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电厂计算机监控技术回顾与展望

2019-02-16王德宽王桂平文正国韩长霖张卫君王峥瀛陈小松

水电站机电技术 2019年3期
关键词:梯级闸门电站

王德宽,王桂平,文正国,韩长霖,张卫君,王峥瀛,陈小松

(北京中水科水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北京100038)

过去的10年,随着我国电力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巨型机组水电站建设进入高峰期,流域梯级水电“调控一体化”模式的出现,国家对水利的投入不断加大,以及大数据、互联网、云技术的蓬勃发展,不断促进以智能化、智慧化为标志的水利、水电与新能源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中水科技在不断完善H9000 V4.0系列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同时,勇于创新,开发了以iP9000智能一体化平台为标志的众多新技术和新产品,形成了行业自动化、信息化成套解决方案,为水利水电行业不断变化的需求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本文主要回顾近10年来中水科技在计算机监控领域的技术进步,以及在信息化、故障诊断、智慧化及虚拟现实等技术领域的拓展,并对相关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1 巨型电站群监控与梯级远程“调控一体化”技术

2005年,中水科技结合三峡右岸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工程,开发了全新的H9000V4.0系统[1]后,结合三峡地电、溪洛渡、向家坝、瀑布沟等电站自动化工程,特别是2012年结合金沙江下游梯级电站成都远程“调控一体化”控制系统工程[2]的实施,开发了许多新功能,进一步丰富完善了H9000 V4.0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满足了多机组大容量巨型电站监控及远程“调控一体化”对控制系统安全性、稳定性和实时性等方面的要求。

1.1 梯级远程“调控一体化”新技术

金沙江下游梯级成都“调控一体化”控制系统的技术进步主要包括:

(1)首次实现了由溪洛渡、向家坝两电站构成的世界上最大的梯级水电站的远程“调控一体化”及现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被控对象包括26台770MW以上巨型机组、500kV开关站及泄洪闸门等,远程调节与控制的成功率为100%。

(2)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基于多服务器、多规约、多链路、相互校验的M-SPC高可靠性集群通信技术,各链路数据冗余传送,负载均衡,相互校验,无缝切换,通道多规约可选;首次研制成功通信双缓存异步处理技术,提升通信能力约10倍;首次发明104规约通信单边点表技术。显著提高了集控中心与电站通信的实时性、安全性与可靠性[3]。

(3)首次研制成功配置信息异地在线同步技术,解决了广域多站大型控制系统数据库描述文件、通信点表、画面、报表、计算库、闭锁库等配置信息同步的难题,提高了系统维护效率,避免了人工维护与同步产生的失误,确保广域多站控制系统之间配置信息的高效同步与系统安全。

(4)研制成功了面向设备对象、基于相关量分析的实时智能报警技术[4]。将海量信号按设备对象分组,建立信号与设备的关联树,通过报警流程、条件报警、延迟报警等手段,进行智能分析与推理,做到“该报必报,绝不多报”,避免次要报警对重要报警的湮没,把重要报警信号从海量报警中挖出来,显著减轻运行人员劳动强度。

(5)设计发明了独立的接机调试平台和“调控一体化”同步接机技术,实现了集控中心与电站同步、同台接机调试,显著提高了集控中心接机效率,创造了同类系统两年投运26台巨型机组且无误操作的世界记录[5]。

(6)在国网、南网的多电网调度模式下,实现发电计划的统一管理[6],以梯级总势能消耗最小为目标,采用双适应度粒子群优化算法、协同进化、多进程等技术,寻求发电效益最大化,同时解决优化过程中厂间负荷大幅度转移等问题,实现梯级巨型电站“调控一体化”多调度、多厂站AGC联合应用。

(7)根据向家坝的特殊运行工况,在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SGJC大型水利枢纽发电航运安全与闸门实时优化远程控制技术[7],在枢纽出库流量急剧变化时,SGJC采取自动、半自动方式确定补水及闸门优化控制方案,同时首次实现了集控中心远程自动控制闸门补水,确保枢纽下游水位及其变幅满足航运安全的要求。

(8)实现远程多电站闸门群成组预校验联控。首次实现梯级多电站闸门群成组预校验联控下令,经过闸门联控命令单预校验后,实时下发成组控制指令,同时动态监测闸门动作过程,自动实时检测操作结果,当发现闸门动作过程与下达指令不符时,第一时间停止该命令单操作。命令单预校验技术提高了闸门成组操作的成功概率。成组联控、动态监测、自动反馈等技术有效地保障了远程控制的效率与安全。

(9)在集控中心远程实现水利枢纽发电航运多目标实时优化控制。在发电流量急剧变化时,采取半自动或人工的方式,迅速对称开启可用闸门向下游进行泄流,实时控制枢纽下游水位变幅,变非恒定流为准恒定流。发电航运优化调度与自动发电控制(AGC)相互配合,对未来短期机组流量进行短期预测,尽量减少弃水。目前,在大江大河上实现此类远程实时自动控制功能尚属首例。

1.2 大型梯级水电站远程集控闸门控制新技术[8]

对于库容小、水头低的贯流式机组水电站,上游来水过大或线路跳闸、机组甩负荷等情况时,水位迅速上涨,有可能导致水漫大坝、水淹厂房风险。

2016年,在五凌电力实现了水电站泄洪闸门与动态负荷及水位自动联动功能。即:水位过高时,自动开启闸门,并根据水调系统来水过程线和负荷计划曲线,以发电效益最高为目标,生成未来24h闸门启闭计划,以自动或半自动方式,下发至闸门LCU执行,未来条件成熟时,操作人员不干预,由程序自动滚动生成启闭计划,并自动完成闸门启闭,实现水库优化调度。

1.3 抽水蓄能电站计算机监控新技术[9]

2016年,结合广东清远抽水蓄能电站监控系统项目,针对抽水蓄能电站的特点,依据模块化、灵活性、独立性、可扩性的原则,首次成功开发了基于H9000 V4.0的抽水蓄能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现场运行情况良好,受到南方电网公司的书面嘉奖。有关蓄能监控新技术如下:

首次开发了完整的安全可靠的抽水蓄能机组控制流程;首次采用KKS编码技术,信号编码及控制流程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强;首次开发了控制流程仿真测试软件,直接嵌入LCU控制器,完成了蓄能机组全工况的自动仿真测试;首次采用软SOE与硬SOE结合的方式,实现了系统全部状态点和报警点的事件记录,满足了电站安全运行分析的要求;研发了抽蓄机组AGC、PJC及AVC功能,实现了蓄能机组的自动启停、发电与抽水的工况转换,负荷及电压的调节。

1.4 H9000 V4.0 的推广 应用

H9000 V4.0的成功开发,显著提高了中水科技的市场竞争力。近10年来,中水科技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先后完成了国内外200余套各类水利水电与新能源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工程,海外业绩亦由中小型上升到大型及巨型水电站。其中:

(1)完成溪洛渡、向家坝、瀑布沟、梨园等40余套300MW及以上装机的大型水电厂监控系统,在巨型水电站计算机监控领域业绩全球最佳;同期还高质量完成了我国抽水蓄能国产化标志性工程——南方电网清远抽水蓄能电站监控系统。

(2)完成20余套监控系统出口海外,特别是2017年,与国际水电巨头同台竞标取得胜利,一举中标巴西伊利亚、朱比亚两座大型水电站及梯级集控中心监控系统的建设与改造工程,承担委内瑞拉古里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工程,完成缅甸耶瓦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

(3)完成流域梯级水电厂集控系统30余套,其中包括金沙江梯级水电站成都远方集控中心电调自动化系统、五凌电力集控中心电调自动化系统,特别是2018年签约三峡梯级电站电调自动化系统,替换进口国外公司系统。

2 iP9000智能一体化平台技术及其应用

针对水电及新能源领域自动化、信息化存在的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如众多自动化、信息化系统普遍存在信息孤岛与互联、互通、互动瓶颈,缺乏智能应用,缺乏决策支持平台,等等,2011年以来,中水科技先后提出了智能水电厂自动化系统总体构想与总体规划[9-10],并于2015年整合内部资源,发挥监控、水情水调、状态诊断、信息化等多专业的综合优势,提出了基于面向服务架构(SOA)的iP9000智能一体化平台[11]架构,于2018年完成开发并在清江公司集控中心投入运行。该平台力求以一种标准、通用、开放、可配置的平台技术,满足广大水利水电及新能源用户的不同需求,在平台通用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可定制化、可维护性以及与第三方系统的互动性等方面能力有显著的提升。

iP9000智能一体化平台的主要技术进步和特点[12]如下:

(1)面向对象。系统采用面向对象思维进行设计,数据、画面、报警均采用面向对象的组织形式。

(2)支持非结构化数据、可在线维护的数据库,支持任意类型的对象化数据、文件和图像、视频、音频等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可在线编辑、修改、扩充数据库的点、属性、结构及表,可在线升级数据库。支持高达百万次/s的数据访问和处理。

(3)标准化的公共服务。

(4)高度一体化的业务集成。系统基础平台提供安全I、II、III/IV区内统一的系统管理、数据分析、图形、报表等功能支撑接口,完成各个应用的数据采集、数据同步、数据交换、对外通信、模型管理、文件管理。

(5)面向对象的人机联系和可视化。

(6)图-模-库一体化。

(7)开放的第三方应用接入。

3 智能应用技术

iP9000为水利水电自动化、信息化及智能化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开发、运行、维护与管理平台。随着平台应用的不断丰富,iP9000将显示更强的生命力。

目前,中水科技已开发完善了下列成熟的iP9000智能应用。

3.1 三维仿真培训与虚拟控制技术

2008年以来,虚拟培训仿真和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进步显著,在智慧水利及智慧流域建设中大放异彩,处于国内行业领先地位。

2014年,完成了OTS2000系统三维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并于2015年成功应用于湖南省电力公司水电仿真培训系统中[13]。OTS2000系统由H9000平台提供的数据服务,建立仿真对象数学模型、三维模型,构建虚拟化的水电厂运行环境,实现水电流域全景及水电厂生产过程的全仿真,提供模拟设备操作、事故故障处理、检修拆装操作等功能,实现“教-学-练-考-评”一体化的培训功能[14]。

2015年,按照面向对象及模块化思想设计,开发出图形化仿真建模软件SimuStudio。目前已形成丰富的水电厂算法模型库,包括有关主机设备元件模型,主要有水、机、电主系统,电气主接线系统,辅机系统,电气二次系统和厂用电系统等。软件以图形的方式描述仿真任务模块,开发人员及用户通过图形可视化方式可快速开发、集成及调试仿真系统模型;软件支持包括SimuLog语言在内的多种仿真建模语言,可以对算法模型库进行扩充及模型算法的修正。

2017年,研究多通道投影、基于MEMS传感器的人体动作捕捉及虚拟人驱动、AR等新技术,实现系统对多种VR/AR设备的自适应。建成虚拟现实及控制仿真实验室,有关技术在智慧大渡河建设中得到推广应用。

3.2 智能设备运行监视与智能状态诊断技术

结合三峡右岸电站监控系统项目,2008年研发了iSMA2000 V1.0状态监测分析系统,系统在线监测电厂各设备的运行状况,分析设备的运行趋势,以丰富的专家经验支持电厂运行,并提供检修指导[15],具有泵设备远程诊断分析功能[16]。系统已在三峡、瀑布沟、梨园、五凌电力等项目成功应用。

2018年,结合大渡河设备运行监测分析系统建设项目,开发iSMA2000 V6.0监测分析系统[17],采用面向多维向量的协同推理机制,深入挖掘设备纵向和横向数据,引入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设备诊断分析模型算法,实现了设备状态识别、故障预测及非机理性故障的自修复,大幅提升设备诊断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健康感知、安全感知和性能感知能力,很好地满足了电厂设备的智能分析需要。

3.3 智能数据设备管控[18]

2016年,开发了设备智能管控子系统。该子系统可跨安全I区、II区、III区部署,对各安全区网络中的有关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隔离装置、纵向加密、动能环境系统、对时系统及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中间件等进行监控,掌握系统运行状态,及时准确定位故障,自动生成分析报表,建立和分派运维任务,提升系统维护管理效率。该功能已在五凌集控、向家坝电站等成功应用。

4 展望

随着我国智慧化战略贯彻实施、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水利、水电及新能源对运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监控相关技术将向下列方向发展:

(1)感知泛在化、数据资源整合化,水利、水电及新能源工程运行管理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2)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将推动故障诊断技术大幅提升。

(3)虚拟数字流域或电厂将变为现实,仿真及人工智能将全面改变运行-维护管理模式。

(4)随着“云、大、物、移、智”的普及,控制系统的网络安全技术大有可为。

猜你喜欢

梯级闸门电站
大跨度桁架平面闸门静动力特性分析
三峡电站再创新高
自动扶梯梯级翻转处异响的分析及改进措施
自动扶梯的梯级斜行原因分析及调整方法
低影响开发(LID)在光伏电站中的应用
梯级水电站多目标联合经济运行初探
把住医保基金水池闸门
找准入口,打开思路的闸门
分类培养按需施教注重实效——云南师范大学党校探索梯级培训体系的做法与体会
我国专家发现药物成瘾新机制,找到“闸门”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