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福先生茶叶科研创新思想的时代意义
——以“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成果为例
2019-02-16杨如兴尤志明
杨如兴,尤志明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12)
1980年3月1日,张天福先生(原福建省建设厅福安茶叶改良场主任)正式退休的当天上午,欣然接受了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赵毅院长的聘请,担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技术顾问。1983年1月,张老重返旧地福安社口乡,率领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5位科研人员开展“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项目攻关。1990年,该项目成果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茶区推广应用,对我国乌龙茶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项目的选题、立项、组织团队攻关到成果的取得与中试推广应用,充分体现了张天福先生茶叶科研的创新思想,对于做好现代茶叶科技研究工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1 自觉树立绿色发展质量兴茶的科研导向
福建是乌龙茶的发源地,产量占全国80%以上。“做青”工艺是乌龙茶品质形成的关键环节,易受不良气候影响,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看天做青、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如何解决生产上长期困扰乌龙茶加工“看天做青”难题,成为张老担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技术顾问后立志要啃的“硬骨头”。经过紧张的筹备和前期预备性试验和论证,1983年1月,得到福建省科委正式立项资助。
茶叶是福建农业七大优势特色产业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但也存在发展方式与合理利用资源之间的矛盾。绿色是茶产业的底色,茶叶是最应该、最可能、最必须成为我省发展绿色、循环和生态农业的排头兵和典范,作为省级科研单位必须自觉树立绿色发展质量兴茶的科研导向,以服务福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为己任,聚焦茶叶全产业链提质增效重大技术需求,着力茶树种质资源创新利用、茶园化肥农药减施增效、茶叶全程机械化生产等关键技术研究,拓展茶叶品质数字化评价、茶叶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努力提升原创水平,加大成果转化应用,努力为茶产业的绿色持续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2 注重利用现代技术装备提升茶学研究水平
上世纪八十年代,空调机已在小范围内应用。可否利用空调机模拟“北风天”气候环境,解决“看天做青”难题?但在当时,不管是地处福安社口的省茶叶所,还是安溪芦田茶场莲峰分场,都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科研、中试条件差的问题。为了“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项目能顺利开展,张老带领项目组成员克服重重困难,多方筹措经费,在茶叶所建设实验车间,购置空调机等设备;在莲峰分场建设、扩建中试车间,购置发电机组解决电力不足等。张老身先士卒的拼搏和榜样精神极大鼓舞了项目组全体人员,项目研究提前一年超额完成预期研究任务。经同行专家鉴定认为该研究首先应用人工控制环境条件于做青工艺,克服不良天气对做青的影响,稳定和提高品质,对乌龙茶生产有广泛的指导意义[1]。中试结果表明项目研制的连续萎凋机、做青机、程控仪和调温调湿设备与工艺技术,能够实现乌龙茶机械化、程序化做青要求,比乌龙茶传统制茶工艺平均增收13.3%。
张老认为茶叶科研需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断研究开发新技术生产出消费者满意的茶叶产品。近年来,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利用温、湿度集成控制装备开展变温控湿萎凋,同时采用保青护绿和退青熟化核心技术,使白茶加工时间由传统的48 小时以上缩短至24小时以内,成功实现快速萎凋,成功解决了长期困扰传统白茶加工时间长、味青涩和仓储周期长等难题。而在快速萎凋技术条件下,传统白茶萎凋过程中的香气风味得到延续,滋味物质形成加快,很好地保留了白茶的香味品质,提升了鲜爽度。福建是典型的多茶类产区,为更好适应市场变化需求和提高茶叶加工标准化水平,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联合湖南湘丰茶机公司,根据福建主栽茶树品种和茶类生产特点,将不同茶类加工的主要工序(设备)节点设计成相对独立的模块,通过各个模块的科学组合、模块功能的多元化应用、特殊模块的选择性使用来实现红茶、绿茶、白茶和乌龙茶等多茶类程序化流水线生产。该生产线各模块及装备共享率高达90%以上,有效化解了设备、厂房等重复投资和闲置率高的难题,是一条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多茶类生产线。
科研平台建设是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我们要继续发挥科研平台的基础保障作用,不断完善已有的7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3个省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茶成分高通量检测技术平台,为茶产品质量评价、控制和新产品研发提供有效的辅助解决方案;加快建设功能性茶制品研发平台,推进超微茶粉等及茶叶有效成分在功能茶制品领域的深度开发利用。
3 注重在岗位实践中培养研究团队
在组织开展“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过程中,张老十分重视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和研究团队的建设,要求参加人员结合试验写出试验报告,亲自主持召开项目研究团队会议152场,每周讨论项目研究过程出现的新问题,集思广益,及时调整研究内容、改进工艺参数流程。在安溪芦田茶场莲峰分场召开大小会议二十多场,确保中试工作顺利开展。为培养青年科技人员,张老还在茶叶所举办“茶叶审评培训班”,制订培训计划,对学员每批试验报告张老都会进行认真仔细批阅,要求学员撰写审评心得体会、结业审评论文和通过审评考试,成绩合格者由张老签章发放合格证书。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培养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而成才的基本条件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学习[2]。“实事求是、身体力行”是张老任福建省立福安农校校长时所立的校训,他本人也是一个做人做事讲求“实事求是、身体力行”的人。我所虽拥有国家和省级茶产业体系岗位专家4名,尚缺乏在同行中具较高知名度的学科领军人才。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高层次人才,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茶叶研究所人才培养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各专业学科带头人与重点后备人才,因人施策加大培养力度。要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结合院“青年科技英才百人计划”,制定年度人才培养计划,明确进修培养人员、时间、地点与内容。选派科技骨干短期进修培训、挂职锻炼,选送优秀青年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3]。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张老是我所前身原福建省建设厅福安茶叶改良场的创办者,也是首任场长。我们坚信,拥有张老的茶叶科研创新思想这一宝贵财富,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将为福建茶产业绿色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