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自贸区: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2019-02-18第一财经社论评论员区域经济研究员李攻
□ 《第一财经》社论评论员、区域经济研究员,本刊特约专家 李攻
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山东自贸区”)获批,标志着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进入国家战略之后,山东再次成为国家区域经济战略的一部分。山东自贸区共有3个片区,除济南外,青岛和烟台片区都处于沿海,这为山东做大做强海洋经济提供了契机。
济南并不沿海,但随着济青高铁的开通,济青之间的“距离”缩短为一个多小时。济南与烟台将来也会实现高铁通达。从这一点上说,济南也已是一个“准沿海城市”,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完全可以实现与青、烟之间的“互动”。
山东自贸区发展目标是:经过3 至5 年的改革探索,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形成更多有国际竞争力的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基本建成贸易投资便利、金融服务完善、监管安全高效、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标准高质量自由贸易园区。这其中,山东自贸区要对照国家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要求,加快推进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发展海洋经济。这不但是青岛和烟台的任务,也是济南的任务。
济南:瞄向新产业万亿级集群
莱芜市并入济南,使得济南“长大成人”,可以奔跑;而成为自贸试验区的一部分,更让济南长出了“翅膀”,蓄势腾飞。现在济南有了一种纵横捭阖的感觉。在新产业集群、“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方面,瞄准的都是万亿级规模。
国务院批复中对济南的定位是:重点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金融、医疗康养、文化产业、信息技术等产业,开展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比如,济南将聚焦发展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产业,依托片区内的济南超算中心,加快建设全国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2025 年之前可实现每秒百亿亿次的运算速度,比当前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快5倍以上,以此强力赋能山东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现代海洋等“十强”产业和济南量子科技、生物医药等“十大千亿级产业”,从而快速发展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到2022 年,全市服务企业2 万余家,带动产值万亿元以上。
在量子技术、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生命科学、医疗康养等领域,济南将加快打造形成国际领先引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创谷”。济南市委副书记、市长孙述涛说,济南探索创建了“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实行以“产研院+投资发展公司+专业研究所等创新主体”的组织架构,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打通从技术到产品的关键环节,加快推动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项目化,预计到2025 年将形成“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的创新生态环境,直接创造带动经济社会效益累计实现1 万亿元。
所谓“四不像”,指的是不像事业单位,不像高校,不像企业,也不像科研院所。这家今年7 月揭牌的研究院的目标是:到2025 年,建成具备良好自我发展能力、具有国际影响的新型研发机构,引进培养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与团队,在量子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若干产业前沿性、关键性、共性技术领域实现大突破,涌现一批在行业内具有重要影响的上市企业,催生一批原创性新兴产业;建设“百千万”工程,努力实现加盟新建科研机构100 家左右,累计衍生孵化企业1000 家左右,转移转化先进技术10000 项左右。
青岛:打造“三个名城”
国务院的批复中说:青岛片区重点发展现代海洋、国际贸易、航运物流、现代金融、先进制造等产业,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助力青岛打造我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
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孟凡利提出了3 个“海洋名城”的概念:突出海洋装备、海洋水产品加工、海洋生物医药等几个重点产业,建设国际海洋产业名城;挖掘好、运用好青岛长期以来积累的海洋科学研究和教学的传统优势,积极推进面向全球的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建设国际海洋科教名城;深化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合作机制,组织好亚欧会议创新发展合作论坛、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论坛、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等国际展会,积极开展国际性的海洋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建设国际海洋文化名城。
发展海洋经济,青岛具有独特优势。
首先是人才优势。青岛作为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的重镇,拥有涉海科研院所18 家,设有海洋学院或海洋专业的高校8 家,部级以上涉海高端研发平台34 家,高端研发平台和高端人才占全国的1/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就坐落在红瓦绿树的青岛。
其次是海洋经济基础雄厚。青岛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由2011 年的1112 亿元增加至2018 年的3327 亿元,年均增长17%左右。2018 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占GDP 比重达27.7%,比2011 年提高10.9 个百分点,占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20%以上。
自贸区获批后,青岛市提出了一个小目标,力争运行1 年后片区海洋生产总值达到70 亿元,运行3 年后片区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20 亿元,新增注册涉海市场主体200 家以上;到2023 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50 亿元,规模以上涉海企业达到50 家。
为此,青岛市要加强国际合作,建设海洋生物医药资源库和国内一流的海洋生物医药创新研制平台。加快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制品等研发和先进医疗服务的引进,加快涉海医药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引进培育高性能诊疗设备项目,打造生命健康产业链条。同时,发展前端船舶海工设计、研发服务业及关键、重要部件制造等海洋设备制造产业,提高产业发展质量。
经略海洋的“烟台模式”
国务院批复中对烟台的定位是: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生产性服务业,打造中韩贸易和投资合作先行区、海洋智能制造基地、国家科技成果和国际技术转移转化示范区。
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飞提出了经略海洋的“烟台模式”:探索开展海工装备整体方案设计、融资租赁、全球保税维修再制造和系统集成服务,建设海工高端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城市。探索优化海洋生物种质及其生物制品进口许可程序,完善海关特殊监管区水产品保税加工、集散、交易功能,支持建设东北亚水产品加工及贸易中心。建设海洋经济创新中心,组建海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引进培育海洋产业投资基金,搭建智慧海洋数据平台,提供创新协同、资源共享、联合攻关等服务。
烟台面对日韩,自贸区设立后,烟台与日韩的合作将更加紧密,这也是烟台片区获批的重要原因之一。
陈飞说,下一步,烟台片区将突出与日韩3 个方面的合作。一是大力推进产业合作。开展中韩标准化合作,促进标准互认、标准体系兼容,推动产业升级和产品质量提升;加快建设中日特色产业园区,推动建立中日韩跨国产业联盟,推进中日韩跨国技术链、产业链和服务链优势互补。二是全面加强经贸合作。重点推进中日韩互惠型贸易便利化,积极筹建FTA 支援中心,加强中日韩海关间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合作;探索中日韩跨境电子商务合作,互设海外仓、海外展。三是全力推进科技金融合作。举办中日、中韩高新技术发展论坛,加强中日韩创新创业孵化合作,打造中日韩特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探索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鼓励包括日韩在内的国外交易所在烟台片区设立办事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