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努力提高质量 打造学术名刊
——在纪念《江汉论坛》创刊6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2019-02-18陈金清

社会科学动态 2019年2期
关键词:江汉社会科学刊物

陈金清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上午好!

今天,大家欢聚一堂,召开“新时代学术期刊的新使命”学术研讨会暨“《江汉论坛》创刊60周年”座谈会。借此机会,我向大家简要汇报一下《江汉论坛》的办刊情况。

《江汉论坛》创刊于1958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内较早创办的学术理论刊物之一。1957年,中共湖北省委决定创办一份学术理论刊物,并把创办刊物的任务交给时任武汉大学校长,同时兼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的李达同志。经过一段时间紧张的筹备,1958年元月《江汉论坛》的前身——《理论战线》正式创刊。《发刊词》将刊物定性为“一个以哲学、经济、历史为主的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办刊宗旨是“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广泛开展学术研究”。李达作为首任主编,积极撰写稿件,从创刊号至第17期,连载《历史唯物主义讲座》共八章,开创了学术研究的大家气象。

1960年8月,《理论战线》出刊29期后休刊。一年后的1961年8月,《理论战线》更名为《江汉学报》继续出刊,由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和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举办,为月刊。1965年7月“文革”前夕,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江汉学报》改为32开本的政治宣传类半月刊,至1966年6月休刊。《江汉学报》共出刊71期。

“文革”结束后,中国迎来了文化的持续发展繁荣期,《江汉学报》也于1979年5月更名为《江汉论坛》复刊。开始为双月刊,至1982年1月改为月刊,到2018年11月共出刊485期。

创刊60年来,《江汉论坛》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以“倡导学术争鸣、崇尚学术创新”为己任,恪守学术品格,宏扬人文精神,传承历史,紧扣时代脉博,与中国学术理论界同呼吸共命运,刊发了大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学术理论事业和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培养和壮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是突出问题意识、坚持理论创新,率先发起和组织了多次重大学术理论问题的讨论。从创刊伊始,《江汉论坛》就肩负“秉承优秀传统、面向实践领域、倡导理论创新”的使命,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讨论,打破樊篱,不囿陈说,刊发了大批具有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体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理论创新精神。如在经济领域,20世纪60年代初在全国率先发起关于级差地租问题的讨论,对价值规律的讨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的讨论,对所有制改革问题的讨论;哲学领域对观念更新与思维方式问题的讨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改革与发展问题的讨论、关于哲学史研究方法问题、关于认识发展的过程和阶段问题、关于克隆技术与人的永生问题的讨论;历史学领域关于史学理论与方法问题的讨论,文学领域组织力量开展对《水浒传》的研究等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讨论,都体现了刊物强烈的问题意识、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和高擎思想解放旗帜的理论创新精神。

二是坚持特色办刊,在不同的时期每一学科都开辟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栏目。特色是刊物的独特个性,也是刊物存在的价值所在。作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如果不注重自身的特色,很容易办成千刊一面、缺乏个性的学术拼盘。《江汉论坛》很早就注重追求特色和个性,通过开办具有鲜明特色的栏目来体现刊物自身的个性特征。如自1981年开设“楚文化研究”栏目以来,刊发了大量关于楚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日本学者谷口满说:“《江汉论坛》的‘楚文化’栏目,是研究中国先秦文化的重要参考,其创造性的论点及详备的资料给我们提供了相当的方便,做楚文化研究就不得不读《江汉论坛》”。此外,开设的“湖北近现代史研究”、“历史地理学研究”、“近代社会经济史前沿问题”、“理论经济学研究”、“三农观察”、“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中部崛起论坛”、“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探讨”、“人学新论”、“中西美学比较研究”、“高科技时代的技术理性与文学思维”、“古典诗学与政治哲学”、关于“民法典编纂系列专题”、“新兴权利问题”、“婚姻财产法律前沿问题研究”、“关于地方政府研究”、“协商民主制度研究”、“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研究”等栏目,都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个性,通过这些栏目推出了大量颇具分量的精品力作,社会反响强烈,推动了相关专题研究,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赞誉。

三是建立了一支学科门类齐全,老中青相结合的高素质的作者队伍。60年来,《江汉论坛》依托湖北地区雄厚的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建立了一支学科门类齐全、老中青结合、覆盖全国的高素质的作者队伍。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江汉论坛》的编辑以其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广大作者的支持和信赖。在全国著名学者中,很多都在该刊发表过重要论文。有不少知名学者,他们的处女作、成名作都是通过《江汉论坛》推出的,在长期的合作中,他们对《江汉论坛》抱有深厚的感情。如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深情地回忆说:“记得我早年关于太平天国的几篇习作都是在草创期的《理论战线》上发表的。编辑的鼓励与帮助,使我这个年轻的史学工作者增添了攀登科学高峰的勇气与信心”。武汉大学原校长、资深教授陶德麟先生也充满感激地说:“《江汉论坛》在培养和壮大社会科学研究队伍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不能忘记贵刊的帮助”。发现和培养新作者,联系、团结和尊重老作者,是保证刊物稿源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江汉论坛》通过组织笔谈、征文,开设重点专栏,登门拜访、组稿等,组建了一支覆盖全国、功底深厚、数量众多的作者队伍,为保持高水平的办刊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四是加强编辑队伍建设。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是打造学术名刊的重要基础。打造名刊需要名编辑,《江汉论坛》一直非常重视编辑队伍建设。长期以来,编辑部坚持“以编为主,编研结合、以研促编”的工作方针,逐步建立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高水平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在老一辈的编辑中,很多编辑既精通编辑工作,又是某一学科的知名学者。这一传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目前,杂志社共有研究员4名,副研究员5名。杂志社要求编辑深入了解和研究本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把握重要作者的研究方向和动态,便于与作者对话和组稿。

五是强化管理,建立了一套以质量为目标的管理制度。为加强管理,杂志社经过调查研究,在总结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杂志社各方面的工作加以细化和规范化,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目前已制订了相对完备的《江汉论坛杂志社工作制度》,对来稿登记与审稿,编稿与发稿,版式规格,校对、检校与讲评,科研与教学,行政事务,政治思想工作以及相应的奖惩办法等,均作了详细规定,保证杂志社的各项工作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江汉论坛》在海内外赢得了较高声誉,读者遍及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美、英、法、德、俄、日等国家,所刊发的文章保持了高质量、高水准,转载量居于同类刊物前列。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期刊信息检索中心统计,《江汉论坛》2013—2017年转载篇数分别为113、103、86、81、102篇,在全国同类刊物中排位分别为第7、10、14、16、7位。在1992—2018年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历次版本中一直被评为综合性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和国内45种综合性人文社科重要期刊之一;在2000—2018年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历次版本中一直被评定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在1998—2017年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遴选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江汉论坛》一直名列其中。2012—2018年《江汉论坛》被中国科学评价中心评为权威期刊,在全国社科综合类期刊中排第18位。2001—2018年,一直被评定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09年获首届“湖北出版政府奖期刊奖”,2012年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首批100家资助期刊;2001—2008年连续三届获“湖北省十大名刊”称号;2012—2017年连续三届荣获“湖北省十大名刊成就奖”;2016年获“湖北最具影响力十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称号;2017年获“全省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如果说,杂志社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的话,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主管部门正确领导的结果,是院领导和全院干部职工大力支持的结果,是作者和编辑界同仁关心的结果,也是编辑部老领导老同事多年默默耕耘、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的结果。在这里,谨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杂志社全体工作人员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开拓进取,扎扎实实做好编辑工作,打造学术名刊,为推动中国文化和学术事业的发展和繁荣贡献我们智慧和汗水。

猜你喜欢

江汉社会科学刊物
江汉英美术作品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江汉英美术作品
望江汉
刊物贺词
系列刊物介绍
艺术百家 江汉英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