境产生厌倦情绪,一段时间内会有不适应情绪。

综合来看,目前大学生支教活动普遍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1)从支教地来看,支教地资源消耗大,经济支出增加,并且需承担一定的责任和风险;当地教育知识体系受到一定冲击;部分支教队教育质量缺乏监督,学生学习知识较少;

2)从支教队伍来看,支教团队缺乏科学管理、支教活动缺乏传承性、创新性;课程设置随意性强,不能和支教地的学习教育相匹配;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存在功利主义思想,缺乏专业性、系统性培训,基本支教质量难以保障;缺乏长效服务机制。

4 共性模式的探索

4.1 支教地

支教中可尝试探索以下方法:与支教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时间上的短期变为地点上的长期。与此同时,采用项目化运作模式,在短期支教前进行项目申报,申请项目资金进行支教活动的运作,在使用项目资金的过程中,进行项目资金实时合理记录,完善支教财务制度;此外,可尝试“校校共建”模式,双方共建发展。高校与支教地学校进行联合共建,双方资源适当共享,促进高校所在地与支教地的融合共建,延伸高校资源至支教贫困地。

4.2 支教团队

完善大学生志愿者录取、面试、培训、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合理完善的大学生志愿者制度,从录取到面试到培训再到真正的实践,有一套较为完善的志愿者制度,在培训过程中输入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通过培训和团建逐步增强志愿者服务意识,同时制定合理的大学生志愿者短期支教考核标准,规范大学生志愿者支教活动。

支教活动豐富化、创新化。建立完善的课程机制,因地制宜、因时修改;同时在国家的政策指引下,适当加入符合政策的课程,顺应国家的政策响应;创新支教活动模式,拓展体验式学习方式。将学生从封闭的课堂扩展到广阔的自然课堂中,进行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体验式学习,寓教于乐;设计个性选课制度,改变僵化的课程分配制度,志愿者自行选课;课程内容上,应充分参考支教地教育模式,进行课程内容撰写和课程教授。

团队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健全团队管理制度,分类管理。定期开展活动总结和反思,建档整理,对于团队管理问题进行总结会,并对团队呈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建档整理,便于后期优化和改进。建立团队双重反馈机制。大学生志愿者两两结对,在正式支教后,在总结反馈的后两人进行互相反馈,两方在反馈的基础上,再重新进行反馈。

拓展支教团队外部服务。由支教队延伸出的服务小队,“麦田守望者支教队”延伸出的“性教育小分队”、“返乡创业调研团队”、”“生命安全教育小分队”、“益爱益起行小分队、“特色民俗文化”调研团队、“家庭妇女喘息服务”、“普通话普及服务”、“3VS环保服务”等小分队,为支教地的生活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于璇.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困境与治理路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19.5.17.

[2]孙婧.关于建立大学生支教长效机制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1.6.10.

[3]沈艨,邓云岫,沈金荣.大学生在城市和农村开展短期支教的研究对比[J].文史博览(理论),2011.3.28.

[4]杨晓宇,仝泽民,李玲:大学生短期支教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以北京市昌平区3所高校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5.12.25.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
优势视角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的作用探析
以系统观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