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软土地基上道路桥梁施工不均匀沉降防治策略

2019-02-17董学爽

四川水泥 2019年2期
关键词:桩体路面桥梁

董学爽

(中交二航局市政建设有限公司, 辽宁 大连 116600)

0 引言

在国内道路交通建设中,软土地基问题多出现于沿海施工项目的道路桥梁建设过程中,因地理位置的综合属性选择,最终不得不在软土地基施工。而在高流量建筑周边,软土地基的沉降作用严重影响道路运作,并且沉降过程不均匀更是对路面桥面使用寿命影响巨大。

1 软土地基路面沉降原因简析

常见路面建设以及桥梁建设需要采用桩基础构造,在地基表面上施加的全部总负荷应小于软土地基本身的总负荷能力,而当地基周边的负荷压力超出软土承受限度即出现沉降。而因为路面建设指标以及技术手段的不同,路堤以及路面桥面的总荷载限度有所差异,桥梁路面的沉降量小于路堤沉降量的比例,因而沉降过程本身出现不均匀的现象,而这一现象的根源就在于软土地基本身的性质。其不稳定性以及随机性使建筑与其上的工程项目必须考虑实际安全问题以及工期、施工技术之间的协调问题,这更加突出了软土地基表面的施工难度。

道路建设过程中会因为地理位置的选择以及沿线区位发展的考虑而出现必须经过软土区的状况,而软土地层建设地基会因其土质差异导致压缩性差异更加明显,尤其是软硬土层突变或夹杂地段更容易因为沉降性质的不同导致不均匀沉降。这一状况与土地性质实验报告也有一定关联,施工前人员测定土质状况以及报告的专业性与否都会影响地基建设以及前期设计的准确性,最终这一误差也会影响软土地基建设的效果,造成建设完成的道路桥梁出现不均匀沉降。这不仅是对工程项目以及建筑本身的责任缺失,更是对道路桥梁运载能力的不负责,同时也是对行驶其上车辆以及人员安全的极大隐患。因此,从任何角度出发都应保证道路桥梁建设中对软土地基问题的极大重视,以技术手段避免潜在危险。

而且路面不均匀沉降形成的纵面驼峰以及在桥梁路堤交界产生的错台,对行驶车辆的安全性影响极大,极容易出现跳车颠簸等情况,对于途径车辆的安全性以及行驶舒适性都会大打折扣。所以,软土地基条件下对路面的沉降防治应在施工阶段予以应有的重视和处理手段。

2 软土地基沉降防治具体措施

道路桥梁的沉降问题在以往的传统建筑行业中就已经出现,而较为常见的应对方法就是通过桩基础的形式平均地基压力。通过平衡受力方式协调桥面路面状态,然而对于软土地基这一方法并不完全适用,对此在现代科技的进步下逐渐开始找到了新的应对方法,相对较早的通过抛石挤淤还有井点降水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效果,现在更有了具有强化效果的应对方案。

首先是桩处理技术也成为CFG技术,通过粉喷桩加固,以锤击振动加上静态压力的作用将钢制桩基础插入地基中并且到达足够深度,再以混凝土进行二次填充。通过这一形式进行桩基础的构建能够在道路桥梁于软土地基上进行建设的时候达到足够的支撑效果,并且有效避免地面不均匀沉降的问题[1]。

通过对软土地基的性质评测以及软土地层的特征的了解,能够充分将地质条件状况掌握到工程的实时进展中,而对于这种钢筋结构的使用,在软土地基中能够有效降低投入成本,节约资金使用。并且为了改善土质状况,设计人员可以提前注明施工中使用粉煤灰改善土壤成分比例,让混凝土能够发挥更好的工作性能。对于这一解决方案,最重要的一点是需要进行试验桩的尝试,保障地质状况与设想当中一致,避免大规模铺设过程中出现意外。在试验桩打桩完毕后,应根据土质条件测定相关数据,通常土地沉降状况与地表压力的相关性可以通过相应的表格数据进行了解,根据在施工中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避免出现不均匀沉降的情况。

另外,对于软土地基工程施工,应考虑到长远效益以及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隐患问题,在前期施工中就着重加强地表强度,避免承受压力过大情况下软土地基出现塌陷等问题。

同时,水泥粉喷桩技术也是在处理软土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中具有先进性的方法之一,其应用过程首先要保证桩体的直径达到规定尺寸,一般以 500毫米为界限,并且桩管应该达到软土地基以内的硬土层。这样通过粉喷技术一方面可以加固桩体,同时能让管内水泥受到挤压深入到硬土层得到更为坚固的支撑属性,避免因为桩体强度不足造成路面桥面不均匀沉降问题。

按照技术标准,水泥粉喷桩技术可以同时操作几根试验桩,但是相互之间应保持足够的距离间隔,并且以三角结构建立稳定支撑。但最主要的是首先确定对应工程区域的软土地层性质,以及桩体打入多深才能达到硬土层水平都需要在试验过程中了解,所以前期准备工作相对复杂[2]。

对于软土地质的探究工作应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以及数据方面极高的准确性,因为软土地基的地质存在特殊性,其压缩能力以及不规则性也远超其他地形条件,因而在水平方向上的施工建筑很可能因为土层软硬结构变化的不同导致不规则的沉降结果,因此前期的探测以及试桩工作的重要性就体现无疑。尤其在试验报告中应该体现的是对于不同施工范围内的地表压力水平以及深处土层变化范围,帮助后续的设计环节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给出合理的施工方案。

并且根据实际用途考虑到道路桥梁的运载力存在浮动变化,对于软土地基表层的建筑应采取资源能力限度内最大深度的桩体进行施工,从而保证工程项目能够长久投入使用而不会在短期内出现不规则沉降现象造成长期维护等问题。

3 软土地基防治方法前景分析

当前对于软土地基施工过程中,避免不均匀沉降的方法已经在上文进行了概述,这些方法中CFG技术以及水泥粉喷桩处理都已经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并且随着技术的成熟化,未来也将具有行业主导作用。不过科技本身的进步反馈于生产实践,所以在科技水准有了新的提升后,未来软土地地基的加固还将有新的技术模式出现,带来更高的效率水平。并且通过在桥梁道路铺设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指导建筑行业选择更加具有可比性的技术类型[3]。

任何一种技术的使用带来的都会是成果效果上的积极转化,对于路面桥面不均匀沉降的问题,也将带来更好的解决方式,避免发生路况危险,保障公共财产设施的使用年限达到更高的水平。

软土地基工程施工实践方式正在以逐渐加速的状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通过市场检验后,有效的解决方法才能被更广的进行应用,提升建筑作业效率[4]。

4 结束语

道路桥梁施工规划设计阶段,对于软土地基的防治策略就应成型并予以阶段性实施,而在施工阶段,更应注重对软土地基周边防护措施的保护。结合地质环境特点随时调整预备方案,运用科学方法以及治理方案将软土地基进行持续加固,保障路面建设以及桥梁建设完成后的建筑稳定性及安全性。

猜你喜欢

桩体路面桥梁
桩体模量和加筋体刚度对路堤稳定性影响分析
地铁车站支撑拆除对围护结构的影响
热—力耦合下能源桩沉降和荷载传递特性的数值分析
桩筏基础桩土荷载分担比研究
用艺术修补路面
手拉手 共搭爱的桥梁
句子也需要桥梁
高性能砼在桥梁中的应用
一款透水路面养护车
BFRP连续配筋复合式路面配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