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化学反应工程》课程中的应用
2019-02-16杨西萍
李 倩,杨西萍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学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60)
《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是我校应用化工技术类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长期以来教学效果优良,是培养化工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一门重要课程。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已经学习了《高等数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基础和专业课程,该课程特点是:内容多,知识面广,理论抽象,实践应用性强[1]。目前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才培养要求。以我校《化学反应工程》课程为例,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模式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课程分析
《化学反应工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应用化工技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该门课程同时具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的特点,因此对教学效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课程内容覆盖面广,难点多,理论抽象,数学模型复杂,计算烦琐,加上学时数少,因此,不少化工专业的学生认为化学反应工程是大学中最难学习的课程之一[2]。传统教学中板书或者PPT教学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需求,因此现代职业教育应在教授手段与知识需求方面加以研究和改进。
2 信息化教学手段
传统的板书授课模式适合理论知识掌握不牢的高职学生,教师可以根据生源质量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模式。但是,涉及到反应器结构及运行状态时容易出现教师空讲,学生抽象,更有可能导致学生听不懂,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更加直观的教学手段配合。
2.1 资源库和教学APP
我校已经建设完成了《化学反应工程》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自学和补充课堂学习。资源库平台中的电子教案、PPT课件、上课视频和动画等都可以在课余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也可以利用在线答疑与教师沟通,解决问题。但是,资源库的利用适合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
云班课、云课堂互动式教学平台,可在APP上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相关评价体系的设置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学习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此类学习方式使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自由学习,也可以随时和教师进行教学互动,丰富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充分激发学习兴趣。这类教学手段由于不受教师的监控,各项学习参数展示比较单一流于形式,只能体现部分学习效果。另外,学习资料的展示和考核主要以选择和判断为主,针对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计算过程无法体现[4]。
2.2 微课视频
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选取典型知识点录制微课视频,丰富教学手段,补充课堂授课,也可以作为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强化的学习方式。每个视频涉及一个知识点,5~10min,利用起来压力较小,电脑、手机都可以播放,不限时间,不限地点,这些优点使得学生容易接受。视频制作简单,可以是简单的PPT 结合教师的讲解,说明某个原理,也可以插入动画介绍某类反应器结构或者流体流动状态,大大强化学生抽象内容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比如该课程中釜式反应器结构展示和计算类的演示。但是由于只是选择部分知识点讲解,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上可能存在问题,导致学生学习不顺畅。
2.3 虚拟仿真实训
化工装置类仿真实训通过计算机建立虚拟的生产环境,设置相关工艺过程的操作规程,可以充分强化学生自主操作的学习能力。化工类的课程很难实现现场教学,因此借助仿真平台实现学生模拟化工生产现场。我校具有完善的东方仿真教学平台,设有相关仿真教学软件。例如学生学习了釜式反应器的相关理论知识后,借助间歇釜的单元仿真软件可演练精馏塔的开停车操作,掌握间歇釜式反应器的典型操作要求和运行过程中的热量平衡等问题;借助仿真软件的事故设置程序,设置反应器操作中的常见事故,引导学生并充分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事故原因,提出解决措施,通过模拟现场操作来判断解决方案的正确性。但是仿真教学操作过程毕竟是模拟生产,学生会产生操作过程的依赖性,不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时也会引
发学生为了高分数而出现违规操作,寻找软件漏洞等,养成不规范操作的习惯,为日后岗位的安全操作埋下隐患。
2.4 “混合式”考核手段
学生考评遵循“以能力考评为中心,以过程考评为基础,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原则对学生进行考核,改变原有的试卷笔试的考试方法。因此,课程的考核采用“线上考核”与“线下考核”相综合的考评方法。线上考核采用教学APP平台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掌握,线下考核采用试卷和实操考核,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所占比例为3、4、3。
3 结论
工程类课程由于理论抽象,数学模型复杂,因此,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的积极性和兴趣,培养其工程意识[3],使学生通过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把化学反应工程的基础理论与化工生产过程衔接起来,真正从工程角度去考虑、认识化工生产的每一环节,培养工程意识具有重大意义。
本课程将信息化教学手段融入授课过程中,解决了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实现了教学课堂的形式多样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强化了掌握下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师信息化手段应用能力不足和校园信息化教学设施的使用问题等等还需要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