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实践教学 培育德法兼修人才
——依法治国新阶段法学教学新识
2019-02-16于立华
于立华
(大连财经学院法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先要紧抓基础教育环节,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九大报告精神与法治建设的重要理念。法治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一新16字方针,亟需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身处校园的青少年是法治建设最具活力、最富创造性的后备军。法学教育作为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为助力依法治国,就应当立足当前、务实创新。
一 法学教育新阶段,德法兼修新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学教育的重点是专业教育,兼具立德树人,实现路径是“德法兼修”。“法者,唯有德才兼修,方为上品。”德法兼修,强调培育德行修养和教授法律专业知识要同步。一方面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修养,外化优良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学生学习法律专业知识,为善治提供技能。法学人才仅有法学专业技术知识,而缺乏道德素质和社会主义信仰,不能算是法治人才。高校法学教育及实践应以“德法兼修”作为航向。法学对应着特定的法律工作职业群体,不止传授学生学识,而且更注重培养出专业理论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法律工作人才及其储备队伍。从素质教育层面说,不能仅仅是法学理论知识的教授,也要树立端正的法治信仰。同时,法学教学也应立足于本国国情、社会形态、人民需求,脱离了中国特色法治建设需要的教育无疑是不具有实效的。法学教育理念需要一种开放务实的眼光,提炼出国情意识,构建社会责任感,并将这种思维模式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另外,提高我国全民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是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精神基础。在基础教育阶段或高等院校非法学专业的法学教育实践中也应遵循德法兼修理念,为实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环节共同发展提供必要保障[1]。
二 德法兼修,实践同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法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2]。习总书记的此次视察为高校培育法治人才事业指明了方向,对涉法专业学生如何完善自身提出了新的要求。法学教育不但要兼顾培育道德修养,更要结合法律实践教学,不能脱离社会需求及国情实务。
(一)德与法相互依存
立法也应立德,两者并进,相得益彰。墨子认为“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即“才”是成就的必备,“德”是思维行动的统帅。依法治国的实现途径之一在于公平公正,法律是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武器,法律人才是法律公正的执行者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若司法人员失德,公正便是枉谈。德为魂,法为器,练技别忘修身,立身先要立德,只有端正德修才能积极践行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职业道德准则,这其中就包括提高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法治意识主要表现为具有公平公正的职业责任意识及对法律至上地位的认同。道德的自觉遵守必须基于较高的道德修养的内化。要加强道德修养建设,提升个体的精神境界,健全社会道德体系,发挥道德对法治的引领作用,法治征程才能在知法守法环境中稳步前行。高层次的道德修养可以让人更加端正法治信仰,继而提炼出法治的意识,履行法治责任,为法律公正践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目前最新定制的《普通高等学校法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已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正式列入十大专业必修课,进一步强化了道德的引领作用,预示着法律专业教育中对道德修养正规化、严格化的开始。
提高全民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是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奠基工程,全民守法的基础在于全国性的普法工程。教学资料的编制也需要围绕实务来展开,让专业知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务形势同步,促进实践与知识的融汇贯通,既将知识理解基于实际,又在实践中论辩思考理论。比如在中小学设立《道德与法治》课程,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基础教育体系,内容由浅入深,更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及社会问题。其教材的编写突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优秀革命传统、国家主权意识等内容,并专门设置中国梦、总体国家安全观等专题,真正做到德法兼修从娃娃抓起。以辽宁为例,各高校思想道德基础修养体系学科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其他专业基础学科的马工程教材使用率也在大幅提高。马工程教材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纳入教材、走进课堂、贯通思维。在教学中引导教师严格按照马工程教材的内容开展教学,鼓励教师开展使用马工程教材的课堂教学研究,实行集体备课、相互听课制度,丰富教学形式,提升教学效果。
(二)知识与实践同行
法治建设需具备法治思维、法律应用能力的德法兼修人才,实践教学必须以具体的法治实践来提升对于法治的认识,全面推动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知识学习的充分理解贯通要及时配合有效的实践领悟,不能为了教学程序的便利而将实践教学延后,这样就失去了实践巩固理论的作用。应当将培养实践能力的时间提前、周期延长,这也便于发现学生优势,更早进行职业规划。目前我国实践教学模式多借鉴法律强国的经验,例如,德国法学专业针对法官能力的培养,开展的实践教学的内容更多注重学生在实际中处理德法冲突、利益平衡等方面的能力[3]。随着中国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机制不能完全原样照搬他国,任何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都不是一尘不变的,教育的重心都在随发展而不断改革。如美国实行的审判模式教学符合欧美判例法系,但中国作为成文法国家就不能只重视实践,而忽略了知识体系贯穿法律的衔接[4]。中国特色在实践教育中不能忽略。高校法学教育应以培养德法思维为核心,德修要涵盖国情、法情,顺应发展规律制定教学体系,将实际审判中能够体现合法理、应民意、顺国性的案件凝练出来作法学人才培养的素材;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形成对国家、社会、法治发展的理解认同,确立端正的法治信仰。值得高兴的是,教育部法学类教指委于2018年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法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确立实践教学的标准,该标准根据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明确了实践教学的目标及基本要求,详细规划了实习的主要内容以及学时分配;还确定了法律实践教学的最低学分比例,制定了实践教学的累计学分制,并且学分不少于总学分15%;专业实习时长不得低于10周,社会实践时长不得低于4周[5]。
三 扩展德育体系,创立实践法学
(一)学科体系多向吸纳
在学科设置上,法学教育可以吸纳思修教育体系的科目编排。例如,在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基础修养教育体系学科当中所涵盖的《形势与政策》,将理论与国内外政策形势密切联系,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及其引发的局势变化,可以指导学生深刻理解和领会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认识当前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法的学习也同样要与社会形势及政策相融合,不但讲法讲理,还要谈情论势。法学教育教学可以在法学专业教学中加入时政要案判例教学,可以让学生依时势学法律,据政局用法律,及时响应上层引领。但这一学科的设置又充满了复杂性,其中对教材的编制就需要适时更新,这就同时对教学大纲的编制及教师的时政敏感度提出了很多挑战。由于2018年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刚刚列入必修课,还未被各大院校尤其是非法学专业学校正式纳入,在此情势下可采用一本教材用于两个方向。专业课教学内容设置中链接职业伦理修养,实现课堂上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另可制订职业素养的模块学分制度,学生可通过不同学分模块的研习提升职业素养。
(二)引入实务资源指导
我国对法学教育的实践教学十分重视,目前大部分法学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主要方式有案例研讨、模拟法庭、辩论赛、法律诊所等。但这一系列实践教学形式仍圈限在校园之内,无法与国家建设需要、社会局势及顺应民情相同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来到职场仍然要从零开始,对环境、知识理解、实践应用都要重新适应。要改变这一尴尬局面,各院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逐渐向实务类课程转型,充实课程讲解与教学资料中的实务内容,教材理论与实务操作及社会局势相同步,在实践教学模式上加强法务实践指导内容。可实行法务人员巡校指导或讲座;引入法官、检察官、律师、司法行政管理人员等各领域的实务人才担任指导教师,走进课堂为学生实时示范;或采用庭审同步直播、录像观摩、阅览案卷等途径,实现理论与实务教学的并行模式。通过仿真的法律实务环境,学生可以在审案流程、案情整理的过程中,感悟法律思维的技巧、方法,熟悉实务动态中理论的运用,将理论于实践中熟练贯通。同时学校可与当地法官学院、检察官学院、律师学院以及一部分行政学院和党校的法律实践教学资源互通,强化法学教育的实务性,以促进实务教学的实际成效,有针对性地提高法律实操能力,包括办案分析技巧、法律写作、法条检索、举证质证、法律风险防控等能力。
(三)扩大实践领域对接
继续巩固创新高校与法务实践基地的法治合力教育模式。通常法治人才培养的责任都由高校和法律事务部门承担,校外实践基地一般都集中在公、检、法系统及律所等单位,虽然专业对口,但实践门槛较高,且就业面相对狭窄。校方与当地法院建立合作关系,也存在实际难度,应从实际资源出发。比如在部分地区实行的法官助理,对学生学历及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甚至部分职位必须通过考核才能录取,这就大大缩小了学生投入法务实践领域的入口。学校可对接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各部门法务需求,扩大实践平台范围。同时,引入职业能力考评,在实践中测试学生职业能力的优劣势,从而有针对性地增强优势,弥补短板,客观反映实践教学的成效,从而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