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县水安全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2019-02-16高飞
高 飞
(兰陵县水利局,山东 兰陵 277700)
近年来,兰陵县大力发展水利工程,在现代水网规划建设、雨洪资源利用、农村饮水安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等多个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得到了社会认可。但兰陵县降水时空分布不平衡,水资源相对匮乏,水质较为恶化等“水”问题依然存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建设美丽幸福家园目标存在差距,需要从战略高度对所有“水”的问题进行统筹谋划,综合施策。
1 水安全保障现状
1.1 兰陵县水利工程现状
近年来,兰陵县水利工程得到较大发展。全县共建有水库塘坝等蓄水工程168座。水库总库容3.12亿m3,兴利库容1.77亿m3。设计蓄水量10万m3以上的拦河闸坝175座。建有大型灌区1处、中型灌区6处,小型灌区322处,有效灌溉面积1.46万hm2。现有浅层地下水配套机电井5 139眼,供水能力为6 204万m3/a。
1.2 水资源利用现状
一是全县节水水平大幅提升。2018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634,万元GDP用水量下降到40.75 m3,较2011年下降40.5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10.39 m3,较2011年下降36.0%,用水效率居国内先进水平。二是防洪标准得到提高。大中型水库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小型水库防洪标准达到30年一遇。三是水生态保护有所改善。自2010年以来,全县共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5.06 km2,实现了河库渠相济、截蓄治保并举,初步建成涵盖城区、洪水走廊、湿地、水源地、水土保持区的生态水系。四是水利管理长足发展。先后实施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水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单位建设,水利信息化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2 水安全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水资源调配工程体系不健全
一是水资源保障需求提高。随着厄尔尼诺现象的频发,极端天气越来越多,供水保障能力显现不足,干旱年份更加难以应对。随着山东钢铁集团入驻,以及食品加工、建材、化工、医药、纺织等产业建设,县区对水资源的需求剧增。根据《兰陵县水资源综合规划》,在75%、95%保证率下,2030年缺水总量分别为0.53亿m3、0.85亿m3。二是水资源开发能力不足,大量雨洪资源得不到利用。现状雨洪资源开发利用率只有33.8%,年平均出境水量达3.50亿m3。三是农村供水保障体系不完善。部分地区农村供水规模化、集中化程度不高,工程管理薄弱,水质处理措施不善,饮用水水源地缺乏有效保护。
2.2 水资源保护能力不足
一是农业节水工程体系尚不完善。干支渠及田间工程完好率不足,农业节水面积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54.85%,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尚有提升空间。二是城镇用水存在跑冒滴漏问题。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为12.59%,尚未达到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12%以内的要求。三是非常规水直接利用量低,污水处理回用率低。四是节水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全面建立,节水管理制度尚待健全。
2.3 水生态保护形势严峻
一是大部分河流生态基流保障程度低。兰陵县河流水系为季节性山洪河道,河道生态基流保证难度较大。二是水土流失区土壤侵蚀增强。域内低山丘陵区土壤砂性大,颗粒粗细不匀,结构松散,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加之生产活动不够合理,水土流失治理标准和资金投入偏低,土壤侵蚀有增强趋势。三是水生态治理保护有待加强。重点水功能区水质全指标达标率仍需进一步提高,主要入河污染物总量需要控制。
2.4 水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一是“谁破坏、谁补偿,谁受益、谁负担”的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没有形成。产业布局、园区开发、城市建设等没有充分考虑到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水生态缺乏持续保护能力。二是水权水市场制度尚未建立,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水资源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亟待完善。三是水利融资能力较差,社会资本进入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的积极性不高。
2.5 水利信息化建设落后
一是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低,水利工程运行调度不及时精准。二是水情、墒情、工程信息采集系统和监测系统尚不完善。三是缺乏水利数字化的感知设施,数字化管理水平低,没有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
3 措施建议
3.1 督促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地实施
一是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管理。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编制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细化落实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指标。二是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全面落实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在区域发展、城镇化建设、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刚性约束。三是建立水资源安全风险识别和预警体系。围绕资源安全、生态安全,从水供求态势、水旱灾害、河湖生态、水功能区水质等方面,健全水资源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加强水资源风险防控。
3.2 保证农业灌溉用水效率
一是加快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提高灌区输配水能力和运行管理能力,打造现代化节水型生态灌区。二是大力推进田间工程节水改造,通过财政资金引导、示范区辐射、政策扶持等措施,大力发展末级渠系衬砌、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田间节水灌溉工程。三是加快推广农艺节水技术。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积极推广应用深耕深松、覆盖保墒、保护性耕作等技术,蓄住自然降水,用好灌溉水。四是深化农业灌溉用水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构建以优化配水、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实行“定额内用水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
3.3 实施工业节水技术改造
一是以提高水利用效率为核心,实施重点领域能效提升计划、“工业绿动力”计划、循环发展引领计划。二是加快淘汰落后高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推广节水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控制新上高耗水工业项目。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聚焦“四新”促进“四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是严格执行取水定额标准,加强重点行业取水定额管理,超定额部分累进加价征收水资源税。
3.4 促进城镇节水
一是全面实行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和非居民用水超计划定额累进加价制度。二是实施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工程。对超年限使用的灰口铸铁管、石棉水泥管等落后供水管网进行更新改造,降低管网漏损,逐步实现供水管网独立分区计量管理。三是推广普及节水器具,逐步淘汰高耗水器具。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严禁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水器具;公共建筑、公共区域、工业企业等非居民建筑的用水器具制定换装计划并组织实施。
3.5 推进水价改革
一是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逐步建立反映水利工程运行维护全成本的农业水价体系,通过水权确认、节奖超罚、财政补贴等措施,促进农业节水减排。二是促进综合水价改革,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基础上统一水价体系。建立综合水价调节资金,对节水企业、困难企业予以补贴,促进公平用水和节约用水。三是进行水权制度建设。对水资源使用权进行登记,清晰水资源产权归属,明确权责。积极探索水权交易流转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中的作用,使水权水市场成为解决水问题、化解水矛盾、实现可持续利用的内生动力。
3.6 加强节水激励机制建设
一是研究制定节水激励政策,变“暗补”为“明补”。改革城乡供水水费财政补贴制度,取消公共财政用水户的直接补贴。对于符合条件的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单位、节水型小区等用水先进单位,落实国家关于节水税收“三免三减”优惠政策。二是采取财政扶持、金融倾斜、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节水减排项目实施。每年从水资源税、超计划加价水费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支持企业节水技改和非常规水源利用工程建设。三是全面开展节水载体创建活动。把“节水减污、节水减排、节水增效、节水增粮”作为主要目标,部署开展节水型灌区、节水型园区、节水型社区、节水型企业、节水型机关、节水型校园等节水载体创建活动。
近年来,全国各地水利工程投入有了较大增长,水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提高,然而新形势下水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水安全保障规划是“紧跟新时代、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展现新作为”的重要抓手。应依据水情、水资源状况、水利工程状况等因素,找准问题所在,提前打好水安全保障战略框架,取得新时期的治水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