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耦合设计在中小型地铁上盖综合服务设施中的应用研究
——以上海轨交14号线昌邑路站为例

2019-02-17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9年18期
关键词:路站昌邑服务设施

齐 心

上海市建工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上海 200235

1、概念界定

1.1 地铁上盖(The Subway Cover Construction)——

地铁上盖指在地铁的地面出入口附近范围内的建筑物。城市中通常是指盖在地铁的地面出入口处上方的建筑类型。这类建筑是以地铁站点为核心,与周边的地上地下建筑形成一体、整合的综合型城市服务设施,在功能上做到集约化与系统化,能够同时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商业、餐饮、娱乐、文化、办公、居住等功能需求。

地铁上盖将建筑使用空间、交通空间、城市公共空间或者设施在垂直方向(剖面)上下叠置,立体开发程度较高,空间利用往三维方向发展。从设计角度来说,最大的变革是向地面上、下两级延伸和推展原先传统观念中集中在地面或近地面层以公共性为主的功能、环境元素,以此实现功能集聚效应。

1.2 耦合设计(Coupled Design)——

“耦合”指构成要素间关联方式和作用影响的综合性与复杂性。通过研究分析相关文献著作与理论,笔者认为“耦合设计”更强调多个系统或者多种运动形式间存在着多样的联系,彼此之间并不是绝对独立,而是可以相互影响的作用将彼此关联起来的现象,是一种以显现组成要素之间作用的关系与方式,找寻一定作用影响的设计方法。

2、研究样本

目前,上海轨道交通建设继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再次“发力”,上海市十三五规划地铁线正如火如荼地按计划建设实施。本文对耦合设计在中小型地铁上盖综合服务设施中的应用研究正是依托于上海市十三五地铁建设计划的现实背景,将上海轨交14号线昌邑路站地铁上盖的设计实践作为此次研究的样本,其同时也是新一批中小型地铁上盖设施的典型。

上海轨交14号线昌邑路站凌联新村地块综合开发项目,其用地位浦东新区,南侧为浦东大道,西侧为民生路,东侧北侧为凌联新村住宅区。基地内包含地铁14号线与18号线昌邑路站点两个地铁出入口及其辅助设施,同时浦东大道下方拟建东西通道,民生路下方拟建江浦路隧道。设计范围为用地红线内建筑部分,用地面积6011.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124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1252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7872平方米,建筑限高24m。基地内设两栋建筑,东楼为高15.15m的三层社区服务楼;西楼为高23.85m的五层体量,包含文化商业及办公功能。地下一层主要布局文化商业与设备机房,地下二、三层则为通高的机械车库及设备附属用房,并在地下三层与地铁主体设施无缝接驳。上盖建筑二层屋面设有公共屋顶花园。

本文意图通过耦合视角,首先从空间组织、交通动线、设施功能三个要素出发,分析研究耦合设计在昌邑路站地铁上盖综合服务设施中的应用,验证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可行性。最后总结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影响的辩证关系,进而探索出适应于中小型地铁上盖的联动开发模式。

图1 上海轨交14号线昌邑路站凌联新村地块综合开发项目整体鸟瞰

3、昌邑路站地铁上盖综合服务设施中的耦合设计应用

3.1 空间耦合

在中小型地铁上盖综合服务设施中,合理的空间组织是至关重要的策略之一。因此,在其耦合设计应用中,空间耦合是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针对此次研究的样本,笔者将重点从设施及周边站域公共空间立体化,以及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两个方面阐述空间耦合。

3.1.1 公共空间立体化

在昌邑路站地铁上盖中,设计将考虑在设施建筑二层屋面设置开放式屋顶花园,并通过设施东、西区域竖向交通连接使其无论同地下空间还是地面层兼具有较高的可达性,从而与地面层的街道空间共同组成地铁站域的立体化公共空间体系。在连接设施各个不同功能组团的同时,为设施自身乃至周边社区与城市空间创造可供市民日常交流、休憩的公共场所。

公共空间立体化不仅是地铁上盖设施空间耦合的重要途径,在当下城市空间资源相对短缺的背景下,也是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重要途径,契合了上海乃至我国建设资源集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大趋势。

图2 昌邑路站地铁上盖设施立体化公共空间组织模式

3.1.2 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

秉承地铁上盖设施地上地下空间整合设计的空间策略,昌邑路站的1号、2号出入口连同地铁风亭一并融入地铁上盖建筑体量中,地铁出入口通过合理的交通组织可与设施地面层与地下一层直接相连。

而如何处理好地铁既定通风设施与建筑本身的空间关系,并使其对建筑功能布局所产生的影响降至最低是设计过程中的一大挑战。设计寻求将地铁出风口由原先的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使之成为设施核心筒的组成部分,整合建筑内部空间资源,从而为创造开放式的公共空间提供条件。

图3 昌邑路站地铁上盖设施一体化地上地下空间组织模式

除竖向连接之外,在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界面交界处,建筑室内在有限的条件下通过设置局部通高空间实现地上地下空间相互之间的进一步耦合。与此同时,周边资源稀缺的高品质零售商业与文化功能被植入进通高空间中,为市民提供了更多行为方式的可能,综合提升区域活力。

图4 设施西区地下一层通高区域

3.2 交通耦合

3.2.1 设施地下间的无缝接驳模式

与地铁主体设施的接驳是地铁上盖物业设计的焦点,也是其交通耦合模式中格外需要被重视的要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取无缝接驳的方式或尽量缩短地下通道的距离,避免通过地面道路接驳。只有地铁与上盖紧密接驳,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地铁上盖综合服务设施的客流优势,进而整体提升地铁上盖的价值。

无缝接驳方式,也叫包含式连接,是指地铁出口直接设在地铁上盖物业内部,形成共享空间。地铁出站口和上盖设施基本处于同一平面内,人流从地铁出站开始就已经进入了上盖内部,且不受恶劣天气的影响,是目前上盖物业与地铁接驳最为紧密的一种方式。这种接驳方式的导向性非常强,可以快速引导人流从地铁出入口直接进入地铁上盖设施内部,很好的抵御了地铁人流的流失,使乘坐地铁的大量人流转换为其上盖综合服务设施的客流。

在昌邑路站地铁上盖综合服务设施中,地铁1、2号出入口皆设置于上盖设施内部,并且在建筑地下三层与地铁主体设施无缝接驳。地铁人流在出站后通过楼梯、自动扶梯、无障碍电梯等竖向交通连接可快速抵达地下一层商业及文化书店等功能区域,再经竖向交通到达地面层或上盖设施其他各功能楼层,实现了地铁交通与上盖综合服务设施内部自身交通的高效耦合。

图5 昌邑路站地铁1、2号口与上盖综合服务设施的无缝接驳

3.2.2 竖向交通动线组织

站域地下一层由东西通道工程的城市快速路隧道与城市基础设施设备层组成,同时与昌邑路站地铁上盖综合服务设施建筑地下二层相接;站域地下二层为轨交14号线、18号线共用地铁站厅层,以确保运营线路的换乘功能,并且与上盖建筑地下三层无缝接驳;站域地下三层与地下四层分别为轨交14号线与18号线站台层。各层通过竖向交通连接,保障市民由地铁站点至上盖设施及周边城市区域的无障碍通行。

上盖设施内部设置了立体式的交通体系,从地铁站厅层起至设施各功能层均可实现快速、便捷的通行。除此之外,文化商业、办公、社区服务等各功能区域也通过各自独立的竖向交通核与地面出入口实现了高效连通。这对昌邑路站地铁上盖综合服务设施的空间耦合与功能耦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诸多构成要素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图6 昌邑路站地铁上盖设施竖向交通组织示意

3.2.3 与周边既有居住社区动线的积极互动

凌联新村是与昌邑路站地铁上盖设施拟建设地块关系最为紧密的居住社区,建造于上世纪90年代,约有住户700余户,属中型规模的老式住宅社区。社区现状在浦东大道南侧设置有三个主要社区出入口,民生路则不再设置有其他出入口。

在样本的交通耦合中,积极寻求与凌联新村既有动线的互动是另一维度的关联。设计试图通过建筑一层的开放式设计,不改变现有社区出入口的位置与方向,保持社区居民目前所习惯的出行流线,同时打通社区与民生路之间的联系,使得轨交运营线路建成之后,实现社区与地铁站点在地面层的无障碍穿行,确保地铁站域与社区的公共性。

图7 凌联新村沿浦东大道北侧的既有社区出入口实景

图8 昌邑路站地铁上盖设施与凌联新村既有社区动线的积极互动

3.3 功能耦合

经过昌邑路站周边功能业态的实地调研分析与总结,昌邑路站地铁上盖综合服务设施将同时引入社区商业、商务办公、文化展示等功能业态,使其功能复合化。同时,每项功能又能派生出更多的功能单元,由此形成功能群组。主要的功能安置于独立的功能空间内,附属和偶然性的功能被合并于合适的场所,复合功能空间由此产生。它是各种复杂功能交汇的场所,是部分组成群组,群组进而构成整体的中间环节。公共区域则可服务于每个功能群组。它们互相作用,共同形成上盖设施的功能耦合模式。

图9 昌邑路站地铁上盖设施的功能耦合示意

为在有限的场地中实现地铁上盖物业功能的高度复合化,设施在地下二、三层设置机械式地下车库以满足其停车需要;地下一层置入文化书店及便民服务超市。设施地上部分被分为东、西两个区域:东区首层根据站域需求设有城市公厕、倒班房等基础配套附属用房;二至三层为社区级体育、健身等社区服务用房。设施西区一层为地下文化书店的延伸,并配有便利商店等小型商业;二层布局文化展示空间,用以举办各式文化展览及文娱活动,丰富市民日常生活;三至五层则为办公空间,三层同时结合开放式屋顶花园设有咖啡厅等办公配套,以提升整体空间品质。

图10 昌邑路站地铁上盖设施功能布局

图11 设施西区二层文化展示空间

4、结语

4.1 空间、交通、功能三要素耦合的辩证关系

本文以上海轨交14号线昌邑路站地铁上盖为研究样本,分别从空间组织、交通动线、设施功能三个主要构成要素阐述了耦合设计在中小型地铁上盖综合服务设施中的应用。空间、交通、功能看似各自独立,实则紧密关联。空间耦合为功能耦合创造了先天条件,是载体;功能耦合则进一步升华空间,丰富其内在;而交通耦合又在不同的维度将各空间及功能群组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在地铁上盖设施的耦合设计中,空间、交通、功能互为缺一不可的辩证关系。

4.2 中小型地铁上盖综合服务设施耦合设计的研究意义

在当今发展的中国城市中,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呈现出了高强度、超高速的发展趋势,这对中国今后的城市化进程并非百分百有利。倘若不经过建设前期的研究与思考,甚至将会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导致诸多城市土地与空间资源的废弃。目前国内城市针对地铁上盖物业的建设与研究借鉴了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设计策略及模式,且主要为定性研究,未必完全符合中国国情和城市发展需求。同时,针对更贴近市民的非市级的中小型地铁上盖综合服务设施,从耦合视角出发的开发模式研究尚显缺乏。

笔者立足于建筑学专业,引入耦合概念,借助对空间、交通、功能等一系列构成要素在中小型地铁上盖综合服务设施中的互相关联及作用影响进行分析与研究,进而探索出一种适应于研究样本及相似型样本的联动开发模式,为今后上海乃至国内其他城市轨交建设中,就中小型地铁上盖综合服务设施,提供普适性设计导则。

猜你喜欢

路站昌邑服务设施
民政部等16部门:到2025年村级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超80%
国内一次性开通里程最长、具备最高等级(UTO)全自动无人驾驶的上海地铁15号线开通初期运营
怎能说没人知道呢
A Study of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O. Henry’s Novels in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徐州轨道交通控制中心综合开发地块基坑设计与研究
基于实效性的社区居住服务设施统筹研究
昌邑市不动产登记实现“一窗受理、20分钟办结”
北京三山五园绿道综合服务设施系统调查探究
论高速公路收费服务水平的提高和收费服务设施的完善
昌邑东辛庄铁矿矿坑涌水量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