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分析综合类题型备考指南

2019-02-18林逾静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韩文

林逾静

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能力涉及三个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其中的“筛选文中的信息”,要求同学们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意理解的程度。“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是考查同学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综合能力。这种归纳、概括要求我们答出某一论点立论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要求我们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这一考点较少设题考查。

一、筛选信息有讲究

对信息筛选的考查,最常见的方式是挑选若干文句(一般是六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

解答信息筛选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必须对信息点有个清楚透彻的理解。如果没有弄清信息点的含义,下面的筛选就毫无头绪,也就根本谈不上选出正确答案了。(2)要能够以信息点为准绳,以此去衡量各个文句,排除与信息点不相合的语句。(3)要注意到陈述对象是否与题干吻合(是否说的是无关的其他人的言或行)。(4)要注意题干中有没有“直接”或“具体”之类的词语。(5)当你不能顺利地作出判断时,不妨仔细看看供选择的四个选项,或许就会获得某种提示。

二、文言“归纳、概括”题解密

试题的选项通常是“三对一错”,设问角度基本是选误,四个选项大多依原文的先后顺序对文意作概括性的转述和分析;那个错误项中的大部分叙述一般还是符合文意的,往往只设置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综观2018年高考试题,命题者设置干扰的方法主要有:

(一)曲解词义

指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对文言材料中某一词语错误地加以解释,从而导致叙述出错。

1.全国Ⅱ卷第12题D项(选文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本项错在“仍然忙得无法分身”,原文是“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其中“不得旋踵”的“旋踵”意思是“退缩、后退”,而非“分身”。

(二)夸大其辞

命题者在构拟这类选项时,常常在大体准确的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故意夸大的地方作为干扰。

2.全国Ⅲ卷第12题D项(选文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

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

本项错在“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和“最终遭到免职”,相关原文为“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即:曾布畏惧他,(便去)激怒驸马都尉王诜说:“皇上想任命你为承旨,范纯礼右丞不同意。”王诜很恼火。……王诜污蔑他直称皇上名讳,罢免为端明殿学士、颍昌知府、崇福宫提举。由此可见,“挑唆……诬告”“免职”均夸大了事实。

(三)张冠李戴

命题人故意把发生在甲身上的情况说成发生在乙身上(或者说成发生在甲与乙身上),这就属于典型的张冠李戴。

3.江苏卷第7题C项(选文为袁枚的《重到沭阳图记》):

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

与选项相关的原文为“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这里的“余”是袁枚自称,可见“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这一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4.浙江卷第16题C项(选文为司马光的《颜太初杂文序》):

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诗文讥刺时事,遭到利益集团的嫉恨排挤,终身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

此项中“颜太初……效法嵇康、阮籍”张冠李戴,相关原文为“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就是说“效法嵇康、阮籍”的是“青州牧”。

(四)颠倒事实

即命题人故意颠倒事实(包括扩大范围、时序上的错乱等),造成选项错误。

5.天津卷第10题A项(选文为白居易的《白蘋洲五亭记》):

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记”的种类很多,本文是一篇游记。

该选项中“本文是一篇游记”说法有误,相关原文“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覙缕梗概,十不得其二三”,表明作者并未实地游览,所以这是一篇杂记。

(五)偷梁换柱

命题者通过偷换某个概念来设置陷阱,这在高考中也较常见。

6.全国Ⅰ卷第12题B项(选文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原文说得明白“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大意是“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屡遭蜀军侵犯掠夺,人口一直在下降,盗贼四起”,选项将“郡邻于蜀”偷换成了“蜀地”,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误。

三、文言“简答题”作答要訣

(一)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初读全文,把握大概。这一步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读懂六七成即可。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所选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正常的。第二步细看题目,研读字词。在这一步骤中,需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词、句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容易的题目可以在这一步完成。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既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做纠正。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二)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能一看到试题有较大难度,就慌了手脚,而要利用有效的解题方法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对于简答题而言,比较有效的方法包括:

1.以旨解题。有些题目必须先弄懂全文主旨,才能答好。如2018年北京卷第12题是:

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6分)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

解答此类分析题,得理清文章主旨与具体内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理清事理的逻辑层次。从原文看,文本一谈“积微”,论述微小之事对治家治国的重要性;文本二谈“察微”,论述了明察秋毫、及时发现事情的端倪对治乱存亡的重要性。两篇文章在内容上有共通性,均指向“微小之处”,都属于议论性题材。试题参考答案为:①第一则:能积微者速成。第二则:(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②第一则:标题:积微(说积微、积微与速成)。理由:本则内容是重视小事,积小事之成才能成就大事。第二则:标题:察微(说察微、萌芽与预见)。理由:本则内容是观察到事物微小的萌芽才能有所预见,避免在大事上犯错。

2.以注解题。文言文阅读命题有时会给出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会给解题带来很大帮助。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韩文公庙碑

文/苏轼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①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得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佑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州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②,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

元丰七年,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为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

(节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注:①异端:指佛等宗教思想。②焄蒿凄怆:意谓祭祀时引起凄怆的感情。

1.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韩文公品行“参天地”“关盛衰”的一组是()

①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

②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③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

④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

⑤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⑥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②⑤⑥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一个人能成为“百世师”,这是因为他品格高尚,甚至关系到国家气运的盛衰,一生有所作为。

B.韩愈一生虽历经坎坷,但始终奋发有为,他能够遵从天道而不屈从人事,“忠犯人主之怒”却在所不惜。

C.韩文公经历了唐代贞观、开元的兴盛时期,从普通人崛起,指挥古文运动,使思想和文风又回到正路上来。

D.韩文公贬官到潮州,不到一年便回去了,但潮州人特别信仰、思念他,并请苏轼书写他的事迹刻在石碑上。

3.文章首段顺势引用孟子的名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并说明这种“气”无所不在,“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后,运用排比句,从哪三个方面具体予以描述、评论?

答:

参考答案

1.A(句③表现韩公不能“屈从人事”而受到排挤,句⑤是写韩公受到百姓敬奉,句⑥与“参天地”“关盛衰”无关。)

2.C(“韩文公经历了唐代贞观、开元的兴盛时期”说法有误。)

3.从所遇对象的反应、此气存在的条件和此气存在的方式这三方面加以评述。

参考译文:

一个普通人却成为千百代的榜样,一句话却成为天下人效法的准则。这是因为他们的品格可以与天地化育万物相提并论,也关系到国家气运的盛衰。他们的降生是有来历的,他们逝世了,一生也是有所作为的。所以申伯、吕侯由高山之神降生,傅说死后成为天上的列星,从古到今的传说,是不可否认的。孟子说:“我善于修养我盛大正直的气。”这种气,寄托在平常事物中,又充满于天地之间。突然遇上它,那么王公贵族就会失去他们的尊贵,晋国、楚国就会失去它们的富有,张良、陈平就会失去他们的智慧,孟贲、夏育就会失去他们的勇力,张仪、苏秦就会失去他们的辩才。是什么东西使它这样的呢?那一定有一种不依附形体而成立,不依靠外力而行动,不等待出生就存在,不随着死亡就消逝的东西了。所以在天上就成为星宿,在地下就化为河川山岳;在阴间就成为鬼神,在阳世便又成为人。这个道理十分平常,不值得奇怪。

自从东汉以来,儒道沦丧,文风败坏,佛、道等邪说一齐出现,经历了唐代贞观、开元的兴盛时期,依靠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等名臣辅佐,还不能挽救。只有韩文公从普通人里崛起,在谈笑风生中指挥古文运动,天下人纷纷倾倒追随他,使思想和文风又回到正路上来,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年左右了。他的文章使八代以来的衰败文风得到振兴,他对儒道的宣扬使天下人在沉溺中得到拯救,他的忠诚曾触犯了皇帝的恼怒,他的勇气能折服三军的主帅:这难道不是与天地化育万物相并列,关系到国家盛衰,浩大刚正而独立存在的正气吗?(本人)曾论述过“天”和“人”的区别,认为人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只有天不容许作假。人的智谋可以欺骗王公,却不能欺骗小猪和鱼;人的力量可以取得天下,却不能取得普通老百姓的民心。所以韩公的专心诚意,能够驱散衡山的阴云,却不能够挽回宪宗佞佛的执迷不悟;能够驯服鳄鱼的凶暴,却不能够制止皇甫镈、李逢吉的诽谤;能够在潮州老百姓中取得信任,百代都享受庙堂祭祀,却不能使自身在朝廷上有一天的平安。原来韩公能够遵从的是天道,他不能屈从的是人事。

从前潮州人不知道学习儒道,韩公指定进士赵德做他们的老师,从此潮州的读书人,都专心于学问的研究和品行的修养,并影响到普通百姓。孔子的话确实不错啊,“有地位的人学了道理就会爱护人民,地位低的人学了道理就容易治理”。潮州人敬奉韩公,吃喝的时候必定要祭祀他,水灾旱荒、疾病瘟疫,凡是有求助于神灵的事,必定到祠庙里去祈祷。可是祠庙在州官衙门大堂的后面,百姓以为进出不方便。前任州官想申請朝廷建造新的祠庙,没有成功。元佑五年,朝散郎王涤先生来担任这个州的知州,凡是用来培养士子、治理百姓的措施,完全以韩公为榜样。老百姓心悦诚服以后,便下命令说:“愿意重新修建韩公祠庙的人,就来听从命令。”老百姓高高兴兴赶来参加这项工程,在州城南面七里选了块好地方,一年后新庙就建成了。

有人说:“韩公远离京城约万里,而贬官到潮州,不到一年便回去了,他死后如果有知的话,是不会深切怀念潮州的,这是明摆着的。”我说:“不是这样的,韩公的神灵在人间,好比水在地上,没有什么地方不存在。而且潮州人信仰得特别深厚,思念得十分恳切,每当祭祀时香雾缭绕,不由涌起悲伤凄怆的感觉,就像见到了他。好比挖一口井得到了水,就说水只在这个地方,难道有这个道理的吗?”

元丰七年,皇帝下诏书封韩公为昌黎伯,所以祠庙的匾额上题为“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州人请我书写他的事迹刻在石碑上,于是作首诗送给他们,让他们歌唱着祭祀韩公。

猜你喜欢

韩文
内蒙古3种野生藜芦化学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
摆渡一家人
小香蕉
八成韩国人搞不清韩文来历
芦溪
游园
爱情日记本
一笔一画
韩文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