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探析
2019-02-17刘静
刘 静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对国内外发展形势做出重大战略抉择的又一次认真审视,彰显了创新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吹响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强国的号角。创新主要指的是科技创新,在创新的各个领域中,科技创新居于核心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针对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立意高远,内涵深刻,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
一、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的生成有其必然性,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加快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继承、发展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是面对新的世情国情作出的时代思索,是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传承。习近平的人生阅历和执政经验为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的形成提供了实践注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一)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是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的理论源头和逻辑起点。例如,习近平关于“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重大论断,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继承、发展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年代,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席卷欧洲、第二次工业革命即将开始的时期。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给欧洲经济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推动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在此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2]221,指出未来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2]217,明确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毛泽东号召“向科学进军”,体现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序幕即将拉开之际,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他在 1988年9月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论断。之后,江泽民和胡锦涛相继提出了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及创新驱动发展的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新变革、新特征、新要求和新任务。基于这些重大实践变化,习近平在继承和发展理论的同时,又创新理论,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各类创新领域中,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创新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面对新的世情国情作出的时代思索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孕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提出的。从历史上看,世界经济中心虽然几度转移,但是科技创新作为支撑经济中心地位的强大作用没有改变。由于历史原因,近代中国多次丧失工业革命发展机遇。以史为鉴,习近平反复强调必须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抢抓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依靠科技创新走上世界科技强国之路。从国内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其最重要的特征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生产力显著发展,“落后的社会生产”已不符合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生产力实际。此外,人民群众除了“物质文化需要”,还对民主、法治、安全、环境等提出了更多要求。为了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通过科技创新解决诸如发展的质量效益、民生短板、生态环境等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破解这一主要矛盾,当务之急是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加强科学供给侧改革,积极主动的科学技术创新是必然选择[3]。
(三)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传承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精华,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基因。例如,商朝开国君主成汤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说[4]249,北宋程颢、程颐两兄弟有“不日新者必自退”之论[4]257,习近平在其讲话中对此都有引用。古人尚且能做到除旧革新,要求每一天都要有进步,在信息化时代,我们更不可忽视创新的重要性。要想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我们必须保持创新的态度,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才能紧跟并引领时代潮流。《周易》提道:“凡益之道,与时偕行。”[4]259明代李贽有云“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4]255这是古人对为什么要创新及怎么样创新的生动诠释。习近平对这两句古语的引用,体现了转变思维方式、把握发展规律、更新发展理念的时代要求。显而易见,创新精神作为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是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的精神特质。创新精神是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的文化源泉。习近平传承并发扬了创新思想和创新精神,将“创新”摆在新发展理念中的首位,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走在时代前列。
(四)习近平的人生阅历和执政经验为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形成提供了实践注释
实践是思想之母。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在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执政经验中形成发展的。无论是在地方还是在中央工作,习近平都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对科技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在河北正定,面对农村科技发展滞后、人才资源匮乏等问题,习近平多次强调科技与人才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性,要走出一条通过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在福建,习近平创新开展“数字福建”建设,用实践行动表明了必须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决心。在浙江,习近平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并在全国最早提出建设“创新型省份”的理念,就如何推进科技创新进行多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及部署。在上海,习近平以其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的魄力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强调上海要依靠科技创新带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中央工作后,习近平关注科技创新的领域更广、举措更多、力度更大。在地方和中央工作中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实践经验,为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的形成提供了实践注释。
二、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博大精深、逻辑严密、内容丰富,包含科技创新地位论、道路论、体制论、战略论、主体论、目的论和目标论等七个维度,形成了从思想到战略再到行动的完整体系。
(一)科技创新地位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坚持科技创新,首先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5],回应了“为什么要科技创新”的时代之问。
纵观国际大势,大国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生产力之争,其核心是科技创新能力之争。从18世纪中期英国兴起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抓住了科技创新机遇的国家,往往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发展优势。19世纪中期美国和德国的崛起,20世纪中期美国成为超级大国,无一不是在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在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回望中国历史,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古代的数学、天文、医药学、建筑学等都远远超过西方古代科学技术。标志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最高成就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正如马克思所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6]但是,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摧残、打击和迫害知识分子,屡兴文字狱,在缺乏科学意识、缺失科学精神、缺少科学民主的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被一度禁锢,更谈不上用创新的精神引领科学技术发展,这也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文明中发展的原因之一。以史为鉴,可知兴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翻开了崭新篇章。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科学技术事业,在艰苦的探索中逐步确立了科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中国真正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科技创新事业开始走上快车道。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时期,以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不断突破,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及思维方式的变革,新产业、新动能、新技术等将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基于以上因素,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近年来,美国相继启动国家战略计算计划、智慧城市计划、人工智能计划,德国出台《数字战略2025》,欧盟出台《地平线2020》,日本制定第五期科技基本计划(2016-2020)等,都是将科技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的核心层面部署的具体实践。从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角度来说,科技创新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正如习近平所说:“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7]8因此,习近平认为,对待科技创新,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差距和不足。要加大各方面投入,“瞄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7]83。将好的想法付诸于实践,落实到具体行动,完成从思想到战略再到行动的转变,努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中抢占制高点。
(二)科技创新道路论: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
坚持科技创新,必须走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科技创新之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中国科技创新必须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指明了科技创新的必然路径。
现阶段,中国科技创新进入“三跑并存”阶段:跟跑领域实现“换道超车”,并跑领域敢于“弯道超车”,领跑领域勇闯创新“无人区”。其中,并跑、领跑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某些重要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彻底摆脱了近代中国科技创新的下行曲线。与此同时,中国的科技实力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不小差距,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的水平和能力上。过去数十年里,依赖技术引进是我国科技创新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如果继续按照这种思路,中国科技发展将难以摆脱受制于人、跟跑别人的局面。事实一再证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无法用金钱获取。因此,习近平强调:“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8]10
中国走自主创新道路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优势:一是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独有的制度优势,是我们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重要法宝,是中国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在世界舞台刷新中国高度的制度保障。二是坚持自力更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科技创新的本质要求是自主创新,自主创新离不开自力更生。毛泽东在建国初期就意识到,中国发展科技创新不能完全依靠外援,必须自己独立研发,才能打破美苏的垄断,为新中国科技创新事业开好局起好步。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密切关注世界科技领域的发展动向,相继实施了“863计划”和“火炬计划”,极大推动了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自力更生不等于闭门造车,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依靠自己力量解决所有创新难题”[7]42。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体现出科技创新既要自力更生,也应包容开放。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国际之间的科技互动和学习交流,积极加强双边和多边创新合作,进一步拓展了国际科技合作的广度、深度和力度。
习近平不仅明确了中国科技创新的自主创新之路,还亲自谋划并部署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一是超前谋划,基于国际形势和国内现实做好顶层设计。习近平认为:“要研究和找准世界科技发展的背景、发展的趋势,以及中国的现状、中国应走的路径,把需要与现实能力统筹考虑。”[7]40二是牵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集中力量攻克薄弱环节,如国防科技、武器装备建设、信息化核心技术和信息基础设施。三是实施“非对称”赶超战略,即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只有核心技术上有优势,才能在国际舞台上争得政治话语权。四是指出科技创新的三大方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要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在更广阔的领域“领跑”;面向经济主战场,要加快科技创新,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战略支撑;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要进一步保障国家安全及战略利益。
(三)科技创新体制论:改革科技体制激发创新活力
习近平指出:“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8]15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冲破思想层面上的“绊脚石”,解决制度层面的“拦路虎”,建立富有活力的科技体制机制,实现从科技强、经济强到最终国家强的发展目标。这一举措解决了“如何激发创新活力”的动力问题。
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主要是科技成果转化难、转换率不高,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支撑力不足,科研与经济之间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两张皮”现象,造成一方面若干产业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有效供给、优秀供给不足,无法迎合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正如习近平所指出:“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8]25要解决这个症结,必须以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进行科技体制改革。
对于如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习近平强调,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8]15。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以市场为导向形成协同创新的体系。二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9]。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政府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命脉的领域抓好顶层设计和重要抓手,两者各司其职,打通科研与经济之间的“最后一公里”。三是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将产业链与创新链紧密结合、统筹推进、系统发展,进一步解决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信息不畅、管理分散、交叉重复及封闭孤立等一系列问题,真正发挥好创新的第一驱动力作用。四是营造良好政策环境。除基础设施“硬件”支撑外,更要加大对“软件”环境的改善,以政策法律制度等激励和保障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创造的潜能,营造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氛围和环境,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
(四)科技创新战略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延续了这一提法。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法一以贯之,凸显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我国科技创新中的战略地位。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过去,我国依赖要素驱动发展经济,是特定历史阶段的选择。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以土地、劳动力、资本等投入为主的旧动能日趋显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开始降低;以知识、信息、数据等投入为主的新动能正在兴起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这意味着,在新旧动能转换时期,要跨越经济发展阶段转换关口,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实现建设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必须紧紧依靠和培育新动能。
关于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认为,首先,创新驱动必须处理好“一对关系”,即处理好创新和就业的关系。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既要加快创新,也要维护社会稳定。例如,人工智能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让很多人担心机器将与人争夺工作岗位,这就涉及到要用马克思主义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如何正确认识、揭示和解决矛盾,把握好人工智能与就业岗位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关系。其次,要正确认识创新驱动面临着“双重任务”:“一方面,我们要跟踪全球科技发展方向,努力赶超,力争缩小关键领域差距,形成比较优势;另一方面,我们要坚定问题导向,通过创新突破我国发展的瓶颈制约。”[10]明确了任务就是明确了工作的重点和方向。最后,创新驱动要完成“三级跳”。科技成果不仅仅是实验室的产物,只有打通科技成果进入市场的通道,将其转换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发挥科技成果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正如习近平所说:“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8]13
(五)科技创新主体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
2014年,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10]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重申了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略资源。这些论述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提供了具体抓手,抓住了“谁来创新”的主体问题。
习近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科技创新人才结构不够优化,世界级的领军人才、紧缺型人才和高尖端人才不足的问题,习近平指出,对待科学家和科研人员,应该高度重视,要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不要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7]120;要用好企业家,他们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动力;对待海外优秀人才,应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吸引海外优秀专家在中国大展其才,发挥作用。面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脱节的现象,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的配套措施不够的问题,习近平强调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加强各类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破除阻碍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进一步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10]。
(六)科技创新目的论:使科技成果更充分地惠及人民群众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的价值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谈到科技民生理念。这一理念实则明确了“为谁创新”的价值导向。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作为一柄“双刃剑”,关键在于擎剑之人如何使用。例如,火药可以成为令人观赏的绚烂烟火,也可以变成让人闻风丧胆的炸药。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表明了科技创新应该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要积极引导科技创新的价值导向,发挥其在国家、社会和人民中的正面作用,使科技成果更充分地惠及人民群众。最近几年,支付宝、共享单车、高铁、网购等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正深刻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思维习惯,不断迎合人民群众对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生活的需要;以东风41、国产航母、歼-15航载机为代表的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制突破,有力维护了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安全生活的需要;通过科技创新解决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中国,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深入人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更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需要;科技创新还在粮食安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国家安全等领域大放其彩,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和国家安全。
(七)科技创新目标论:建设科技强国
2016年5月,党中央颁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绘制了时间表、吹响了冲锋号,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科技发展事业的目标:力争通过30余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真正实现科技创新“强起来”的目标。同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习近平向全党全国发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
从1956年毛泽东号召全党“为赶超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而奋斗”到2016年习近平号召全党“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科学技术事业奋斗目标的变化鲜明地反映出国家科技创新60年发展历程的巨大变化。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整体能力显著提高,多项科技创造刷新历史记录,跻身世界前列,充分彰显了中国科技创新的高度与深度、容度与精度、广度与力度。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世界竞争力年鉴》表明,中国的竞争力指数从2012年的第23位上升到第18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的全球创新指数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到2017年第22位,是前25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国在全球创新版领域中的优势地位正在快速提升。简而言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完全有能力规划并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习近平关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美好愿景,是立足科技创新发展实际做出的目标选择,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道路自信和使命担当,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一步。
三、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理论指导。习近平关于“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的论断,明确了“为什么要科技创新”的地位问题;中国科技创新要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论述,解决了“怎么样科技创新”的路径问题;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及使科技成果更充分地惠及人民群众等表述,回答了“谁来创新”的主体问题和“为谁创新”的价值问题;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指明了中国科技创新的目标导向。可以说,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论述,形成了从思想到战略再到行动的完整体系。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继承、创新与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其中第一条就是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还不够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培育新产业、新动能等论断,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三)为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立足全球视野,用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审时度势,强调抢抓机遇、直面挑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放眼国际,习近平密切关注科技进步大方向,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多次强调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机遇,积极抢占制高点。习近平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以创新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加强创新合作等理念,不断提升了中国科技创新的国际话语权、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在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的指导下,中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的实施,带动了沿线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国积极牵头组织国家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等实践,为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由是观之,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对历史发展动力演变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精准把握,丰富、发展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为建成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目标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为全球范围内科学技术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