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大学举行向仲怀院士从教60周年暨蚕桑学科发展座谈会

2019-02-18代方银,徐汉福

蚕学通讯 2019年1期
关键词:家蚕蚕桑院士

2018年11月21日,“向仲怀院士从教60周年暨蚕桑学科发展座谈会”在西南大学东方红会议厅成功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卫国,副校长崔延强、靳玉乐、王进军,原副校长丁忠民,西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原副校长周常勇,重庆师范大学校长周泽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钱永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原主任张诗亚,苏州大学原动物科学院院长沈卫德,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蚕学会名誉理事长鲁成,西南大学党办、校办、组织部、宣传部、教师工作部、人事处、研究生院、教务处、科技处、社科处等职能部门以及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技术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园艺园林学院、纺织服装学院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师生代表共计80余人欢聚一堂,分享向先生的人生故事和成果,畅谈蚕桑学科发展大计。座谈会由崔延强副校长主持。

座谈会开始,大屏幕播放了由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陶红教授团队制作的短片《一个学科,一个团队,一个人六十年成长的故事》。伴随一曲《当你老了》的背景歌曲,向仲怀院士教坛60年来的奋进足迹和重大事件画面徐徐展开,令人动情。

西南大学校长张卫国教授致辞,代表学校对向院士表示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对各位领导、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张卫国校长简要介绍了向院士的从教从研经历和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向仲怀院士于1958年大学毕业,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从事蚕桑教学研究工作。1960年起开展家蚕基因资源研究,建立了当今国际最大的家蚕基因资源库,发表了中国第一张家蚕分子连锁图,主持育成推广家蚕新品种3对。在激烈的国际竞争态势和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主持实施中国家蚕基因组计划,于2003年取得了百年蚕业科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成就——世界第一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由此奠定了中国蚕学学科的国际地位。2013年又推动完成了桑树基因组框架图,提升了中国桑树学科的国际影响,促进了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张卫国校长讲到,向院士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曾任原西南农业大学校长,先后培养了多名蚕学界杰出的中青年科学家,其中周泽扬还担任重庆师范大学校长,可以说,向院士不仅为中国蚕学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也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成为西南大学的一面旗帜。向仲怀院士拒绝高薪聘请,扎根大西南60余载,如今耄耋之年仍坚持一线工作,他身上所具备的老一辈西南大学人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荣校爱校的优良品质是我们广大教师应当学习的,今天学校隆重举办向院士从教60周年座谈会,其目的也是希望向院士的这种精神能够传承下去,让我们一代一代的西南大学人为了学校美好的明天共同努力。

张卫国校长指出,目前学校正处于一流学科建设的初期,蚕桑学科是其中最重要的支撑学科之一。西南大学作为蚕桑学研究的重要参与者,拥有国际规模最大的蚕桑科研团队,建有本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背景下,蚕桑学科大有作为,也需要我们更加努力,传承创新,将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高地、产业发展智库、传承和弘扬祖国蚕丝文化的重要阵地。实现这样的目标更加离不开向院士的指导,衷心地希望向院士在身体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多关心和支持实验室的工作,为学校学科建设多提宝贵意见。相信我们将在向院士这面立德树人的大旗、科学研究大旗的感召和引领下,攻克双一流建设的一道道难关,迈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大学目标。

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生物技术学院院长代方银发言,系统介绍了向仲怀院士先后在桑蚕病害、资源、育种、遗传、分子生物学、基因组等众多领域取得的代表性成果和重大贡献,引领中国蚕业科学从落后迈入世界领先水平快速发展;自觉担当振兴产业和弘扬蚕丝文化的历史使命,领导建立了中国现代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有力带动了当前全国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高瞻远瞩,步步为营,适时建成了国家重点学科和本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优势平台,奠定了学科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引育并重,苦心经营,培养造就了一个高水平的现代蚕桑学创新团队,并带动和维护了一支全国蚕桑科技队伍。向仲怀院士数十年坚持不懈,不断以创新成果推进学科建设,成功改造了古老传统的蚕桑学科。代方银教授深情地说:“向先生博大包容的胸怀、高尚的师德修养和严格的自我约束,完美地诠释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厚德载物、立德树人这些作为师者的古训和永远的品德遵循,是晚辈后生学习的典范。他代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生物技术学院,向向院士、向老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并祝向老师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寿比南山不老松,福如东海长流水!”代方银教授表示学科年轻一代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挑战艰巨,应按照向院士的要求和嘱托,做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作为和贡献!他倡导大家,把学习向老师的创新敬业精神和高尚师德,付诸于扎实的行动,大力搞好学科建设,务实谋划未来发展,围绕现代大学职能定位,抓紧“双一流”建设重大机遇,坚决搞好实验室建设发展,坚决搞好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和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协调发展,坚决搞好队伍建设,坚决搞好一流人才培养,坚决继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坚决要在服务地方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响应“一带一路”建设中做出更大贡献,团结奋进,不负众望,再立新功!

蚕业界代表、苏州大学沈卫德教授在发言中讲到,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派遣的第一批留日学生之一,有缘结识了同一批赴日留学的向先生。留学期间,向先生就显示出了出色的号召力和宽广的胸怀,他不仅努力学习先进研究技术,而且非常关心在日留学的同行,并组织大家一起翻译日本蚕业界的最新权威著作,探讨中国蚕桑的发展出路,思考中国蚕桑怎样赶超日本,走到世界最前沿。回国以后,向先生不仅振兴了西南的蚕桑学科,也带动全国各地的发展。后来,向先生先后谋划和实施了“948”、“863”、“973”等一批国家计划的蚕桑重大课题,把全国蚕业界的绝大多数科技精英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共同推进了蚕桑科研和产业的蓬勃发展,实现了中国蚕桑学科在世界舞台上的跟跑到领跑,中国所有搞蚕桑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同行没有一个不佩服向先生的,都愿意跟向先生为振兴我们国家的蚕桑事业而战斗。

蚕学1980级校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钱永华教授认为,向仲怀院士在四个方面具有难以望其项背的成就:一是对中国蚕业科技发展的卓越贡献,二是对蚕桑学科建设的杰出贡献,三是在发展现代蚕桑产业中的引领作用,四是对青年一代的教育培养和深远影响。钱校长说,向先生所具备的六个方面的特点对年轻人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一是立意高远、着眼未来,二是视野开阔、全业全球,三是勇于创新、担当使命,四是追求卓越、实践领先,五是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六是扶持提携、大公无私。对于蚕桑学科的发展,钱永华教授提出了四点意见:一是不能过多强调特色而自我封闭,二是要借助新学科的发展优势来增强自身竞争力,三是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来审视和建设我们的学科,四是学科体系要跟上时代和产业发展需求。他祝愿母校事业蒸蒸日上,祝愿蚕桑学科更进一步,继续领跑。

鲁成教授发言,他首先代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及中国蚕学会,对向院士从教6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衷心的感谢,祝贺向院士功高无量、桃李满天下,感谢向院士为中国乃至世界蚕桑学科的发展、为国家蚕桑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感谢向院士为年轻人指明了发展方向,搭建了发展的平台,使我们一代代年轻人能够很好的茁壮成长。鲁成教授动情地讲到,自己作为向院士的第一个博士生,跟着向老师的时间最长,得到的关照提携也最多,感激之情道不完、说不尽,同时也见证了西南大学的蚕桑学科在向老师领导下,一步一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鲁成教授用他所了解的向院士及其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向大家介绍了向院士作为著名科学家的智慧高远、精神伟大,作为一代宗师、时代楷模无比高尚的人格魅力,并以此回答长期以来国内外相关人们的疑问:西南大学即以前西农的蚕桑学科为什么能够发展这么快?鲁成教授当时作为77级蚕桑学子,后来也在蒋同庆教授门下攻读了硕士,他知道在学科著名教授蒋同庆被划为右派的时候,一般人唯恐避之不及,而那时年轻的向老师不怕,还做蒋先生的助手,把蒋老师负责的家蚕突变基因研究继续做了下来;向老师20世纪80年代早期去日本留学,掌握到的先进方法和带回来的珍贵材料,第一时间跟大家分享,帮助他人进步,并及时介绍和提出学科的先进发展理念;向老师当了系主任和院长,创造条件送出一大批青年人到国外深造,并及时引进一些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在建了重点实验室后又接纳国内青年学者前来做开放研究;向老师高瞻远瞩、提前谋划、思路新锐,先后提出抗逆性育种计划、分子连锁图构建计划、基因组计划等,及时采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蚕桑,不断提高学科研究水平,使我们的学科始终具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向老师在为人处事上,不计个人的恩怨得失,顾全大局,包容大度,做领导以后主动扶持因历史原因对自己曾经有过过分行为的人;对于自己的学生和晚辈,不仅经济上、生活上关照,而且在成果排名上自己主动靠后,把名利尽可能让给有贡献的年轻人……。鲁成教授认为,学科要快速发展,关键就是要有一个好的凝聚人心的决策代理人。他强调自己的体会是:学科带头人不仅水平要高,人品更要好。最后,他特别希望年轻人要向向老师学习,多学习他的为人品格,团结包容,把实验室搞好。鲁成教授表示:“我已经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今后也要从业务工作上退下来,一定会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会给你们年轻人添麻烦,一定支持年轻人的工作,在你们有需要我的时候,一定努力做好。相信我们有向老师这棵大树,有年轻人的团结努力,你们能够把我们实验室做得更好”。

重庆师范大学校长、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病原微生物研究单元负责人周泽扬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习总书记2016年4月26日和5月17日分别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引用张载的“横渠四句”(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来评价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远大志向和优良传统。这个“横渠四句”在向院士身上体现得非常充分。向院士以非凡的战略眼光、战略思维和战略举措,带领我们从非常弱小的一个系、一个专业、一个学科,发展到了现在的水平和高度。概括起来,就是“抓住了三步发展关键”,即获得博士授权点、建立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成国家重点学科;“实施了三大计划”,即家蚕基因组计划、桑树基因组计划、家蚕重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达到了三大愿景”,即实现了全国蚕桑研究的大联合、实现了传统蚕桑学科向现代学科的转型升级、实现了蚕桑学科的国际化和开放性。他希望青年学子铭记这段来之不易的奋斗历程,学习向院士的家国情怀和敬业精神,并强调指出:唯有自我奋斗,才是我们未来的希望。

西南大学原副校长丁忠民教授在发言中讲到,向院士既是科学家,也是卓越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在专业发展方面,向院士是直接由讲师破格晋升为教授;在行政管理方面,向院士是从普通老师提拔为蚕学系主任,建立学院后又是直接当蚕桑丝绸学院院长,又从学院院长破格提拔为原西南农业大学校长,再直接当选重庆直辖后第一任科协主席,就是没有任过副职。丁教授幽默地说:“向院士唯一担任过的副职,可能就是在家里当了个二把手。”这足见向院士的每一步晋升和提拔都是众望所归。曾作为校长,他既站在学校发展的战略长远全局上,又具有充分的定力和把握,同时也从学校管理的具体条件中捏拿得当。担任西南农业大学校长后,向院士很快实现了从科学家到管理者和领导者的角色转变,提出了“卓越、高效、务实、规范”的学校管理理念。在他的领衔下,深入推进了西南农业大学的综合体制和人事制度等重大改革,快速建成了一批教职工宿舍和现代化教学楼,有力打造了更加优美的校园环境,巩固拓展了学校的用地面积,敏锐启动并完成了与原四川畜牧兽医学院和原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的合并等。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发展成就有目共睹,社会影响显著提升。丁忠民教授补充讲到,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得知中国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绘制成功之后,做了重要的批示:“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绘制完成是我国科学家取得的又一里程碑式的科学成就,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特向西南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表示热烈祝贺!望继续攻关,扩大成果,为我国科学事业和蚕桑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陈至立国务委员在听取了家蚕基因组测序完成之后,也做了重要讲话,摘录其中一段是:“获悉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的完成,很激动。框架图由西南农业大学向仲怀院士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华大基因组研究所合作,在工作体制创新的基础上率先完成。这在科学史上,在21世纪丝绸之路的奋斗征程上,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同志们日夜奋斗,树立了世界第一的水平。我代表国务院向所有参加的单位和同志们表示热烈的祝贺”。丁忠民强调,之所要列举这两段,就是向院士他们这个团队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永恒的贡献,是学校的重大历史和宝贵财富,不能被遗忘。

张诗亚教授发言讲到,他与向院士合作培养了一些搞蚕桑文化的学生,跟向先生共过事,有交情。怎样保持蚕桑学科的地位?张教授说:“现在不应再是大学或者专业来顺应市场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是由大学开创新的人类从来没有的专业学科,这个关系是彻底跟以前不同的改变。因此,蚕桑学科今后怎么样?结合刚才钱校长讲的包括人工智能等新的东西,从而开辟一个崭新的综合领域,这才是学科发展的根本。这不仅仅是蚕桑,某种意义上对整个大学的学科都提出了挑战,倘若我们走到前头,真正在新的形势下高瞻远瞩,创造新的学科,培养新的生产力,这才是大学的责任”。张诗亚先生触境生情,现场赋诗一首祝贺向院士教坛60年风雨过后的成就和喜悦:“六十年光有几多,回眸来时可蹉跎;从来只问耕耘事,莞尔收秋四野歌”。

最后,向仲怀院士讲话。他首先感谢学校举办、大家来参加这个60周年座谈会,表示十分感动。向院士说到:“从教60年,今后确实可能性小了,因为今后院士70岁就要退休,张校长又特别强调我这个60年很稀少,所以自己在激动之余也就接受了学校的这个安排。但我特别建议不要为我个人这个60周年,现在都是在庆祝改革开放40年,这个意义就不一样;另一个,我是觉得能够从蚕桑学科发展角度大家来回顾一下,对当前我们的双一流建设是不是有些好处?我看中的是这样的意义”。

向仲怀院士回忆说:1958年大学毕业恰逢“大跃进”,之后又遇“文革”十年,因此前20年总体是在动荡的背景下接受锻炼,而我们这个学科和我们的成长,还是靠改革开放这40年。向仲怀院士特别从自己的老师蒋同庆教授讲起。蒋先生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早期出国留学的蚕桑学者,研究家蚕遗传基因,抗战时期从日本回国,在无比艰难的条件下,他始终视蚕如命,经历无数曲折,才把一批家蚕基因资源保存下来,而中国其他地方的都在这个过程中断绝了。尤其是文革期间蒋先生被打成右派,关进牛棚,受到包括自己学生在内的大量冲击。改革开放后,蒋先生重返岗位,他不计前嫌,一视同仁耐心指导、帮助包括冲击过自己的青年人的成长,为学科培养人才,继续坚持家蚕基因研究,又为国家工作了整整十年,直到1988年去世。这十年,实际上奠定了蚕桑学科发展的宝贵基础。向院士说:蒋先生对科学执着追求的精神,和为了事业能包容一切的胸怀,这两点一直是自己为之感动和坚持的优秀品质。“为什么自己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其他地方给我好位置我也不去呢?因为我总觉得,蒋老先生教给了我们这些,又教了我基因库这一整套,我去了,对不起老先生,也对不起学校。”向院士说。

蚕桑学科每十年上一个台阶。1988年开始,向仲怀教授负责完成了中国蚕桑领域第一个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又主持了第一个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并真正建立起一个学科团队,把家蚕基因库这项研究发展壮大了,在蚕桑领域获得我国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奖,建立了第一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博士点等等,是一个爆发的十年。1998年以后,蚕桑分子生物学研究总体上是为做基因组打下基础,2003~2008年,完成了家蚕基因组计划的主体工作,从框架图到精细图。这是学科新的突破时期,达到了历史上的一个顶峰。向院士仔细回顾了筹划家蚕基因组计划的整个过程。“为什么排除一切障碍都要做家蚕基因组?我不能接受21世纪丝绸之路从日本出发”,向院士一如当年斩钉截铁地说。最近十年,则是蚕学研究成果井喷式涌现的十年,又完成了桑树基因组、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使得我国蚕桑学科完全在新的水平上、新的格局下发展,并在此期间建成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向院士强调:“今天的一切,得来不易”。

向仲怀院士特别对培养了自己的蒋同庆教授表示深切缅怀。他希望年轻一代要向蒋老先生的精神学习,传承优良的传统,担当发展的使命。向仲怀院士语重心长地说:“在发展过程中,我们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当前也面临很大的危机。我们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不只是我们学科的,更是学校的,更是我国全行业的,它牵涉到我们蚕桑学科的继续发展,也牵涉到学校双一流建设,应该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不计个人得失,摒弃前嫌,把我们的工作做好,把这个事一定做好”。向仲怀院士表示:“我感谢大家对我这几十年来的肯定和关心,我更希望我们能有一个更加美好的结果,能够不愧对我们国家乃至世界蚕业科学和产业发展赋予的新的使命。尽管我该修养了,但只要是学科需要、学校需要,我还是会尽力”。

向仲怀院士告诫晚辈:“如果你们做了达不到要求的,你们将要负历史的责任。全国都在看,你们要自己去面对,要抛弃个人的私心杂念。特别是在我们的研究上(如果没做好),最后受影响的是你们,以后挨骂的也是你们,你会受全国蚕学的,也会受全校的辱骂。所以,我希望千万要记住,决不能成了享祖宗的福、断子孙的路”。向仲怀院士最后说:“我也希望学校大胆的实施各种计划,使我们这样的一个工作留下千古美名,留下一个千古流芳的重点实验室,名扬世界的一个重点学院。你们年轻人也成为名扬四海的科学家”。在温馨、热闹、真诚、感恩、感动的氛围中,最后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猜你喜欢

家蚕蚕桑院士
基于SVM的家蚕中毒分类识别研究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家蚕猝倒病的发生与防治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