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教育助力应对“邻避效应”
2019-02-18孙洁王颖
■文 / 孙洁 王颖
引言
随着中国城镇化、工业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涉及环境保护的一些重大项目引起的“邻避效应”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邻避事件不断攀升,不仅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而且牵制、阻碍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在此背景下,如何积极预防、妥善处理邻避事件,不仅关系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而且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纵观环境“邻避”冲突产生的原因以及化解的途径,提升公众环境意识对于预防“邻避”冲突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而可持续发展教育正是实现公众环境意识提升的有效途径。
一、“邻避”概念的提出
早在20世纪70年代,“邻避”概念就在西方学者研究社区反对某些基础设施(“邻避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提出来了。中国学者对邻避冲突研究开始较晚,“邻避”概念在2007年之后逐渐为学术界所认可,有关邻避的研究论文在2006年左右开始出现,2013年起研究成果开始大量涌现,仅2013-2015年的研究论文就达220篇,这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公民维权意识的增强,“邻避效应”呈现明显的上升态势,如何有效预防、进行“邻避”事前的宣传教育、提升公众环境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国“邻避效应”的现状
近十年来,中国邻避冲突主要因邻避设施而起,其关注点指向的是特定范围的社区环境污染问题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的发展理念还远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时代的要求,仍习惯于传统的行政主导型决策的管理方式,使得“邻避冲突”从发生到收场大多沿袭了“宣布上马—群众抗议—紧急叫停”这一恶性循环模式。项目在绝大多数居民不知情的状态下准备兴建,被曝光后激起当地民众抗议,又通过网络等载体进一步发酵、扩大事态,使当地政府迫于民意最终取消项目。
“邻避事件”在中国各地经常发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邻避效应”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中无法回避的时代问题,正是新时代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真实写照。很多国内学者系统地分析了邻避效应产生的原因,但大多数是从冲突管理、民主政治、公共政策、风险管理、空间规划等方面总结了机制性方面的问题,包括经济补偿机制不健全、法律救济体系不完善、政府环境治理模式不健全、风险保障不足等,主要集中在“邻避事件”发生后的补救,却很少系统性地分析可持续发展教育在邻避效应中所起到的有效引导和预防作用。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对环境邻避的引导作用
“邻避效应”产生的主体,涉及提出邻避设施建设的地方政府、建设邻避设施过程中的项目单位以及受邻避设施影响的民众等。之前提及的冲突管理、民主政治、公共政策、风险管理、空间规划、技术提升等方面大多都是针对政府方或者项目技术方,对于民众来说,有种可望不可及的距离感,唯有提升公众环境意识,才能为其他机制性沟通手段做好铺垫,有效引导和预防邻避效应,而“四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则是提升公众环境意识、有效预防邻避效应的必要途径。
众所周知,教育不仅是技术进步的根本保障,也是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科学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可持续发展教育则是从人类、经济、社会、环境等重要维度综合性地培养公众意识,从而提升公众对于社会发展的认知程度和认识水平,使人们不断调整自身的社会行为和经济活动,自觉维护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民众对于邻避设施的“敏感”“疑虑”“恐慌”甚至“排斥”,主要原因之一是对邻避设施的知识匮乏和风险猜想。因此,首先应利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方式,加强民众对邻避效应的理解和疏导,增长关于“邻避”的科学知识,提升民众对“邻避”设施的理性认识和科学对待。
人类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邻避”设施在其规划、建设和评估等过程中,都要充分认识和考虑其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使“邻避”效应最小化,公众社会利益最大化。因此,在“邻避”效应中,除了提升民众的环境公共意识外,还要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方式,加强对地方政府的引导,更全面地、具有前瞻性地做好生态规划和环境评估,引导政府更科学理性地认识和处理“邻避”事件,及时有效地回应民众所关心的问题,拿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及时化民愤为民意。
邻避项目的执行层面也决定着“邻避”效应的大小。很多情况下,项目实施企业在追求经济利润的同时忽略了可持续发展的其他维度,因此需要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渠道,监督企业在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履行社会责任,以公益的方式回馈当地民众。“邻避效应”问题所关联的环境保护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公共产品,与公共利益息息相关,且为社会广泛关注。因此,解决“邻避效应”问题,应主动培育和支持社会组织加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强化社会价值的认同,形成互助和谐的社会共同体。
综上所述,人类、经济、社会、环境四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助于“邻避效应”各方面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民众形成“四位一体”的社会共同体,从而降低或避免“邻避效应”的影响。
四、案例分析
1.童话城堡般的舞洲垃圾厂,用可持续发展教育普及环保理念
舞洲垃圾焚烧厂建在大阪市的一个人工岛上,经过4年多建设,于2001年4月竣工投产,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焚烧厂24小时运转,每天可燃烧处理900吨普通垃圾和100多吨大型垃圾。技术、生态、艺术相融合是舞洲工厂建筑物的设计主题,曲线设计和大片绿植相互映衬,大大减少了钢筋水泥的冰冷感,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舞洲垃圾处理厂曾焚烧过东日本大地震的灾害废弃物,但是它的烟囱顶部从不冒烟,燃烧垃圾产生的废气在被送到烟囱之前,要经过三道过滤程序,最大限度地限制了二恶英的产生,所以垃圾厂上空看起来总是洁净通透。
舞洲垃圾处理厂通过非正式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方式,如体验式教育、现场参观等方式,通过工厂内直观、轻松而有趣的展示和互动游戏,让市民或游客亲身体验垃圾处理的流程,学会垃圾分类处理等环保知识,了解人与环境相处之道,融技术、生态、艺术为一体。此外,市民或游客还可前往垃圾处理现场观看实际的处理过程。处理现场的外围是一条设计巧妙的科普观摩走廊,就如同森林一般,四周屏幕的高度也多是适合儿童身高的设计。参观路上的展柜里可以看到一些垃圾处理后的半成品与成品,加深了游客对垃圾处理的了解,参观者也可以手动操作部分垃圾处理环节。
2.可持续发展教育助力仙桃重启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仙桃在2018年5月点火启用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两年前一度因部分不明真相群众的抵制而停建。为了使当地民众更科学理性地认识项目,仙桃市委、市政府采用科普教育和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开始连续组织19批、共2100位居民,到广东、江苏、浙江实地考察垃圾焚烧发电项目。4个月后,仙桃市委、市政府就是否重启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对33万户居民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支持率超过99%。最后,在充分了解民意的基础上,仙桃市委、市政府决定,把原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提档升级为循环经济产业园,重启建设。
五、总结与展望
“四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对“邻避效应”主体具有引导作用,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利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民众形成“四位一体”的社会价值共同体,从而可以有效引导和预防“邻避效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