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渔村的文化传承与升华
2019-02-18陈亚华
陈亚华
(厦门东方瑞禾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福建 厦门 361008)
1 渔民民俗文化价值研究
1.1 渔民文化构成要素
在科技并不怎么发达的从前,渔文化是人与水生生物、人与渔业、人与人之间产生碰撞而形成,例如:渔具、渔船、海神信仰等都是互相之间碰撞的产物,这类现象对生活在海岛渔村的传统人家来说并不稀奇。在相对封闭的海岛中,长期以来形成的风俗习惯很容易沿袭至今,如固定的风俗、饮食习惯等,这样的风俗习惯很有可能衍生为节日活动;饮食习惯则会成为具有当地特色的饮食。这样长期以来形成的风俗习惯就会成为海岛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具有身后的文化内涵。
1.2 海岛文化研究的现状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对海洋文化的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尽管我国在国际上来说,对海洋文化的研究比较落后,但是这并没有阻碍我国研究海岛的脚步。对于大陆文化来说,海岛文化作为相对封闭式的文化,文化传承比较完整,且海岛文化与大陆文化差异性较大,通过以某一海岛作为研究对象,可以得到一些有关海盗文化的规律性特征。海岛因为有天然海岸线作为限制,人类活动不如大陆这么频繁,在海岛中还能发现大陆上已经缺失的文明。
2 海岛渔村建筑与自然景观文化的形成
2.1 海岛渔村建筑的形成
海岛,四面环海,大海是美丽与危险并存的,大海当中的渔业资源给予渔民生存的权利,渔民也能依托大海开发海上贸易、海上交通等,基于此,大海是美丽的。然而,大海照样能引发海啸、海洋风暴、海雾等自然灾害,这对渔民而言,其毁灭性也是巨大的,因此,大海也是危险的。正因如此,沿海渔民对大海存在着“又爱又恨”的心理,有关水的民俗文化在于民心目中具有重要地位,渔民的民居建筑业体现出了“水文化”特征。
濒临大海的村落,由于夏天多刮台风,同时会带来降水量的增加,而冬天则海风强劲,居民住宅必须要利用海岛地形优势,利用石材的制约,住宅单体的开间都比较固定,且大多民居都比较低矮,预防台风、大雨。在建造住宅时,居民对自己的住宅都有独特的想法,村落并没有统一规范化,因此,远远看起来,村落的住宅高低不同,外观不一,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也为海岛景观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风采。
以平潭东北隅的北港村为例,北港以石头厝闻名,而所有的石厝,都是由一块块石头筑起来的,北港人就是其中的‘一方青石’,即北港的一份子,愿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自然和创意之美奉献给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黛青色的“人”字形石厝,拥有着海岛的独特风情,在雨后散发着石头与泥土的清香。红色和灰色瓦片覆盖的屋檐,下面几株绿植成为陪衬。石厝错落有致,与梯田、大海相映成趣,构成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画”。
2.2 海岛自然景观的形成
我国东南沿海,无论海岸和岛屿,绝大部分由花岗岩所构成,由于被海水长时间的侵蚀,海岛沿海的沙滩上形成了独特的岩石造型,这种独特的自然景观,矗立在大海平静的海面边,只有在海岛上才能见到。如海南岛的天涯海角、南天一柱、福建厦门的鼓浪屿、福建平潭的千礁百岛等。
花岗岩在松碎状态下的石英颗粒及粘土又容易使泻溜、冲刷作用进行,以致造成的山脊和谷坡均具圆滑的形态,而谷底低地则由于海浪的侵蚀搬运,以长期风化的石英砂为主,最终变成沙质平原以及海湾沙滩等,众多石蛋地形的发育又表示,这里因冲刷剧烈,风化层移走,使岩石裸露,形成黄色沙滩上点缀着黑色礁石的自然海岸景观,独具特色。
海岛的植物有很多,但最具特色的还属椰子树了。我们来看看海南的椰子洲岛,这里又上万棵椰子树,大片的椰林郁郁葱葱,千姿百态,给海岛增添了绿色的活力。
海岛的自然环境,海、沙、礁、石、林等自然资源融为一体,海岛上草木峥嵘,怪石嶙峋,在碧波白沙的环抱下犹如拥红簇翠的图画一样迷人。
3 五星级酒店独具海岛渔村特色景观的分析
3.1 海岛渔村文化在酒店景观的传承
福建长乐佰翔海景酒店,位于福建省长乐市,南临大海,占地91594.5 m2,其中景观面积为73927.6 m2。
项目地理位置靠近大海,南面天然形成了狭长的沙滩景观,加上酒店配套建有约7100 平方的海水水池,利用沙滩、礁石、水中岛、棕榈科植物的打造,完美传承了当地海岛的自然沿海景观文化,给酒店旅客开启了一段海湾生活时光。
水池设计了大面积的水面、诸多水中岛的打造,就像大海中的海岛一般。沿岸采用当地的海沙,通过净化,并分级摊铺,形成了一片片沙滩。当地礁石的应用,点缀了海岸的完美曲线。为了充分利用当地现有资源,引入了先进的海水净化系统,将附近的海水引进水池中,使得整个水域景观根据海岛特色。当酒店游客乘船游览于海水水池中,微风吹来,带来微微的咸味,大面积的水面与远处的大海形成一片,让人宛如置身于广阔的大海中,穿梭于各水中岛之间,仿佛进入海岛探密旅程。游客在游船过程中充分享受海岛的自然景观文化气息。
由于受海风的影响,给植物设计带来了较大的难度,设计中采用了耐盐碱的、乡土的植物,例如棕榈科植物、红树林等,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塑造了海岛绿化的景观效果,海岛的自然景观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传承,使得酒店旅客如同游览于真正的海岛中。
3.2 海岛渔村文化在酒店景观的升华
酒店主入口形象景墙的设计,从海岛渔村的建筑中提取了石材垒砌的形式,采用当地自然块石堆砌,表面不勾缝处理,形成了两面古朴的景墙,周边配上黄色砂石、黑色并带有海蛎壳的礁石,仿佛是进入到渔村的古村落中。现代精致的不锈钢字镶嵌在古朴的景墙中,形成鲜明的对比。
酒店景观中还运用了船锚、粗麻绳、自然块石、礁石等的大量渔村传统元素,在精致的、奢华的酒店中,又是那么地相互融合、协调。
“新”与“旧”的材质、形态及交相辉映,与传统渔村景观完美融合,打破了传统渔村材质的粗糙,让整体色调显得更干净、精致,在回归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4 结束语
文化并不是固定的某一元素,而是会随着生命的运动而改变的成长元素,是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变化元素,文化能够成长为什么样,取决于当地的人类活动。海岛文化源于生活在海岛上的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外界的影响对海岛文化而言是巨大的,随着外界文化的不断传入,海岛文化最终会走向与外界文化融合或湮灭的道路。因此,传承海岛文化势在必行。在尊重原居民意愿的前提下,让传统海岛文化得到滋生的环境,与此同时,还要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遵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让海岛文化在现代建筑和景观中交相辉映,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