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规划研究
2019-02-17程远
程 远
(太原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2)
1 规划背景
乡村振兴成为时代主题,从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从特色小镇再到全面乡村振兴计划,三农问题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农业农村的价值被愈加强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已成为当前形势下的新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1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向农业农村的多种功能要潜力,充分发挥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实现城市和乡村地区的“双重转型升级”。
2 研究思路
1)基本目标:实现空间、产业、设施、服务、政策五大融合。
2)现状判断:采用“问题—目标”导向,解读城乡发展现状。
3)发展目标:立足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制定城乡发展目标。
4)实施路径:制定五大实施策略,引导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
3 城乡发展的现实基础
1)村庄规模偏小,山地村庄多。村庄整体规模较小,多数村庄位于山区,布局分散,交通不便,基础设施配置不足。
2)乡村人口流失严重,空心现象明显。乡村普遍呈现空心化现象,多数为老年人,妇女儿童及青壮年劳动力多为举家离开,个别地区尤为严重。
3)产业类型单一,传统农业为主。早期乡村产业多由煤矿工业带动,对农业发展长期缺乏关注与培育,导致发展至今乡村内农业仍停留在传统粮食作物种植阶段,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普遍较少。
4)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备,但服务质量偏低。乡村地区虽然具备基础教育、医疗等保障设施,但服务质量偏低,部分地区(尤其远郊乡镇)存在设施空置现象。
5)基础设施短板明显,亟待改善。村庄普遍缺乏排水及环卫设施,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多数村庄道路交通设施老旧,许多村庄路面泥泞不堪,亟待整修。
6)村庄土地以耕地为主,部分地区抛荒严重。农业劳动力以60岁以上老人为主,仅经营满足自己和二三需求的粮食和家禽。农地资源较少,且较为贫瘠,从事农业规模经营条件不佳,小农经济处于优势地位。
7)采煤沉陷区广泛分布,村庄安全受到威胁。位于采煤沉陷区内的村庄,多数受到沉陷、塌方等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得不整村搬迁,人口转移去向、土地指标平衡等都是待解决问题。
8)区县乡村发展差异大,南强北弱。人口明显向就业机会更多的市区周边集中,古交、娄烦、阳曲农村地区人口外流趋势明显。随着乡村种植业呈现出景观化、休闲化耕地规模化流转趋势,同时伴随着山区土地的抛荒、弃耕现象,强区弱县,区域失衡。
4 东亚地区城乡发展经验
日韩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都是在大都市快速膨胀极化、小城镇人口产业严重流失等发展遇阻的情况下,政府强力支持发展的,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向主要铁路及交通干线集聚,在城市周围连接成片。
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关注人口集中区培育的同时,对多而散的农村集落也进行了相对均衡的建设投资,随着农业人口流出,都市圈极化发展,维持极小规模聚落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韩国从1970年就开始新农村、小城镇的建设培育,但由于初期部门分割、资金分散使用、村镇权限有限和过于自上而下投入等原因,实施效果远不及当初设想。1990年后建设目的转换到把镇乡所在地开发成农村地区的综合性中心地,包括经济、文化、行政等功能,并进行重点式开发。
从长远来看,城乡融合发展的初期要避免建设推进平均化导致的建设效率低(韩国)或维持均衡发展的不经济性(日本)。虽然发展的趋势仍然是人口不断向都市集中,但探寻农村地区生活、生产、生态融合的发展方向,创造多渠道的城乡交流机制,维持农村地区文化、历史及生态价值仍是日韩等发达国家的重要课题。
5 城乡融合的发展策略
1)策略一:构建“三圈”服务体系,明确未来新兴增长极。
构建太原市城乡通勤、生活、服务圈体系。构建中心城区30 min通勤圈:在这个圈层内的村镇享受市区公共服务设施,未来可作为中心城市的卧城存在;县城、重点(中心)村镇综合服务圈:县城、重点(中心)村镇为这一圈层内的复地提供综合性的公共服务,特色村镇还应承担一定的旅游服务能力,这类服务圈交界处可合力设置公共服务设施;一般乡镇为中心构建基础服务圈:以乡镇和中心村为服务核心,镇村间可开展突破行政边界的区域合作。
a.明确太原都市区30 min通勤圈范围;
b.构建乡镇评价体系,识别潜力特色村镇,培育增长点;
c.以县城、重点(中心)村镇为中心,构建综合服务圈,突出特色,包括文化、建设、功能配置等;
d.以一般乡镇为中心,构建基本服务圈,配备生活必须的基本服务能力。
2)策略二:形成多方式、多层次、多功能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从发达国家经验看,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发展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首要和必要依托。根据多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稳步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指导意见》形成以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大通道为依托、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农村公路为脉络的快速交通格局,实现运输与服务一体化。
a.强化高速公路对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b.完善国省道干线骨架网络,以未来城乡发展重要通廊和节点为依据;
c.持续提升农村公路建设,推动城乡交通运输与供销、旅游、电商等资源共享;
d.谋划“全域公交”“全域客运”,构建城乡公交客运系统;
e.加快乡镇综合客运服务站点建设,明确服务半径、留足建设场地。
3)策略三:促进城乡产业联动发展,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倡导乡村新型经济形态。
培育城乡分工的产业链条,构建产业互动的支撑体系,推进自由流动的要素市场,优化村镇产业发展空间。在东北部发展小杂粮、畜牧、干果为主的黄土风情农耕区;西北部发展生态农业、林业、畜牧为主的汾源生态保育区;中部发展科技农业、休闲农业、园艺、山水文化旅游为主的环城功能区;南部发展醋都、葡乡、“菜篮子”为主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倡导多种乡村新型经济形态:
a.农业产业纵向延伸:农产品+加工+直销;
b.农业功能横向拓展: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
c.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
d.新技术新模式优化:互联网+淘宝村。
4)策略四:优化乡村空间形态,构建现代乡村空间体系,推动分类发展。
针对我市乡村人口持续减少,半工半耕长期存在和相对分散环境的地域乡村空间形态提出乡村空间形态更新,即适度集中乡村空间优化,复垦或再利用空心村整治计划和国土整治的田园景观化,推动乡村空间分类发展。
a.规模粮食种植村:适宜粮食大规模生产的平坦地区;
b.非农经济作物专业村:蔬菜、瓜果、花卉等经济作物规模化生产;
c.旅游专业村:自然风光秀丽或人文积淀浓厚的村庄;
d.居住型村落:中心城区周边,或风景秀丽的地区。
5)策略五:摸清特色资源,引导特色风貌空间布局。
以晋中盆地传统村落、文物、非物质文化为主的文化遗产风貌空间,以晋中盆地、汾河上游特色地貌、风景名胜、特殊植被为主的自然景观风貌空间,以晋祠大米、清徐老陈醋、葡萄、沙金红杏、集义蔬菜、孟封饼、马庄琉璃制品、阳曲小米等特色产品、矿产资源为主的特色产业风貌空间,以清徐现代农业,阳曲黄土风情,娄烦、古交生态农业特色经济作物、特色养殖、特色种养方式为主的农业资源风貌空间的特色资源,来引导城乡空间布局发展。
6 结语
城乡的融合发展,应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双重转型升级”,逐步的、分阶段的实现城市和乡村的相对均等状态。城市要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土地经济效益水平;乡村则要注重提升“地域空间”的生态、农业和文化功能,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并提供其独有的产品、体验和服务。塑造“有差异、无差距,可流动、无障碍”的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发展需要的是——城乡产业的协同发展、城乡形态的和谐交融、城乡服务的设施共享、城乡文化的多元共生、城乡生态的环境共治、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