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科专业全日制研究生实践能力不足的原因剖析与建议

2019-02-16苏江涛张迎庆糜志远尤祥宇

山东化工 2019年20期
关键词:硕士生工科青年教师

苏江涛,张迎庆,马 卓,糜志远,尤祥宇

(湖北工业大学 生物工程与食品学院 制药工程系,武汉 湖北 430068)

高等学校教师承担着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与服务社会的三大核心职能。研究生培养是极为重要的人才培养环节,特别是工科专业全日制研究生,将是未来制造行业的高级人才。在高校,研究生又是高校教师科研团队的重要组成力量,支撑着高校科研水平。我们很多年轻的硕士生导师虽然科研水平很高,但实践能力明显不足,很多工科院校也长期以发表学术论文作为高校研究生毕业的唯一标准,掩盖了工科专业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如何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提高工科专业全日制研究生实践能力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组织高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活动,以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和服务社会,推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湖北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组织实施高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的通知》进一步指示高校青年教师全职赴企业基层一线进行锻炼。本人是制药工程专业高校青年教师,主要从事药品研发的相关科研工作,作为湖北省高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实施的成员,有机会带领研究生团队在企业平台从事横向课题,在这期间研究生们与企业员工住在一起,参与项目实施、培训和讨论,并与生产和质量部门的人员交流,知识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在与研究生交流收获的过程中,通过研究生自己的亲身表述,发现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企业现阶段仍是大部分工科专业应届研究生的主要接收单位,企业将研究生作为高级人才引进,是期望能够在企业内部形成人才梯队,希望毕业的研究生既具有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又具有一定学术水平。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对研究生的毕业要求就是英语水平考试和发表学术论文,导师和研究生都忽略了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培养。导致很多应届毕业生具备了基本的学术水平,却无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具体复杂技术问题,甚至根本不知道到什么是“具体复杂技术问题”。以制药企业为例,我们的研究生在本科期间学习了大量制药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可以说相关专业知识点都有覆盖,但是由于并不了解制药企业某些岗位(研发、生产和质量等)具体工作内容,所以刚开始感觉无从下手,似乎与企业的用人标准有一定差距。由于有机会进入企业实践,随着对实际工作内容的不断了解,和与企业工作人员的生活交流,他们逐渐找到了知识积累和学习方向。

目前,国内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中普遍采用以培养科研型人才为主的“学术硕士”,和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的“专业硕士”,虽然这在形式上区分了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但实际并未有培养过程和标准的区别,仅仅是“学硕”感觉更接近“直博”。硕士生导师们由于承接了各种基金课题,需要大量研究生成为课题的实际完成者,面对大量的基础理论研究性课题,很多以就业和实践为目的的"专硕"研究生,不得不被动接受一些对他未来工作相关性不大的实验室训练。此外,在很多学校研究生阶段开设的理论课也基本都是开设基础理论课程,缺乏偏重应用知识的课程。还有很多导师自己都忽视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少上甚至不上理论课,而强调早进实验室和多出实验结果。虽然在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方面能得到一定提高,但当毕业时候面对企业找工作时,却无法表现出他们的自信。应届研究生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认为自己不符合高端人才标准,这也间接导致企业对研究生高聘低用。在我的研究生们进入制药企业接触实际工作后,他们发现在本科阶段开设的《药物分析》、《制药工艺学》、《药品生产与质量管理规范》、《药品注册申报法规》等课程内容在实际工作中用到的非常多,但从本科阶段这些课程学习结束到研究生毕业时,很少再有机会去继续深入学习这些具有实际应用的课程。导致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有种知识脱节的感觉。

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后,接触的知识更加专业,但是知识结构并不一定合理。这既与学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有关,也与导师的科研背景和关注度有关。一个长期在实验室发表高水平文章,而没有任何企业工作经历的导师,培养出来的研究生职业生涯也难有太多选择。研究生教育正走入一个瓶颈,研究生到底是更专业的人才,还是逐渐贬值的就业门票,这引起学生、家长、学校、企业和社会对研究生阶层的担忧。高校作为培养研究生的主阵地,面对这些现实问题,如何利用高校人才和资源优势,开辟一些培养研究生的新途径和模式,是教育界急需探讨的问题。在此我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设性想法,希望促成一些教育改革的探索。

第一.高校硕士生导师的选拔历来只看重基金、文章这些单一科研能力指标,教育部已经提出新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反对这种唯文章论的单一选拔模式。如果很难做到兼具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的能力的硕士生导师,那么至少在认定硕士生导师资格的时候,可以分类评定,发挥每个高校教师的强项,鼓励多方位培养研究生。

第二,现在高校导师和研究生都采用双选制。这个双选制并没有实际标准,仅仅是在导师有空缺名额下的“眼缘”双选。特别是导师在选择研究生的时候,除了关心他的英语水平和知识基础,几乎不会考虑研究生的职业规划和对社会的贡献,选研究生的标准说白了就是“能为导师做什么事情”,而不是“能为社会做什么事情”,完全背离了人才培养这一基本职能。导师要培养的不是自己科研方向的接班人,而是为社会提供高端人才。学生自我价值的体现和社会的认可度才是判定研究生培养成功的唯一标准。因此,可以尝试采用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导师分类培养模式,甚至团队多导师培养模式,为具有不同培养目标的研究生设定不同的培养方式,制订不同的课程体系和毕业要求。

第三,高校导师承接的课题很多都是来自企业。导师应该利用承接企业横向课题的机会,为研究生提供实践机会。导师在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的时候,应该向企业提出接纳自己的研究生到合作企业进行相关项目开展工作,借机了解企业生产或研发的运作流程,真正锻炼和培养研究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对于期待就业的研究生才能提高自信心,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为自己走向社会形成无缝连接。

国家教育部已经提出了“以本为本”的高校本科教育改革新方向,陆续提出了本科专业建设标准。此外,全国高校很多工科专业都在进行工程教育认证,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必须为本科专业提出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然而,针对研究生培养机制仍然是空白,学校和专业均没有提出过具体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这是值得警惕和思考的。希望本文观点的提出,能成为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的问路石。

猜你喜欢

硕士生工科青年教师
我国2021年在学研究生规模达333万人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黑河学院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硕士生签约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赵燕磊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