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猪年说猪
2019-02-18
迟到的生肖猪
关于猪当上生肖,有这样一个传说。天干地支刚定时,玉皇大帝下令普召天下动物,要按十二地支选拔十二个属相,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到天宫参加竞选,取首先到达的十二种动物为生肖。猪白知体笨脚慢,所以半夜就起身赶路,但无奈路途遥远,猪拼命跑到南天门,还是误了时辰。猪苦苦央求,最后终于感动了天神,把猪放进南天门,当上了最后一名生肖。这是民间流传下来的故事,其实如今,人们仍不能确定十二生肖的确切来历,但因为它通俗、方便又具有趣味性,所以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古人留下的有实用价值的宝贵遗产。“豚”来表示小猪,如“鸡豚狗彘”。
汉字中的猪文化
秦代《睡虎地竹简》中记载了中国最早的十二生肖,其中就有“亥”与“猪”的对应。“猪”字大约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它较早的字形是“猪”,然而,古汉语里“猪”表示的是今天意义上的‘小猪”,“豕”字才表示“猪”的意思。“豕”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是象形文字,从字形上看,像是猪的侧面简笔画。东汉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中“猪”的解释是“豕而三毛丛居者”,对“豕”的解释为“彘也”。“彘”的本义是被箭射中的野猪,后来转指为一般的猪。此外,在文献中,也用“豚”来表示小猪,如豚狗“彘”。
在《说文解字·豕部》中,还有表示去势的猪,如“豮”,这种对猪性别的识别,在农村里依然保留着。据说除了种猪外,其他的家猪都会被阉割。“豢”字《说文解字》解释为:“用谷在围栏中喂猪”,这和现代人喂猪的方式相同。在《豕部》中,还有对猪的年龄作区分的字,如“貘”表示三个月的猪;“猫”表示六个月的猪;“豜”表示三岁的猪。由于猪的繁殖能力强,吃的多长的快,出于节约粮食和满足人们吃肉的欲望,食小猪是最经济的方式,古人注重区分猪的年龄从这三个字中就能体现出来。
上述多为直接表达猪身份的字,猪还有其他有趣的别称,如“黑面郎”、“黑爷”、“乌金”、“糟糠氏”等。据《朝野佥载》记载,唐代洪州人养猪致富,称猪为“乌金”。同样,从“黑爷”的“爷”字可以看出,猪在古人心中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需要对猪作细致的分类,所以上述很多文字并没有流传下来,但文字的记录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现今仍保留了许多以“豕”字为构形部件的汉字,这些汉字,同样表明了猪在人们心目中所象征的精神。
在狩猎时代,野猪是人们重要的肉食来源,但野猪凶猛彪悍,追赶和捕捉野猪是人们狩猎的主要任务之一,“逐”字则反映了这一事实。“逐”字的本义为追豕,后引申为一般的追赶。现在表示坠落之意的“坠”字,本义也和“豕”相关,表示豕落陷阱的狩獵情景。另外,勇敢的“敢”字也和猪有关,在甲骨文中,“敢”字像是人双手拿着猎又刺杀野猪的形象,是人们对追捕野猪最形象的表达。由上述带“豕”部件的字可以看出,在上古先民的心中,猪是凶猛的,正如成语“狼奔豕突”等词语表达的意思一样。
另外一个不得不提到的汉字与猪有着直接的渊源。“家”是会意字,最早起源于甲骨文。“家”字上半部分为“宀”,下面半部分为“豕”,“豕”即为猪。《说文解字》中说:“豕居之圈日家”,表明当时养猪在居室内,无豕不成家,是早期家庭养猪的写照。古代生产力低下,多在屋子里养猪,豢养猪者表示家境殷实,有肉可食。“家”的字形说明了人与猪的关系和生活状态。
神圣的猪灵崇拜
在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下层出土了大量家猪遗骸,据此推断早在距今约9000多年前,在我国南方就已经出现了最早的家猪,说明我国的养猪业已有近万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其实,在先秦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猪被饲养的主要目的不是拿来食肉,而是用来祭祀。祭祀是先民最重视的活动之一。猪是一种生命力和生殖力极强的动物,人们用它来祭奠祖先正反映了心中的崇拜,表明了新石器时代先民对生殖力和生命力的追求。
有些农村地区至今还流传着“杀年猪祭灶神”的习俗,以祈求来年吉祥如意、五谷丰收、人畜兴旺。春节前,人们一般在腊月二十五前杀猪,二十六为封刀日,就不能再动刀了。猪杀死后,开剖前要将猪头朝外,烧香谢天地,祈祷神灵赐予幸福。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还记载,商、周时代已有猪的舍饲。据考古发现,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浙江余姚河姆渡等遗址中发现了距今7000年至8000年的猪骨和陶猪,证明在先民的生活里,猪不光拿来祭祀,还用来陪葬,可见猪的地位是崇高的。
在内蒙古红山遗存中出土过一批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时期的兽形块,因为它的头像猪首,身如三星他拉玉龙,是猪、龙合体的器物,又称为“玦形玉猪龙”。兽形玦是与神沟通的“灵物”,是红山文化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玉器。
猪作为神圣之物还可以镇妖息怪、招福致祥。据宋人的笔记记载,武将出身的宋太祖赵匡J乱曾定下三条祖训,其中一条便是苑中牧豚,就是宫里必须要养猪。赵匡胤自己就在皇宫敬了养两只神猪,希望保江山社稷千秋万代。到了宋朝第六位皇帝宋神宗赵顼登基,因暂停敬养神猪,结果发生“妖人闹宫”的事件,不得不恢复赵匡胤开创的敬养神猪的祖制。
此外,猪是多产的,象征多子多福;猪的形象温顺憨厚,象征诚实;驯化前的野猪性情刚烈,善于搏击,于是猪又被赋予了“勇往直前”的内涵。所以古代人对猪非常崇拜。西汉末年的王莽还把他的精锐部队取名“猪突稀勇”。
野猪还是藏族原始苯教中的天父形象。藏语“猪”读作“帕”,藏语“英雄”读作“帕都”,意为“猪大”;藏语“布达拉”读作“帕达拉”,本义就是“最大的野猪”。这些都是远古时代就存在的以猪为尊、以猪为天的精神崇拜痕迹。中国西南傈僳、哈尼、珞巴等民族也都曾以猪为图腾。
明武宗朱厚照曾在正德十四年(1519年),下令禁止百姓养猪,更不许吃猪肉,史称“禁猪令”。明武宗生于辛亥年,生肖属猪,且“猪”与“朱”同音,明武宗当时已经把养猪、杀猪这件民间寻常事视为对皇帝的大逆不道行为。为此,明武宗还抛出了吃猪肉会生疮,会对健康不利的荒诞观点。《明实录·武宗实录》中有相关记载:“正德十四年,禁民间畜猪,远近屠杀殆尽,田家有产者,悉投诸水。”禁令发布后,民间不再有人敢养猪,全国的猪几乎都“断子绝孙”,最后导致祭祀时无猪头可用,只得用羊头代替。
因为禁猪令对当时的影响太大,内阁大学士杨廷和上折《请免禁杀猪疏》,逐条驳斥了明武宗禁猪的理由。尤其是猪、牛、羊一直都是皇室祭祀礼仪的祭品,称为太牢,没有猪作为祭品是不尊敬祖宗。建议重新颁诏天下,废止禁猪令,让百姓安于生计。迫于各方面的压力,明武宗不得不悄悄地取消了实行了三个月的禁猪令。
猪入门百福臻
中国古代以农业为主,农民普遍以养猪维持生计,因而视猪为一种财富,是家庭财产累积的主要来源。
春秋战国时代,养猪的规模体现了大户人家的经济地位。在战国时代,猪已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和贵重礼品。例如《论语·阳货》记曰:“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两汉时期的养猪业非常发达,牧猪成为人们谋生的一门职业。当时的贫民,也多依靠养猪脱贫致富或维持生计。
一到春节,北方不少农村会购买猪背上驮一个聚宝盆的“肥猪拱门”年画或剪纸,张贴时左右各贴一张,表示招财进宝之意。此外,储钱罐也多为猪的造型,用来储蓄零散钱财。
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赋予了吉祥如意的内涵。
每当有人赶考,亲友们都赠送红烧猪蹄,预祝赶考入“朱笔题名”,高登金榜。因“猪”与“朱”同音,“蹄”与“题”音谐,所以猪成了学子金榜题名的吉祥物。
据文献记载,古代有取猪名作为人名的习俗,用来祈求吉祥。秦二世叫胡亥,汉武帝小名叫刘彘,传说是汉高祖托梦给景帝要景帝取的,认为“彘”有“通”和“聪明”的意义。可见古人对猪的崇拜之风。
在民间习俗中,猪的各个部位都寄寓吉祥的意义。在江西农村,猪头称为“神户”,猪舌头叫“招财”,猪耳朵则叫“顺风”;在广东,猪前脚称为“猪手”;在浙江沿海地区,称猪头为“利市”,猪舌头为“赚兴。这种寄寓吉祥的称法,最初应根源于猪灵崇拜祭祀。在民间,人们至今仍然用猪头祭祀神灵和祖先。
明下朝荒唐猪事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猪也有一段“敗走麦城”的经历。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但“朱”与“猪”谐音,为了避讳,“猪”字改用“彘”、“豕”等字眼代替,“杀猪”则改叫“杀万里哼”。到了明武宗的时期,更是直接颁布了《禁猪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