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阴阳五行与健身气功

2019-02-17曹彦

健身气功 2019年1期
关键词:阴阳

曹彦

一、阴阳五行说的发展史

阴阳五行说作为中国最早的自然哲学,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思维空间与发展特点。医学理论的初步建立与阴阳五行说紧密相关,这以《黄帝内经》《五十二病方》为代表。阴阳五行说决定了中医对人体和生命的观察方法和思维方式,中医学家们在阴阳五行说指导下,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医治经验。

对于阴阳的理解,可以追溯到殷周之际,《诗经·公刘》云:“既景乃岗,相其阴阳。”即面向日光的山南为阳,背向日光的山北为阴。到了春秋时期,周史官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这里,阴与阳被真正哲学化,而且形成相反相成的两大范畴和重要概论。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进一步被扩展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辩证思想。成书于战国晚期的《易传》,不仅继承了先秦哲人朴素的辩证思想,而且进一步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学说,即结合复杂的六十四卦,更加着重于阴与阳的相互关系的深入探索。

对医学发展的影响而言,阴阳学说要早于五行说。在先秦遗存的医学史料中,几乎看不到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而阴阳之说在解释疾病生成、人体生理等方面则已得到某种程度的运用。可以想象,由于五行学说理论的复杂性,其理论的形成及影响必定有个渐进的过程。

明确提出“五行”这个术语的是在《尚书·洪范》中,托始于禹,而由殷贵族箕子陈说,“初一曰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従革,土爰稼墙。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従革作辛,稼墙作甘。”《洪范》中的五行是并列关系,并无相生相胜之序,故是五行说的较原始阶段。

殷之后,与周太史伯阳父同时期的史伯提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这里不仅反映了五行“和实生物”的观点,实际也反映了农业文明对于土地的重视。

《左传》说:“夫物,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职,则死及之。失官不食。官宿其业,其物乃至。若泯弃之,物乃坻伏,郁湮不育。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此时,“五祀”普遍出现在政治宗教生活中,金、木、水、火、土作为建构五行大系的五根经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左传》指出“火胜金,故弗克”“水胜火,伐姜则可”等。另据考证若干春秋人物时代的名字,含有五行相生的意义。可见春秋时期五行相胜(相克)、相生的思想就存在了。

所谓五行相生的顺序为“木→火→土→金→水”,以至循环无穷。所谓五行相胜的顺序为“水→火→金→木→土”,以至循环无穷。五行之间的相生与相胜,如同阴阳间对立与统一的关系一样,既相互依赖,又彼此制约。

从现有资料来看,把阴阳与五行结合起来较早的文献为战国末期的《管子》,说到:“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风生木与骨……南方曰日,其时曰夏,其气曰阳,阳生火与气……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入出……西方曰辰,其时曰秋,其气曰阴,阴生金与甲……北方曰月,其时曰冬,其气曰寒,寒生水與血。”这里已把阴阳与五行及五方、四时结合了起来。这些思想,被汉代的董仲舒总结并系统化为:“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为了将阴阳、四时、五行很好地统一起来,董仲舒提出了少阳、太阳、少阴、太阴的概念。如《天辨在人》说:“金、木、水、火,各奉其所主,以从阴阳,相与一力而并功。其实非独阴阳也,然而阴阳因之以起,助其所主。故少阳因木而起,助春之生也;太阳因火而起,助夏之养也;少阴因金而起,助秋之成也;太阴因水而起,助冬之藏也。”

董仲舒还用“天人感应”的思想将“阴阳五行说”“天地人三才说”进行融通。他说:“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独阴不生,独阳不生,阴阳与天地参,然后生。”再说:“阴阳之气,在上天,亦在人。在人者,为好恶喜怒,在天者,为暖清寒暑,出入上下,左右前后,平行而不止,未尝有所稽留滞郁也。其在人者,亦宜行而无留,若四时之条条然也。夫喜怒哀乐之止动也,此天之所为人性命者。临其时而欲发其应,亦天应也。与暖清寒暑之至其时而欲发无异。”(《春秋繁露》)至此,阴阳五行说真正可称为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学说了。

二、阴阳五行说对气功的影响

阴阳说的气功与五行说的气功,也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如《黄帝内经》提出:“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由此可知,上古和中古之时,古人修的是阴阳之道,偏于“去世离俗”。而之后的古人“不欲离于世”,故修行讲究的是适当地满足欲望,但又“精神不散”。

《黄帝内经》还系统提出了与阴阳、四时、五行、五方、五脏等概念相关的修养体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以上大量存在以五行为范式的分类。如五行与五味的对应关系:木生酸,火生苦,土生甘,金生辛,水生咸。其中咸味过度时会伤血。为了克制咸,得用克制水的土的味道。土的味道是甘,故要以甘胜咸。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不仅阴阳要和谐,而且五行也要通过相生相克达到动态平衡,否则“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五行的关系,除了上面提到的生、克外,还有乘、侮。相乘,含有乘虚侵袭的意思,是事物间的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一种表现。如木气偏亢,而金又不能对木正常克制时,太过的木便去乘土,使土更虚。相侮,含有恃强欺侮的意思。即五行中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制约它,反而被它克制,故又称“反克”。例如,正常的相克是“金克木”,若木气偏亢,或金气不足,木就会反过来侮金。

为了防止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亢,而造成五行的平衡被打破,古人编创了很多导引吐纳方法。如“六字诀”,春天肝气旺,所以适当地泻肝,以保持与其他四脏的平衡,肝脏实症不仅用“嘘”字泻肝,还可以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用“呵”字泻心火,如果肝虚,就用“呬”字泻肺,以减轻金肺对木肝的克制。

猜你喜欢

阴阳
望岳
阴阳合同(双语加油站)
郎阴阳之死
清明祭祀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
马王堆帛书《易传》的哲学思想
治病要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