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一轮机构改革背景下基层气象服务转型发展对策

2019-02-18齐军岐何熙祥

陕西气象 2019年3期
关键词:气象部门防灾减灾

齐军岐,何熙祥,李 博

(宝鸡市气象局,陕西宝鸡 721006)

2018年3月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全面启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气象部门机构没有变化,充分体现了气象服务在全局中的基础性作用和战略性价值。但是气象服务的对象已变,气象服务的重点任务就需要作出相应转变。特别是对应新组建的应急管理部、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面向应急管理与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领域,基层气象部门需要应时而动,提供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气象服务,更好地发挥优势作用,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公共安全提供气象保障。

1 面向应急管理与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的气象服务

1.1 需求分析

新组建的应急管理部共整合了13个部门和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应急管理职责,在国家层面统一指挥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水旱灾害、地震灾害的应对和抢险救灾工作。应急管理部的设立,构建了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国家应急体系,是贯彻落实“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重要体现,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体制机制创新[1]。气象服务是防灾减灾救灾的“第一道防线”,更是应急管理的“发令枪”和“消息树”。进一步做好面向应急管理与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的气象服务,是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现实需要。

2.2 问题剖析

目前基层气象部门开展的应急减灾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认识有待深化;对外服务出口以单项业务为主,缺少优化整合;多灾种的灾害风险预警能力、综合分析研判能力不同程度上存在短板;应急响应机制与综合应急管理、综合防灾减灾的要求还不相适应;防灾减灾信息资源共享利用程度不高。

2.3 发展对策

2.3.1 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 新一轮机构改革实施到位后,原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森林防火、地质灾害防治等专项应急管理将实现“多合一”。气象灾害处在灾害链的最前端。依托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加快建立多灾种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平台,实现从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的转变。与同级应急管理部门加快建立常态化的气象信息通报、会商研判、联动处置的工作机制,对灾害风险进行早预警、早行动。

2.3.2 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抓住防灾减灾部门职能整合的机遇,按照“一张图”“一张网”的思路,共享辖区地理信息、河流水系信息、水文监测信息、气象监测信息、地质灾害监测信息、救灾信息等,形成多灾种风险预警系统,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的气象服务水平。以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承灾体环境为影响因子[2],发布山洪、中小河流洪水、地质灾害、森林火险等风险预警服务产品,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向基层延伸。完善业务运行机制,整合应急值班值守和信息报送力量,共享共用新兴媒体传播资源,提高气象应急管理的效能。

3 面向农业农村的气象服务

3.1 需求分析

新的农业农村部整合了6个部门的农业农村相关管理职责,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抓到底。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要求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初步建立现代农业体系,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规划》中明确要求:发展智慧气象,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加强农村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解决农村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开展天气指数保险等试点,完善农业保险和预警体系。基层气象部门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增强气象为农服务的责任感、使命感,谋划新时期气象为农服务的举措任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3.2 问题剖析

目前基层气象为农服务的主要问题有:气象为特色优势产业服务还不够深入,服务内容形式比较单一;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还未实现业务化,与农业农村安全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围绕生产环节的服务多、围绕产供销全过程的服务较少,围绕产量的服务多、围绕品质品牌的服务较少;现代农业气象监测预报预警、适用技术推广等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气象部门与农业农村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应急联动等机制有待完善。

3.3 发展对策

3.3.1 从关注农产品产量向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转变 当前农业发展从“增产”转向“提质”导向。传统的农业气象服务构建了气象条件与作物产量的预报服务模式,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了决策支持。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行动[3],应发挥全天候气象监测预报的优势,主动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内涵,支持农业品牌培育提升,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运用农业气象基本原理,以智能监测、精准预报、智慧服务为方向,积极开展气象条件与农产品质量的监测预警、评估认定和风险应对工作。以独特的农业气候资源和特色农产品为基础,推广“优质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技术,完善认证指标体系和全流程监控追溯系统,努力打造以优质气候资源支撑的特色农产品品牌。

3.3.2 从服务农业生产向助力产业振兴转变 未来的“农业功能区”划分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在优化农业产业区功能布局方面,基层气象部门可以依托遥感技术、气象大数据,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普查,编制优势产业发展气候区划。在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方面,需要主动研究影响特色产业的灾害特点和预报预警方法,按照标准化、精细化、绿色化的要求,开展覆盖果业、蔬菜、花卉等优势产业生产全过程的气象服务。特别是针对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的特点,丰富气象为农服务供给,以农业园区、农民合作社和农民为中心,提供“直通式”“点到点”的服务。积极与农业农村部门和保险部门合作,发展“天气+”农业保险,拓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有效增强优势产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4 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气象服务

4.1 需求分析

新设立的生态环境部,统一行使生态环境监管和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职责,这是落实“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4]的重要体现。青山绿水也是金山银山, 认识和利用气候资源就是守护青山绿水。大气圈和水圈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天气气候条件也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影响因子。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气象服务是基层气象部门应履行的职责,不但不能缺位,还要积极作出应有的贡献。

4.2 问题剖析

目前基层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的主要问题有:与气象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等核心业务相比,生态气象服务的业务化、规范化程度不高;环境监测与气象监测信息共享应用不够;基层环境气象服务能力相对较弱;参与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生态宜居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等方面存在能力不足问题等。

4.3 发展对策

4.3.1 坚持避害与趋利并举 一方面努力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损失,另一方面让气候资源也变成“金山银山”,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基层气象部门应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发挥好气候资源分析评估、人工影响天气的重要作用,服务于生态环境自我修复和保护。

4.3.2 履行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服务职责 市县两级气象部门按照当地《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要求,与生态环境部门建立会商、共享、合作机制,认真履行相关工作职责。做好空气污染气象条件分析预报,及时发布雾、霾、沙尘预报预警,将重污染天气气象条件、大气环境质量纳入月、季、年度气候评估内容,提高环境气象服务水平。

4.3.3 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当好决策参谋 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区域生态气候资源普查与影响评估。积极参与当地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主动开展气候变化对环境质量影响评价。挖掘独特的绿色环境、凉爽气候、气象景观等资源,建设环境气象要素监测系统、大气负离子监测系统等,打造“中国天然氧吧”“国家气候标志”等生态气候品牌。

4.3.4 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的作用 优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网布局,加大新技术、新装备应用力度,全面推行常态化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效用,助力生态环境保护和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猜你喜欢

气象部门防灾减灾
中日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对比研究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基于价值链模型的气象部门增值型内部审计新模式初探
2018年全国气象部门政府网站测评研究
加强新时期气象部门财务管理与监督的思考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