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大学通识教育发展方式探析
2019-02-16马洪娜檀龙颜
马洪娜,檀龙颜
(贵州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通识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1]。20世纪90年代,为强化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我国高校开始引入通识教育[2]。尽管受到许多高校的重视,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的困难[3-4]。本文分析了通识教育在我国大学的发展现状,以医学类专业和药学类专业为例探讨了中医药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发展方式,为中医药大学通识教育的改革提供参考。
1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现状
自2015年“大学通识教育联盟”成立以来,通识教育在综合性大学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首先,对通识教育的认识更加深入,在西方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而在中国通识教育更加倾向于人才培养模式。其次,在教育实践上具备了较为丰富的经验,通过实践我国大学越来越认识到通识教育的实施需符合中国的文化和实际。尽管成果显著,对通识教育理念、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内容、形式以及教师队伍等方面的认识仍然存在一定问题[2]。因此,通识教育仍然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而中医药大学通识教育则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2 中医药大学通识教育发展方式
2.1 管理机构设置
目前,我国通识教育主要包括书院制和教务处下设机构制两种管理方式[5]。从中医药大学的现行规模和办学特色方面来看,设置教务处管理下的通识教育中心较为适宜。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应由主管校长牵头,由教务处长负责具体实施,成员包括各学院教学副院长、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以及教务处管理人员等。由该中心从通识教育体系的理念、框架、内容、形式和师资建设等全方位设计。
2.2 实施路径
2.2.1 通识教育理念的认识
一般认为,通识教育是非专业性、非职业性和非功利性的教育,是培养责任感、使命感、、道德观、人格、意识和价值观的教育,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教育[1]。中医药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要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首先,医学是研究人的科学,要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要体现人道主义原则;同时,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有机统一体,相关知识有助于从业人员对疾病、病人和生命有更深入的理解;还有,临床实践中的沟通能力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6]。从以上方面来看,中医药文化的“整体观”贯穿于中医教育和从业的全过程。此外,在进行中药学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也必须把“整体观”贯穿始终,才能获得创新性的发现。因此,中医药大学的通识教育必须有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2.2.2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大学培养的人才需具备全面的素质、广阔的视野、融会贯通的思想和能力、不同领域沟通的能力,因此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不可偏废;同时,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又是互补、交叉和相互渗透的[7]。理解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合理的设计培养方案。
2.2.3 通识教育的内容
根据综合性大学的经验,可采取模块化教学。如文学和史学,哲学、思维和方法论,文明沟通,科学素养,环境和生命,美学,法治和伦理,心理学等[5]。对于医学类专业,选课比例上相应增加自然科学的比重,而对于药学类专业,选课比例上相应增加社会科学的比重。使医学类和药学类专业的学生具备科学和文化素养,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更加深刻,建立良好的价值观和人格。这有助于医学类专业学生在工作后能够合理的处理医患关系和恪守伦理规范,同时也有助于药学类专业的学生在事业上的创新发展。
2.2.4 通识教育的实施形式
首先,通识课程最好于大学的前两年进行。在形式上可采取互联网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小班讨论、经典研读、名师讲堂、课外实践等形式。开展以互联网为背景的线上线下通识教育,有助于搭建虚拟教学平台、扩充课程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增进师生互动、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满足个性化教育需求[8]。而小班讨论则是基于实现课程目的的具体要求。经典文学作品凝聚着人类的精神文明成果,特别是在传承中医药文化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素质[5]。开展名师讲堂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5]。此外,课外实践,能够促进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5]。
2.2.5 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通识教育能够实施的关键环节,就通识课程本身而言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同时能够将知识与所教学科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通识课程教学充满乐趣,让学生难以忘怀。
3 结语
本文分析了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对中医药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尝试提出一些建议。但是中医药大学如何建设自身特色的通识教育,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特别是跨院(校)选课、教育质量保障、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实施的过程中逐步探索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