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底线思维角度论质量方针

2019-02-16李正权

上海质量 2019年1期
关键词:潜规则底线质量

◆李正权 孙 磊 / 文

所谓底线,就是最低的界限。所谓底线思维,就是从底线出发,采取措施去防范负面因素,去堵塞管理漏洞,防止越过底线引起企业生存危机,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发展。鉴于目前企业质量方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个人认为,从底线思维的角度去加以改进,让质量方针真正起到引领宗旨和方向的作用,是很必要的。

企业往往存在着两个质量方针

质量方针的主要作用是统一企业员工对质量的认识,是企业处理质量问题的准则。但是,质量方针制定出来、“正式发布”后,往往就被束之高阁,更不用说真正实施了。不管是长春长生还是三鹿集团,不管是德国大众还是日本神户,这些出现质量问题的企业,没有哪一家没有质量方针,但冠冕堂皇的质量方针成了掩盖质量问题的遮羞布。

事实上,相当多的企业存在两个质量方针。一个是正式发布的,其主要作用是对外的,让员工、顾客,以及第三方(如政府、审核机构、新闻媒体等)看的。当然也可以实施,但实施的范围、程度、对象、时机却可能大打折扣,完全地、坚决地、不折不扣地坚持实施的企业不多。另一个是隐藏的甚至难以用语言直接表达的“质量方针”,往往表现为企业及其员工对质量和质量问题的态度,可能说不清道不明,但却可以感受到,可以称其为潜在的质量方针。这种潜在的质量方针,在企业制定和正式发布的质量方针之前就已经存在。正式的质量方针发布之后,如果企业没有对其进行必要的管理清理,往往就会“潜伏”下来,成为企业真正的质量方针。

与“正式发布”的质量方针相比,“潜在”的质量方针并不明确,也不统一。高层领导实际实施的质量方针,可能与员工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不同的员工也可能各不相同。但一般来说,高层领导实际实施的质量方针,就是企业实际实施的质量方针。

潜在的质量方针,才是企业真正的质量方针。这样的质量方针,不仅对企业及其员工有更大的心理作用,甚至直接决定了企业产品质量与质量管理的水平。长春长生、三鹿集团等企业之所以出现具有毁灭性的质量问题,就在于其实施的是潜在的质量方针,与其正式发布的质量方针背道而驰。因此,企业要改变质量状况,首先就要改变这种潜在的质量方针。

质量方针不必 “高大上”

为了适应市场竞争,不少企业要推行ISO 9000,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不得不弄个“正式发布”的质量方针出来。由于是“正式发布”的,当然要适当地“修饰”一番,一是要用正式的文件来发布,二是言辞一定要“高大上”,既好看又好听。最开始,大多编成顺口溜,与当年国有企业惯用的标语口号相似。其结果便是,不同企业的质量方针大同小异,分不出差异。这样的质量方针,当然没有实际作用。起实际作用的,依然是潜在的质量方针。

把质量方针弄得 “高大上”,实际上是对ISO 9000的误解。ISO 9000从发布开始,就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国家、不同性质的企业实际情况,要求企业在考虑顾客和相关方利益、法律法规要求以及产品质量的风险等情况下,选择质量管理体系的模式,甚至规定可以对相关要素进行增删裁剪。

质量方针是企业“关于质量的宗旨和方向”,应当真正反映企业对质量的认识、质量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地位、企业追求的质量目标。最重要的是,要给企业处理质量问题划一条底线,例如遇到与热销、利润、工期之类的冲突时质量该怎么办,发现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怎么办,以什么原则来处理不合格品,等等。如果说精益求精、用户满意、追求卓越、争创一流之类是企业质量追求的目标,展示的是企业“关于质量的方向”,是从正面来引导企业努力,那么底线应当展示的就是企业“关于质量的宗旨”,是反向限制企业的质量行为。只有前者,质量方针就可能流于形式,成为一种口号,从而失去其规范和约束企业质量行为的作用。

质量方针与潜规则不能相距太远

所谓潜规则,是一种看不见的、没有明文规定、约定俗成的,但被员工广泛认同、遵循的规则,体现为企业及其员工的习惯做法,以及传统、作风、氛围。事实上,任何企业都有某种或某些潜规则,企业生存得越久,潜规则越多、越顽固,要消除或改变潜规则也就越困难。潜在的质量方针也是这样。

面对潜在的质量方针,既不能采取“驼鸟政策”,视而不见,也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在制定质量方针时,就要充分考虑潜在的质量方针。实践证明,正式发布的质量方针与潜在的质量方针相差不大时,可能没有多大的问题。但如果相差过大,特别是在实质内容上相差过大,正式发布的质量方针往往会被架空,成为纯粹的“装饰”。除了应付审核之类,对企业不仅没有好处,甚至只有坏处。因此,正式发布的质量方针与潜规则不能相距太远。

这样说,并不是要让正式发布的质量方针去迁就潜规则。一般来说,潜在的质量方针,往往没有明确的指向,大多是靠员工的习惯形成和质量道德来约束的。在面对具体质量问题时,高层领导往往会从减少企业损失的角度来权衡,而一般员工却会从自身利益来考虑,这样就很可能牺牲质量。因此,对潜规则必须进行必要的抑制、改造、提升。首先,要用正式发布的质量方针去约束员工,特别是企业管理者、高层领导,提升他们的质量意识。潜在的质量方针,实际上是企业及其员工处理质量问题时的反应。只有质量意识真正得到提升,潜在的质量方针才会得到相应的抑制、改造、提升。其次,要真正用正式发布的质量方针去处理质量问题,而不能有“例外”,不能“下不为例”。否则,某次处理时偏离了正式发布的质量方针,下次也有可能同样偏离,长此以往,就可能成为潜规则。很多企业潜在的质量方针就是这样形成、泛滥的。

要这样做,对企业来说肯定很难。为了减少损失、降低成本或抢夺市场,企业在很多情况下都可能牺牲质量。正式发布的质量方针越是“高大上”的企业,往往越容易牺牲质量,质量方针越容易成为摆设。与其如此,不如把“高大上”的质量方针降下来,与实际实施的或潜在的质量方针合拍,效果可能更好。

质量方针应当规定企业的质量底线

从ISO 9000给出的定义中,质量方针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宗旨”,二是“方向”。对企业来说,在质量方面应当有一些禁忌,即质量方针应当表述底线。由于绝大多数企业的质量方针没有这种底线的表述,企业及其员工往往不知道或不明确质量的底线在哪里,在面对质量问题时往往有意无意地越过质量底线。某一次越过,可能不会造成什么后果,于是就有了第二次越过、第三次越过,逐渐成为潜规则。同时,一次又一次的越过,底线也就越降越低,以至不可收拾。

产品质量往往关系到顾客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因而《产品质量法》给质量划了一条底线,那就是“合格”。为了满足法律规定的这条底线,企业的质量底线还应具体化。底线定在哪儿,怎样去“守”,越过底线怎么处理,需要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给出相应答案,做出相应规定,并纳入到“正式发布”的质量方针中。

个人认为,企业正式发布的质量方针可以包括两方面,一是表示方向的语句,主要阐述企业质量需要或应当达到的目的或目标,可能使用一些“高大上”的语言,一方面作为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激励企业及其员工;二是表示宗旨的语句,主要阐述企业质量的底线,应当尽可能具体,一方面作为企业处理质量问题的准则,另一方面给企业及其员工划一条不可随意逾越的红线。这样,正反结合、虚实相间,质量方针的作用才能完善。比如,为了确保证出厂产品合格,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内控标准来减少不合格率,另一方面可以设置诸如“不合格材料不投产、不合格零部件不流转、不合格产品不出厂”“出了质量问题,原因不查清不放过、责任不落实不放过、整改措施不到位不放过”之类的具体要求来阻止不合格品的产生。这些具体要求也就可以成为企业质量的底线。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产品,不同的产品有不同质量要求,质量底线的要求也可以不同。像疫苗生产企业,诸如“工艺不经批准不得更改”“检验数据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人为修改”之类更应当作为自己的质量底线。

目前,大多数企业的质量方针只有前者而没有后者。对企业来说,这个新问题很值得研究。

守住质量方针规定的质量底线

应当说,潜规则也有相应的质量底线,但由于不明确,有的员工底线较高,有的员工底线较低,较高的就会向较低的“看齐”,因而降低了质量底线。一般来说,大多数员工的质量底线,往往低于企业必须守住的质量底线。因此,守住质量底线,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企业必须明确自己的质量底线,并将其纳入到质量方针中,对外可以提升形象,对内可以昭示决心。

其次,质量底线是抑制、限制、改造、提升潜规则的重要武器。一般来说,企业正式发布的质量方针所明确的质量底线要高于潜在的质量底线。如果企业有足够的执行力,能够真正把质量底线当作“高压线”,不让任何人(包括高层领导)逾越,为避免受到严厉处罚,员工还可能提升自己的质量底线,从而使潜在的质量底线高于企业公开发布的质量底线。这样的潜规则具有正面作用,应当给予支持和鼓励。

再次,质量底线因为是底线,语句虽然不“高大上”,但描述相对具体,因而可操作性更强。用于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也就更有效果。而且,质量底线与潜规则相距往往不太远,更容易被各级管理者及员工接受、掌握和记忆,因而执行起来也相对容易。这样,质量方针才能真正起到质量管理体系灵魂的作用。

猜你喜欢

潜规则底线质量
坚决守住廉洁底线
“质量”知识巩固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真相与底线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戈恩被捕:底线不可碰
质量投诉超六成
底线
潜规则
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