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失独老人自组织共享空间的设计研究★
2019-02-17姬逸沨彭傲芸薛梦然刘夕圆
姬逸沨 彭傲芸 薛梦然 刘夕圆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1 社会背景
由于20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且中国老龄化日益严重,失独老人的问题应运而生。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2011)推断,全国失独家庭已超100多万,且每年新增7.6万个,预计到2050年,失独父母将达到2 200万,失独群体数量十分庞大。据《独生子女夭亡家庭生存状况调查》(《中国经济周刊》,人民网2009年6月1日)显示,中国大约有5.4%的人在25岁之前死亡,12.1%的人在55岁之前死亡。虽然我国已彻底放开二胎政策,但是老人们普遍已50岁以上,几乎丧失生育能力,无法再次生育。由于社会排斥感强烈等心理问题导致失独老人社交内卷化,促使内部自组织团体不断产生和发展。自组织的内卷化强化失独老人的自我隔离,使其难以融入社会。
2 自组织共享空间设计的意义
人的空间使用是构成其行为心理变化的重要因素。共享空间是人们进行交流、休息、学习的开放性场所,在各类建筑中都扮演重要角色,是建筑设计中重点设计的空间类型。在自组织前提下,使失独老人和社会人士平等参与空间活动,进行自组织的共享空间设计,有利于解决失独老人现有问题。
3 失独老人现状
我们在哈尔滨市对失独老人进行调研,结合已有数据资料,总结出部分失独老人现状。
3.1 生理现状
调研显示,失独老人失去子女后经常哭泣,视力严重下降;同时,资料显示,老人关节肌肉老化,各项身体机能下降。
3.2 心理现状
1)安全感缺失:由于子女陪伴的缺失及身体机能的下降,焦虑情绪产生,老人安全感缺失;
2)自我效能感缺失:由于无需对子女及社会付出,导致老人感到不被社会需要;
3)归属感缺失:独生子女家庭三角结构中,一角缺失导致原本家庭结构崩塌,失独夫妇关系易于僵化,从而失去家庭归属感;
4)沉浸悲伤回忆:由于丧子创伤,老人情绪不稳定化加剧。与老人相处过程中发现,老人易于被偶然因素勾起丧子回忆,情绪失控,产生抑郁的负面情绪倾向;
5)具有自闭倾向,少与外界连结:由于失独老人普遍有自卑、自责等消极心理,导致其行为封闭。
4 失独老人空间设计原则
通过对失独老人现状分析,我们得出以下设计原则。
4.1 互动性设计
为改善失独老人的自闭倾向,使其与外部世界产生联结以重建生活希望,同时使其在活动中将注意力转移到积极事物上,从而走出创伤。空间设计中应注重加强积极互动性,使社会人士平等参与,加强失独老人之间、失独老人与外界、失独老人与空间的积极互动。
4.2 丰富的活动空间
失独老人步入老年生涯,大多生活枯燥乏味,易于沉溺悲伤回忆。丰富的活动空间能带给老人生活乐趣,给失独老人提供空间环境引导学习、交友、娱乐,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填补生活枯燥带来的悲伤情绪,以多样化空间的活动类型改善失独老人的生活态度。
4.3 以失独老人为空间活动主导者
不同于常规意义的空间管理运营模式,失独老人的共享空间应由老人自我参与、社会专业人士协助管理,发挥自组织特性,以其群体为主导者进行空间运营,在自组织空间内拉近老人的距离,对空间产生类似家庭的归属感。
4.4 积极活跃的情绪引导设计
失独老人的情绪易因思念子女发生波动,尤其在空间积极性不高的环境中,更易回忆起伤感往事,空间环境对老人心理影响巨大。在设计时应根据老人喜乐好学的特性进行积极活跃的空间设计,在环境中加入必要元素或进行必要活动设定引导老人情绪积极活跃,以达到通过空间潜移默化治愈的目的。
4.5 符合失独老人身体状况
失独老人步入老年,生理健康问题同样出现。视力下降、腰椎疾病等常见于群体之中。因此,整个空间设计必须满足老人人体工程学需求,所有设计必须符合老人身体状况,在空间环境对心理治愈同时,加入特定设计治愈缓解老年疾病,使其生理方面也得到满足。
5 自组织共享空间设计策略
5.1 平面布置
失独老人自组织共享空间的平面布置应注意失独老人之间、失独老人与非失独群体、失独老人与空间的互动。
1)团聚式布置。平面布置上采用团聚式布局模式,使失独老人团聚一起,增强集体感。在布置时使用小聚落组合的形式,组成大聚落。小聚落使用圆形的家具布置,圆形的团聚形式下,老人地位相同,目的一致,位置布局益于合作。小聚落人数过少不能发挥团体作用,人数过多则使人与人之间距离扩大。人与人交往保持的一般空间距离即个人区域在600 mm~1 200 mm之间,因此小聚落人数应控制在5人~8人。
2)可自主式布置。为了使失独老人对空间产生归属感,使该空间具有可继续发展的余地,设计时应主动留白,让部分空间由自组织的失独老人来布置。在共享空间的界面和隔断上可以留出放置失独老人原创作品的空间。
5.2 新型共享功能空间
新型的功能空间不仅要满足失独老人的互动,还要让失独老人产生自我效能感。功能空间可以组织具有某项专业能力的社会及高校爱心人士为老人教授美术、音乐等兴趣课程,同时老人教授自我擅长如编织等课程,调研发现失独老人参与这些活动可转移注意力,形成积极记忆淡化消极记忆,由此可以把新型共享空间定义为教学互动空间。其主要活动是非失独群体与失独群体的相互教学,失独老人在学习以及教学过程中实现自我效能感并创建积极记忆,减轻心理痛苦。
5.3 互动型装置设计
随着科技发展,在数字媒体艺术不断推陈出新中,全新科学传感技术的互动装置已被大量运用。为了使失独老人走出阴霾,在失独老人自组织共享空间中可以灵活运用充满人文关怀互动装置设计。一些装置设计案例很好的做到人文关怀,如2009年在里昂灯光艺术节中展出作品“站着的人”。交互艺术在设计中完美诠释了情感,通过人与作品间的互动,不仅使人的情感得到满足,同时可以让人感到温暖。
5.4 色环境
色彩是视觉环境中最直观的要素。行为学家柯西(Ketcham)通过对三个颜色不同的教室实验得出,在以色彩动力学原理装饰的教室上课的同学积极行为次数远超纯白色和黄白色装饰为主色调的教室内的学生。因此在此空间内也可运用色彩动力学原理。首先是背景环境色即各界面的色彩配置,决定空间环境基调,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避免过强刺激,应使用温和色彩作为界面颜色,颜色饱和度偏低的灰色、暖白等。其次是主体色即家具色彩,决定空间的氛围。此空间需要温馨活泼的氛围,因此主色可用黄色(有趣、光鲜)、橙色(活泼)等。最后是点缀色彩,指陈设品、绿化,可以起到修饰作用。在空间中可使用益于老人健康的植物;陈设品为增加活泼气氛,吸引老人注意,可以使用与主色产生对比的蓝、绿等颜色,饱和度不要太高,避免对老人的眼睛产生刺激。
5.5 光环境
光对室内环境营造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是视觉环境的一大要素。
5.5.1 自然光
生理层面上,阳光能加强人体对钙质的吸收,紫外线也能杀菌消毒。心理层面上,阳光能减轻失独老人焦躁抑郁的情绪。在大厅入口空间使用天窗或半天窗,在共享空间开一个方向上的大窗等,进行心理暗示。
5.5.2 人工光源
1)灯具布置。
根据失独老人自组织共享空间的设计原则,营造活泼空间氛围需要使用混合照明方式,即在一般照明基础上加上某些特定区域的照明,强化或弱化某些区域。教学空间里可增强小聚落中心照明和讲台照明,生活空间里可增强互动餐厨区照明,布置特殊灯具。具体的光源形式方面,为了活泼气氛可以使用点状光源不规则排列,为了有生长效果展现生命力可以使用垂直的带状光源,再结合面状基础光源打造整个光环境。
2)照明模式。
在不同外界因素如时间和天气影响下,照明效果不同,不同的光环境会对失独老人造成心理影响。根据调研,在阳光不充足的天气里如阴雨天,失独老人的活动氛围更加低落,交流更加消极。因此,空间设计中,照明模式应随天气变化进行调节。随着太阳光减弱,室内冷光源就会进行补充,但昼夜变化规律的照明是人类已习惯的模式,因此,补充光源应同阳光强度变化而变化。此光源也是空间整体照明部分,整个空间变化一致。位置设在天花,隐藏光源防止炫光。
5.6 无障碍设计
结合失独老人生理特点,在设计中有以下注意的地方:
1)身体萎缩:老人身体萎缩,使用桌子高度应比正常桌子略低,在72 cm~75 cm。老人视力下降,书桌略低一点,可减轻长时间伏案导致的腰酸背痛。
2)肌肉萎缩、力量衰减:设计时要考虑老人力量衰退情况。如门开关要便利,采用平拉门形式,便于门的闭合。老人滑倒易骨折,地面设计注意防滑,避免高差出现,高差存在时要以缓坡连接等。
3)思维系统衰退:设计时要考虑老人思维系统衰退。如空间加入特殊指引,避免迷路;电梯控制按钮清晰明了,加入语音提醒,便于老人使用。
6 结语
基于以上内容,我们认为通过设计的角度从生理、心理两方面解决问题是有必要的。探索通过设计解决社会问题的可能性,将自组织失独群体与社会结合,在我国“共享”潮流下提出失独老人共享空间设计,完善设计对失独老人的治愈方案,切实帮助到这一代“被遗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