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谋发展 不忘初心再出发
2019-02-18汪莉莉
文|本刊记者 汪莉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良好发展,但对于13亿人口大国来讲,基础设施仍有很大空间;同时,基础设施投资也承担起了稳增长的重大任务。随着市场需求结构从房屋建筑工程占据较高比重转变为基础设施产品比重逐渐提高,我国将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发挥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给建筑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些建筑企业结合形式和市场需求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持续巩固传统业务市场份额,不断开拓新兴业务市场。
安渝高速公路
中国电建:持续优化业务结构
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建”)是全球以及国内水电领域领先企业,以“水”和“电”为核心业务,一直保持着行业领先的地位,具有“懂水熟电、擅规划设计、长施工建造、能投资运营”的纵向全产业链优势以及“大土木、大建筑”的横向宽领域产业优势。2018年1月至12月,中国电建新签合同总额约为4558.14亿元,同比增长12.05%。其中,国内新签合同额约为3021.82亿元,同比增长4.94%;国外新签合同额折合人民币约为1536.32亿元,同比增长29.29%。
纵观全球,众多国外建筑企业通过频繁的兼并重组,实现业务多元化和资产轻量化。中国电建在夯实核心能力的同时也在谋划未来,按照将自己擅长的技术外溢出去,切入价值链相关产业的逻辑,聚焦能源电力、水资源与环境、基础设施三大核心领域。国际业务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沿线设立代表处或分支机构;国内业务积极发展PPP模式,转型拓展基础设施业务。
2016年,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大力开拓公路、轨交、市政等基础设施业务,并取得了快速增长,基础设施业务已成为重要支撑性业务之一。全年新签基础设施合同约1543 亿元,同比增长14%;中标PPP项目39个,中标总金额1982.7亿元。其中包括总投资高达430.7亿元的河北太行山高速公路PPP项目,以及安渝高速公路四川段、北京至张家口铁路、成昆铁路峨眉至米易段、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5号线南延线工程等。2017年,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国内基础设施业务营业收入1021.63亿元,同比增长21.33%。实现新签合同1920.20亿元,同比增长24.50%,其中新签PPP项目50个,合同总金额1388.60亿元,同比增长52.10%。新签成都地铁18号线PPP 项目、红河州高速公路PPP 项目、宜宾至昭通高速公路彝良至昭通段PPP 项目等一批国内大型基础设施项目。
中国电建通过前瞻性的转型发展,基础设施业务取得快速增长,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业务结构进一步优化。与此同时,中国电建还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积极参与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公司成立了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发展工作小组深度参与雄安新区城市建设,为雄安新区搭建基于大数据系统的智慧城市体系,推进智慧建筑在雄安新区的落地。中国电建紧密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深度与沿线国家的电力、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共商、共建、共享”,向全球输出中国工程建筑能力。
中国电建顺应市场发展趋势,着力提升外部资源整合能力,着重推进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落地加速,把握市场机遇能力不断提升,驾驭PPP商业模式能力持续提升,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利促进了公司业务结构调整,促进了业务发展质量效益的提升。
中国建筑:创新技术支撑业务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以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基础设施供给质量,更好发挥有效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此前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国家公路网规划》《全国机场建设规划(2015-2020)》等系列规划,都表明未来我国基础设施领域市场空间巨大。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落地以及PPP模式的大力推进,基础设施迎来新一轮建设高潮,也为建筑业打开了另一扇窗。中国建筑在此背景下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大力开展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建造了一大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业务覆盖高速铁路、轨道交通、高速公路、隧道桥梁、机场站房、能源核电、市政管网、水工港务等几乎全部基础建设领域,承接的高难度、大体量基础设施项目越来越多。
2018年1-11月,中国建筑的建筑业务新签合同额2077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3%。新签合同额业务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房屋建筑、基础设施和勘察设计。其中,前11月房屋建筑新签合同额15413亿元;基础设施新签合同额5249亿元;勘察设计新签合同额116亿元。
为了更好的支撑中国建筑基础设施业务的迅猛发展。2017年,中国建筑启动了基础设施科技攻关与创新专项行动计划,以国家发展战略与寻求公司差异化竞争优势为导向,以创新能力提升、重点领域技术突破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通过逐步完善基础设施业务科技管理体系,持续加大基础设施领域科研投入,构建并完善企业基础设施标准体系,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工程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基础设施工程“绿色化、智能化、工业化”建造,使中国建筑逐步成为基础设施领域创新发展的领跑者。2018年,首届中国建筑基础设施科技创新推进工作研讨会成功举办,中建三局、中建安装、中建五局等单位就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业务交流,围绕基础设施科技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趋势、地下物流技术、基础设施装备研发等主题,深入研讨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工作现状、发展方向,贡献智慧,共绘基础设施科技创新蓝图。
如今,基础设施业务已经逐渐成长为中国建筑核心业务之一,集团各单位对基础设施业务认识也都高度自觉,管理体系日趋完善;发展模式更加创新,持续引领行业前沿。作为中国建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业务倡议地,中建五局一直以来坚守基础设施业务领域,不断抢抓市场机遇。早在2003年,首次提出将“基础设施建设”与“房屋建筑施工”“房地产与投资”并行,作为三大主要业务板块,开始了延续十余年的转型升级历程。2006年,中建五局整合已有基础设施业务,正式挂牌成立隧道公司,成为中建五局基础设施板块的一支主力军。近年来,中建五局借助基础设施业务发展契机,走出了发展新道路,推动了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中冶集团:布局基建补短板
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集团”)是中国特大型企业集团,是新中国最早一支钢铁工业建设力量,是中国钢铁工业的开拓者和主力军。从1948年投身“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鞍钢的建设,到建设武钢、包钢、太钢、攀钢、宝钢等,中冶集团先后承担了国内几乎所有大中型钢铁企业主要生产设施的规划、勘察、设计和建设工程,是构筑新中国“钢筋铁骨”的奠基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中冶集团快速开辟新的战场,积极拓展非冶金领域业务,并且在房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业绩卓著。
近年来,冶金行业上下游都面临转型升级的大调整与大变革。面对这一情况,中冶集团加快推进二次创业,凭借在冶金建设工程行业多年积累的经验,将触角延伸至非钢领域,并确立了要做“基本建设主力军”及“新兴产业领跑者”的战略定位,力争将其培养为新的增长点。按照中冶集团的战略规划,要把“一带一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和有活力的地区作为主战场,在房建、中高端地产、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等领域,以产融结合的张力,加大市场突破力,提高市场影响力,实现规模与效益并举、贡献第一的目标。
中冶集团通过资源整合、技术进步、营销思维的转变,不断增强在新兴市场的竞争力,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环境工程与新能源、海绵城市、美丽乡村和智慧城市等业务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确立行业领先地位。持续优化业务结构,基本建设业务大幅跃升,新兴产业阔步崛起。中冶集团充分发挥集团、子公司、区域公司“三力合一”的强大市场开发合力,进一步强化“大环境、大客户、大项目”的设计与运作,优化完善市场布局,增强承揽“高新综大”项目的能力,持续加大在高速公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等非冶金领域的市场开拓力度,并取得显著成效。
如今,中冶集团的业务已经由钢铁单点转向了面,涉及市政交通、大型场馆等基础设施以及房屋建筑领域,成为全面参与社会发展的以工程为主的企业。随着企业技术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中冶集团在基础设施市场占有的份额也将越来越大,并进一步推动着中冶集团在基本建设、新兴产业领域的快速发展,提升品牌影响力,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