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性应对“自动离职”

2019-02-18袁琳

山东国资 2019年17期
关键词:旷工后果情形

□ 袁琳

在劳动关系管理中,“自动离职”作为一个热门词语高频出现,亦是劳动关系形态变更、消灭的一种重要形式。“自动离职”,实际上是一个中性词,但在实务中自动离职却通常与违纪自动离职行为挂钩,给劳动者招致不利后果。

自动离职的四种情形

● 根本违约。自动离职较常见的表现形式是未经用人单位批准且没有正当理由长期旷工,该旷工行为须达到根本违约的程度,同时劳动者也确实不辞而别、一走了之,没有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意愿。此时劳动合同已经没有继续履行的可能和必要。

● 旷工违规。这种自动离职也表现为旷工形式,且用人单位明确是以规章制度的形式确立的自动离职标准,比如一些企业规章制度规定“连续旷工三天以上,视为自动离职”,同时通常伴随着“自动离职不予发放工资”等规定。

● 辞职未获上级批准。实践中,个别用人单位可能以扣押工资和限制档案转出等手段相挟,以达到限制劳动者未经其同意单方辞职的目的,劳动者也往往认为辞职需要按用人单位的程序进行,因此便出现了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出辞职意愿后未获批准,便在没有办理任何离职手续的情况下选择自行离职的方式来解除其劳动关系,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由于缺乏证据意识,往往也没有保留其提前30 天书面通知的证据。另外,还可能存在一种情形,用人单位希望辞退该劳动者,但并不采取主动解除合同的方式,而是以各种手段引导或迫使劳动者主动离职,以此降低经济补偿等经济成本。

● 被迫依法离职。当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时候,用人单位的行为已经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而置劳动者的人身自由与生命健康安全于危险状态,劳动者不应以牺牲自身人格权为代价继续提供劳动,故而不需要通知即可单方决定离职。

不同的法律后果

● 根本违约:劳动者应承担相应后果

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劳动者可以分别通过协商一致解除、提前30 天通知解除以及法定情形下被迫解除这几种方式达到合法解除劳动合同的目的。然而,当劳动者对上述合法的解除劳动合同程序和事由弃之不用,转而通过不告而别、擅自离岗的方式达到离职目的,应认为劳动者事实上发生了劳动合同关系消灭的法律后果。这属于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劳动者应就其违法行为造成用人单位实际发生的直接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早在1995 年原劳动部发布的关于《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第四条就规定,“劳动者违反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劳动合同对用人单位造成损失时,劳动者应赔偿用人单位的损失包括用人单位招收录用其所支付的费用,用人单位为其支付的培训费用(双方另有约定的按约定办理),对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根据《关于公布现行有效规章目录的公告》(人社部公告[2016] 1 号)可知,该《办法》依然有效。

● 旷工违规: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严重违纪为由作出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才能产生劳动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

当劳动者无正当理由未出勤提供劳动时,属于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及劳动纪律的旷工行为,此种情形与前述第一种情形的区别在于,劳动者可能并没有一去不返的意愿,或即使有但当时尚未构成根本违约的事实。此时,用人单位若依据其既有的规章制度认定劳动者旷工三天以上(假设情形)即视为自动离职,并不支付任何工资,则涉嫌构成克扣工资的违法行为。现行法律尚未对自动离职作出任何规定,用人单位的这种做法无疑是自挖陷阱。

笔者认为,用人单位在规章制度的设置上应彻底摒弃“旷工X 天视为自动离职”的谬误,合理约定为“当劳动者无故旷工X 天”时属于严重违反规章制度,可以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二项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只有当用人单位依法明确作出解除劳动合同的意思表示,并通过有效途径送达、通告时,才能产生劳动合同关系解除的法律后果。

● 辞职未获上级批准:合理分配举证责任,查明离职原因,产生相应后果

本来,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辞职只需要提前30 天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即可,无须用人单位作出承诺的意思表示。但是,当劳动者因对法律的不明晰而误认为其劳动关系的存废须以用人单位的意志为转移时,就使得本来已经提出辞职的劳动者却因为用人单位不同意办理离职手续便转而采取自动离职的方式“解脱”,劳动关系的解除原因由此产生分歧。

此时,参照现行司法实践来看,有必要在依法合理地分配举证责任的前提下,先行查明离职的原因。以广东为例,2012 年省高法、省仲裁委联合出台的《关于审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座谈会纪要》第二十九条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均无法证明劳动者的离职原因,可视为用人单位提出且经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该规定将离职原因的举证责任倾重于用人单位,对保护举证弱势的劳动者方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有其法源出处,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条,“在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依本规定及其他司法解释无法确定举证责任承担时,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无独有偶,江苏省在该问题上也有类似的审判口径,而且该意见还涉及“用人单位口头辞退”的情形,这与上述第三种情形中提到的用人单位通过各种手段逼迫劳动者自动离职有异曲同工之处。

由此,笔者有理由相信在现行的审判实践和法官的内心里,对于劳动者可能存在“非自愿”自动离职时会在举证责任和事实查明上有所偏重,这应是常态。如果劳动者的自动离职事出有因,那么总有迹象可循,此时可能产生劳动者合法辞职、劳动者违法解除合同、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合同、推定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合同等不同的法律后果。

● 被迫依法辞职:劳动关系即时解除,并产生经济补偿的法律后果

众所周知,当经营管理权与生命健康权相冲突时,正义毫无疑问与后者同在。当用人单位出现《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的违法情形时,法律当仁不让地赋予劳动者自动离职的合法权利,同时为了弥补劳动者因用人单位的过错而失去工作岗位的损失,依据该法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之规定,劳动者可以因此获得经济补偿金。可以说,这种情况是法律为了保护弱势劳动者而创设的自由离职权,此时的自动离职应是以正面的、肯定的姿态存在。

一个有趣的案例是,某劳动者通过取证其工作场所中的消防通道被杂物堵塞、消防栓破损以及未配置足量的干粉灭火筒等情况,以用人单位强令其在存在重大消防隐患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的环境内作业为由自行离职,并据此申请劳动仲裁主张经济补偿金,且最终胜诉。该案例虽说有点极端,但也充分说明了《劳动合同法》在合法程序与合法权利之间毅然选择了后者,倒不失为一种为了人身权利免受危险而不得已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紧急避险行为。

猜你喜欢

旷工后果情形
截屏打卡不够89次算旷工 如此居家办公就有高效率了?
“耍帅”的后果
逾期清税情形下纳税人复议权的行使
关于丢番图方程x3+1=413y2*
这些行为后果很严重
k元n立方体的条件容错强Menger边连通性
众荣的后果8则
无故旷工重在无故
上朝迟到了 后果很严重
旷工多久可辞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