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文化在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双重价值及其实现

2019-02-16

关键词:徽州理论课中华

黄 春

( 蚌埠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

2018 年9 月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1]思政理论课教师理应承担这一重大使命,探索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路径,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资源的研究在新时代的应用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徽州文化作为优秀地域特色文化,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注入人文精神,利用地域文化的积淀,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及民族精神来熏陶学生,是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路径。

一、徽州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地域文化

徽州文化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内在品质。

1.徽州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呈现

徽州,古称新安,自秦置郡县始,徽州地区开始设郡,先后为鄣郡、丹阳郡、新都郡、新安郡,公元621 年改新安郡为歙州,公元1121 年改歙州为徽州。徽州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历史与文化概念,小桥流水、深幽小巷、青石板道、粉墙黛瓦、断瓦残垣,无处不渗透出地域特色的历史记忆。徽州文化是徽州人在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中经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基础上生成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从文化的研究内容来看,涉及领域较广,主要包括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朴学、徽州宗族、徽州文书、徽州教育与科技、徽州民俗与戏曲、徽派篆刻与建筑,以及徽州商帮等;其涵盖思维特征、社会心理、道德伦理、宗法制度、语言文艺、科技教育、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方面。

徽州文化特色鲜明,它是在原有的山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经过长期融合而形成的地域文化,“徽州文化既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儒雅风范,又渗透着山越文化的刚强气质。”[2]秦之前,徽州地区主要是山越人的生活地方;东汉始,徽州渐为古代北方士民南迁的集散地。在这块既封闭而又开放的土地上生成了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既保留着原有山越文化的刚毅旷放特性,又具有中原文化的包容儒雅特质。在徽州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是明清时期,徽州文化作为汉族文化的缩影,以地域文化担当了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社会主流文化,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营养。徽州的自然地貌、历史区位等地域特征经过历史沉淀逐步形成区域特色的生产条件、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建筑风格等。徽州的山高岭密造就了古徽州人的铮铮铁骨,形成了艰苦奋斗的“徽骆驼”精神。“徽州文化展现出高深的思想造诣、精湛的艺术水准与丰厚的人文底蕴,既显示了徽州的特色,又代表了那个时代最高水平。”[3]徽州祠堂、民居、牌坊和园林等建筑特色鲜明,风格迥异;新安画派独放异彩,影响深远;徽州木雕、砖雕、石雕等雕刻技艺超群;徽戏徽腔自成一体,源远流长,成为京剧的源头之一,这些“文化现象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流派”[4]。

2.徽州文化的价值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层价值要求

在徽州文化的基本元素中,“家国天下”的爱国情怀,重教崇德的社会风气,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吃苦耐劳的徽骆驼精神等,构成徽州文化的主体。徽州文化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契合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

徽州文化在国家层面上的价值内涵包含富强与和谐。徽州素称东南邹鲁,徽州文化影响深远,从宋明时期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理学思想大师程颢、程颐、朱熹等到清代朴学大家戴震,代表了这段时期中国儒家思想从宋明理学到清代朴学的演变脉络。宋明理学、清代朴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体系中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天地之道、圣贤之道为主旨的宋明理学本身蕴含和谐的基本价值追求,强调人与人、家庭、社会、国家和自然的和谐,和谐成为徽州文化一个基本的价值观。在明代万历时期,徽州出现一些巨贾,促使涌现大量工匠。一方面富商需要制作精美,工艺精良的器物;另一方面徽州工匠非常敬业,呕心沥血。以文房四宝、徽州三雕、版画刻书等成就最为突出。虽然这些精美的工艺作品当时不能直接促使国家成为制造强国,但是这些技术过硬、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国家迈向“制造强国”的坚实基础。如果国民都能踏踏实实,锐意进取,做好本职工作,国家的富强必然会实现。

徽州文化在社会层面上的价值内涵本身就涵盖了平等与公正。徽州文化蕴含着一种人的精神与人格上的平等和社会公正的观念,这种平等、公正观也体现在徽商的日常实践活动当中。传统的儒家思想认为商人是“士农工商”中的“四民之末”,而古徽州商人冲破“重农抑商”的藩篱,主张商与农是平等的;另外,徽商修建女祠和女子学堂等义举,亦意味着某种程度上批驳封建社会男女不平等,为后来徽州教育平等观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徽商的日常商业活动中始终秉持讲道义、重诚信,坚守以义取利,主张公平交易、互惠互利。

徽州文化在个人层面上的价值内涵高度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徽州文化本身蕴藏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内涵。宋元以来,徽州教育极为昌盛,除官方府县学之外,徽商资助支持下建书院、兴私塾、办义学,科举中第人数多,为国家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徽州教育孕育了胸怀天下、“家国天下”的爱国情怀。徽州世代以来尚文重教、诚信经商、贾而好儒、崇尚道德、忠孝勤恳,无不体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主流价值观念。

二、徽州文化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中的理论价值与时代价值

文化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体现,徽州文化作为优秀传统地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时代价值。

1.理论价值——为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提供可能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如果在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中适当运用、融入一些优秀的地域传统文化,那么,既可以使传统文化在高校里得以传承与创新,也能在理论上进一步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的可能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5]理论说服人不仅靠理论本身的科学性,而且也需要通过大量生动的事实、鲜活的事例、社会实践来佐证理论的感染人的巨大力量。

近年来思政理论课的课程教学内容已经进行了不断充实和调整,但是总体来说,高校思政理论课理论性强,容易造成课堂静态格式化。思政理论课的课程内容编排还是重理论、较抽象,联系生活实际少。如果在教学中,不能适当引用传统文化、现实事例等来进行科学例证,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欠佳,这样就会影响思政理论课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作为理论课教学本身来说,只是单纯从理论来讲叙事,以概念来说问题,是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学实效性就不高。优秀传统地域文化是高校所在地区思政理论课教学最直接的鲜活教学资源,让大学生在对本土文化资源中所涉及思想渊源、历史事件、人物背景等方面的了解中,再结合思政理论课教材中的相关理论进行思考,这样能够使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活生动,可以使学生自愿关注,提高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

思政理论课教学需要丰富的文化资源作为支撑,“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6]。思政理论教学中因地制宜运用丰富的地域文化来论证思想政治理论,有利于提升理论的说服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同度,有利于提高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教学都需要丰富的、优秀的传统地域特色文化来对课程教学进行有益补充。譬如,徽州文化中“徽骆驼”精神彰显了历史厚度,蕴含了民族精神,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徽州也有亮丽的一抹红色,革命圣地岩寺镇,它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与情怀,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进程中所创造的地域红色文化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其亦蕴含着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发展;徽州历史文化从微观角度呈现了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历史文化,同时它也是作为整体的中国历史的有机构成。这些文化资源都是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有益补充素材。另外,更重要的是,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恰当运用、融入徽州文化,可以为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提供一条可能的路径。

2.时代价值——文化育人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地域文化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

新时代文化育人需要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新时代青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7]文化影响力是国家最重要的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激活中华文明的生命力,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9]“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10]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1]“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人的宝贵资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将发挥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17 年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把传统文化贯穿到国民教育始终。2017 年12 月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指出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对于家庭、学校、社会来说,文化育人无处不在,但是文化育人是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发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功能。文化育人的载体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是静止的物质形态,如特色的建筑、雕刻、园林景观等;其二是动态的教育、文化活动;其三是文化的传播媒介,如语言文字、影像信息等。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文化育人主要载体的教育活动,是学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渠道。将优秀地域文化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通过优秀地域传统文化、地域红色文化、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融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与心理认同,把文化育人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地域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地域特色上的呈现,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营养,理应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徽州文化中表达了通过个人的自我修养完善、家庭的治理,来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天下的安定。优秀的地域传统文化长期渗透到人们生活与工作之中,不仅在传统社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重要作用,促进了传统社会的稳定与繁荣,而且在当今时代可以引导人们不断提高道德水准与精神境界,提高文化自信。

三、徽州文化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提炼地域文化,利用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来丰富思政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注入人文精神,利用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及民族精神来熏陶学生,利用艺术、文学、哲学以及历史等地方文化资源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自强、平等团结、诚信友善的健康向上理念。

1.对徽州文化进行价值甄别,使其转化为有用的思政理论课教学资源

徽州文化极其丰富和深厚,但在日趋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中,尤其是对一些文化资源借鉴之前,要对其进行价值甄别,之后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再进行教育重构,实现人文知识的现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文化自信在某种程度上是来自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思政理论课教师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对徽州文化资源进行甄别、取舍和提炼,使其转化为有用的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坚守教学原则,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二是思政理论课教师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不能向一般民间的世俗信仰进行无原则的妥协,要对徽州文化资源内容进行甄别,充分挖掘徽州文化中具有地域特色的优秀统文化。徽州文化中吃苦耐劳的徽骆驼精神,求真务实的做事态度,诚实守信的敬业精神,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守望相助的价值观念,这些都是徽州文化中催人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三是要对甄选的徽州文化与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进行结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起来。在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把统一理论教材与鲜活地方文本相结合,探索实现理论体系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2.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徽州文化,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理论课教学的融合

思政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和实践性。思政理论课的课堂理论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过程,更是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养成的过程。思政理论课老师不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善于驾驭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局面,而且要通过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理论课教学的融合来丰富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提高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教育部在2014 年3 月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13]徽州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呈现,其中蕴含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融入徽州文化,丰富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但也要把握思想政治理论的整体性,并且要引导学生注重情感交流。徽州文化中的乡土性、归属感、认同感能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与爱国主义的教育都需要在情感上进行升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徽州文化蕴含的非老不休与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求真务实与诚信经商的做事态度、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尚文重教与崇尚道德的优秀品质,体现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念。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精神催人积极向上,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从而实现真正的价值认同,达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3.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于实践,优势也在于实践。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加强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内涵和载体的实践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探索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是在思政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实践,将徽州文化蕴含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有机融入。譬如,通过播放徽州文化相关的影视资料,让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导学生开展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等。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认识和感知优秀传统文化。

二是在课外教学实践中,积极创设体验实践,通过联合地方建立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环节中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例如:实地参观特色鲜明的徽州民居、园林、风格迥异的书院遗迹等建筑,也可以组织学生适当参加、感受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动,让学生通过近距离的亲身实践、感受、认知优秀传统文化,并将一些知识潜移默化,内化为心,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是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自身的主动性、参与性。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生,通过学生自身开展拓展实践,让学生出场成为学习研究的主体,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他们用自己的视野去看待地方特色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优秀文化内涵,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此外,还可以依托校园社团,开展各式各样的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围绕一些文化热点在地方特色文化中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传播人文精神与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徽州理论课中华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徽州人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