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筑工业化的工程管理跨专业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探索
2019-02-18孙新国范钦满郭帅陆路
孙新国,范钦满,郭帅,陆路
(1. 淮阴工学院管理工程学院,江苏 淮安;2. 江苏省智能工厂工程研究中心,江苏 淮安)
一 前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之传统建筑业劳动力短缺、劳动成本上升,能源压力、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迫切需要,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建筑工业化成为我国加速推进城镇化战略,改善人民居住环境、提升生活质量中的关键举措。国务院在2016-2017年陆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中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住房城乡建设部在2017年一次性印发《“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管理办法》、《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管理办法》三大文件,全面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文件提出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其中重点推进地区达到20%以上,积极推进地区达到15%以上,鼓励推进地区达到10%以上;培育5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20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50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建设3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科技创新基地。
与之对应的是目前建筑行业人才多集中在传统建造模式,用工企业严重依赖包工头,而包工头被压款,导致资金压力大,独木难支,发展受限。作为链条底层的工人,即使高收入,却是一种低幸福,发展空间不大的前景。工人老龄化的矛盾和巨大的用工缺口直接限制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装配式建筑人才的培养必须与产业深度融合,深度对接行业、企业的新方向、新技术,建立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更是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以及教育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从装配式建筑的核心要义出发,不论是招投标、质量、进度、安全和成本控制,还是部品构建工厂预制化过程、工艺流程优化、物流运输、现场定位吊装安装固定等全过程出发,构建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国内装配式建筑融入教学处于初期探索阶段,知网中与装配式建筑、建筑工业化背景下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主题相关的文献只有20余篇,且主要以理论框架为主,缺少经过实践检验卓有成效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总体来看,目前高校对装配式建筑发展下的人才培养思考深度低于各建筑集团的培训中心。
二 跨专业协同育人
协同创新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是新时期非常重要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战略,促进协同创新有助于全面实现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多元办学职能,有助于解决长期困扰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和难题,极大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协同创新理论下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 便是跨专业教育,当前存在专业并行、专业融合、第二专业、大学科教育和跨学院教育等五种典型模式。
装配式建筑很多技术都还属于土木工程框架,但在思路上却有很大变化,关键词从项目部、工地、施工转为产品、工厂、运输、安装。因此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过程都有很大的不同,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也有很大的变化。目前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伴随建筑工业化同步发展,企业相应的岗位要求毕业生掌握从设计、生产、信息化、运输到安装及现场施工全过程,涉及到工程管理、工业工程、物流工程和信息管理等多个专业知识,相比传统单专业教育模式,跨专业教育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优势。但也存在诸如专业分离、教学管理与部门协调不变、学校目标功利化及学习效果难以保证等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并赋予高校在学科、专业、培养模式等方面的自主权,从制度和思路上鼓励跨专业,积聚教学资源,培养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行业企业需要的高水平人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打通专业之间的课程壁垒,构建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 建筑工业化对工程管理人才新要求
建筑工业化与传统现浇模式相比,具有节能节水、降低污染、提高效率、建筑工人向产业工人转型等诸多优点。与此同时,也对工程管理从业人员提出了新标准和新要求。建筑工业化下的工程管理人才要熟悉现代化结构体系、建筑设计、部品构建成产、仓储、运输、安装施工、主题装修集成等一系列的关键技术和思维模式。建筑工业化方式特点及其对工程管理人才新要求如图1所示。
图1 建筑工业化方式特点及其对工程管理人才新要求
四 跨专业人才协同培养机制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均放在土木学院,面对建筑工业化的新要求,大都采用增开课程或开设新专业的形式,在原有工程管理课程体系基础上增加“建筑产业现代化概论”、“建筑工业化概述”、“装配式结构工程识图”、“BIM技术应用”、“BIM+设计、施工与运维管理”等课程,在实践环节与从事装配式建造较早的施工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建设装配式建筑产业学院,已达到培养适应建筑工业化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目的。
然而工程管理是一个交叉学科,其结合了土木工程、管理经济法律等多学科的知识,建筑工业化又融入了机械、工业工程、物流工程、信息技术等多专业的知识、技能和思维。
淮阴工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放置在管理工程学院,学院还有工业工程、物流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三个专业。学院围绕工程办管理,以大工程观、大管理观引领学生成长。这一特色应用型办学定位为建筑工业化下的工程管理跨专业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性,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开展课以下及格跨专业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针对建筑工业化人才需求,构建装配式建筑特色课程群
围绕建筑工业化及信息化相关学科知识,将工业工程专业中的系统优化、过程管理、质量管控、人因工程,物流工程专业中的物流概论、组织管理,工程管理专业中的基于项目总承包的全过程管理、现场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中的管理信息系统、ERP等相关课程建设成为围绕配式建筑共享开放的特色课程群,对课程群的体系进行重构,四个专业的学生均可跨专业修学这些课程。
(二)基于项目及案例的教学方式改革
凡进入特色课程群的课程,均设置项目或案例教学环节,通过具体项目或案例,让学生领会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内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不同专业、不同行业的项目或案例的交叉融合,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工业化的绿色、高效理念。
(三)基于竞赛、实习、毕业设计的跨专业实践环节模式
组织四个专业的学生跨专业搭配参加节能减排大赛、数字建造与工程管理创新竞赛等与建筑工业化密切相关的竞赛,与装配式建筑企业共同组织实践环节,共同参与以装配式建筑为背景的毕业设计。在竞赛、实践和毕业设计过程中让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对建筑工业化和信息化核心理念有深刻的认识,对其关键技术和知识点有较好的补充。
五 结语
以装配式建筑为主要形式的建筑工业化成为建筑行业的新风向标,高校与之相适应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探索刚刚起步,缺少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建筑工业化新进程对工程管理人才在数量和质量的巨大需求推动工程管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以淮阴工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为例,探讨了建筑工业化背景下工程管理跨专业协同育人机制及具体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