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最美的树和最美的人
2019-02-18邓海红
邓海红
那树
我虽然从小生活在草原上、森林里,但是“原始森林”对于我来说仍然遮着一层神秘面纱,从来没有进去过,只在妈妈的故事里听说。说起原因,一是安全问题,树高林密野生动物非常多,尤其狼和熊特别多,所以除了第一代、第二代林业人,再往后很少有人走进原始森林;二是这片中国最大(将近一万平方公里,九百六十万分之一)的连片原始森林已经完全被封闭起来,用管理局工作人员的话说,他们就像保护祖国的“眼睛”一样保护着这片原始林海,无极特殊原因不允许任何人进入。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森林管护局成立二十周年之际,我有机会完成了穿越之旅,与管护局的务林人一起做了两天“野人”,手机完全没有信号,几乎断绝了与外面的所有联系。我和一起去的朋友们一样,忘记了隔几分钟就看一次手机,仿佛时间已经倒退。
终于来到了原始山林里,我第一次体味了大自然的单纯明晰。
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风景,密林森森,清溪浅浅,空气间洋溢着一种混合的、不知道来自何处的清香。一脚踏入这大自然原始圣地,你一定会猛然停步:所有树木发挥自己的最大能力,比赛一样蓬勃向上生长,努力获得太阳的眷顾,灌木和花草也高低有序,比人工修理过的都要整齐;无数苍老的高山巨石,携着额尔古涅·昆乞颜部落蒙古人居住的地穴,还有日本侵华集中营留下的斑驳房基,从久远的沉睡中踉跄走来,如笔直的树木一样,整整规规地陈列在山上,就像无数古代老将军们烟尘满面地站着,接受现代人的检阅。
说到这里的树木,不得不说一种特殊的“树”,严格说来它们已经不能称之为“树”了,因为经过烈火焚身之后,它们已经站立着死去。过火的林子很容易和其他树林区分开来,经过森林大火焚烧的林子,大片大片的地表裸露着岩石,树皮从上到下乌漆嘛黑,像极了乌金宝剑直指云端,没有了透漏生机的哪怕一片绿叶。这些“黑树”仿佛仍在记录着烈火带来的痛苦,裂开的表皮和扭曲的枝干依稀还有狰狞,但是却更成为了一种景观。不修不剪、不扬不贬、不惊不乍,也不想说多少故事,道多少沧桑,就那么站立着。伤痛已经过去,伤口仍在,而我却感觉它们身体已死但是灵魂仍在,仍然在一直地挺拔向上,努力愈合、努力积淀,积淀成伟岸、自然、悠闲。悠闲是痛苦的补偿,痛苦是悠闲的衬托。
偶尔真的会有一棵、两棵“黑树”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再次长出嫩叶,这时候我不得不为他们喝彩,为他们心潮澎湃。记得英国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有一天在花园里散步,看见了一株美丽的棕榈树,她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我觉得,我是在和一株树恋爱了。”而我现在想说,从今天开始我是和这片大森林恋爱了!
这片原始森林没有任何人工的痕迹,而朝气蓬勃、不屈不挠,是在验证着老子的哲学思想“无为而治”吗?
果然自然是最美丽的!
那人
爱上这片森林,就一定会爱上那些“护林人”。
记得小时候听说过,第一批护林员,是一队人骑着马在山林里巡护,谨防乱砍滥伐的人。而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森林管护局工作的护林人,他们的最大敌人是火。
这片原始森林树高林密,地下还有丰富的金属矿藏,所以每逢夏季,一年中的六、七、八三个月来临,极容易燃起雷击火。为此,管护局在这片将近一万平方公里的森林里,设立了二十来个瞭望哨,每个哨所都有两名管护员24小时值班,实时监控。尤其是接到每天天气预报预测的雷击点区域,更是严密监测,每两小时向指挥部汇报一次。据陪同我们的管护局的小高主任说,今年夏天这片林子一共着了25场大火,均为雷击火。其中最密集的三天着了12场,平均每天4场。整个管护局不论是机关干部、扑火中队、后勤人员都严阵以待,随时带着三天的口粮、扑火工具(一号工具是风力灭火器,重一公斤左右;二号工具是一根木杆,前面绑着流苏似的橡皮条,用来抽打灭火)、通讯设备、简易帐篷等备品,在没有道路的浓密的原始森林里徒步穿行。起火范围越小,越好扑救。松塔一旦着火,会激射出去很远的距离,引起更大的火灾。常常为了尽快找到准确的火点,把火情控制在小范围内,他们要奔走上十几甚至二十几个小时,很多强健的汉子都会走到晕厥。看着年轻的小高主任那种云淡风轻和习以为常,像聊天气一样地说着他们打火的种种危险和艰辛,我肃然起敬,无法想象还有这样一群人,在我们岁月静好的时候,他们正跋涉在山林之中,经受着烈火的炙烤,原来那个负重前行的人就在我身边。
护林人的第二个敌人,是寂寞。一年中除了火灾高发期的三个月,其他月份仍然是需要有人把守哨卡,不允许外来人和车辆随意进入森林的。通常这些哨所两个人一班,三十天倒班一次。时间在这里变得越来越慢,几近难熬。手机没有信号,如果阴天下雨,太阳能发电设备不能正常集电,晚上就有可能没电。真不知道现在的我们要怎么过没有电、没有网络的生活。管护局的刘立平副局长一说起单位里的事儿简直是如数家珍,经常说到最后,这个大嗓门、倔强的东北汉子都会眼含热泪。他说,哨里的两个人前十天可能还有话说,过了十天,能说的不能说的都说完了,两个人就不怎么说话了;他说两地分居,让这些成家的人饱受思家之苦,而没成家的小伙子们常年在深山里很难找到对象;他还说,实在是寂寞了,粗糙的汉子拿起了绣花针,开始缝十字绣……说着说着他把头转了过去,半天没有了声音。
我在恩河哈达哨所,见到了一位家在安徽,驻守哨所二十年的管护员,他开始还有点腼腆,后来才和我聊了起来。他告诉我,领导考虑到他的情况,多次研究同意他夏天一起值半年班,冬天就让他放假回家休息半年。而且还高兴地告诉我再有十五年他就可以退休了。看着他晒得黑红的脸庞上绽放的率真的笑容,似乎还有一对酒窝,我也赶紧把头扭到旁边,找其他的话题,我终于理解了刘局长的酸楚。
后来我问他,和我拍张照吗?他高兴地答应了,和我还有同行的朋友们拍了好几张。我说等以后下山了让张主任把照片传给你吧。他下意识地说,不用了,后来想想又说好啊!想拍照,而又没想过要照片的情景,又让我突然一阵心酸:就像是在山间行走,太封闭、太寂寞,只想唱几声,却谁也没想过把歌声捡回。渴望被拍照,也许就是渴望用自己的形象哼几句吧!
在我看来,对于这群人来说,对物质的追慕,对他人的防范,他们都看得很轻。沉静朴实之间埋藏着一种无须攀比他人的自重。山里的日子,减少了大量的不必要的人际关系的痛苦和自我挣扎的痛苦,使这些务林人的文化更加干净,不著污尘。
果然,自然才是最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