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融合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2019-02-16张晓梅黄晶梅
张晓梅,黄晶梅
(长春大学a.特殊教育学院;b.特殊教育研究中心,长春 130022)
残疾人平等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是教育公平与社会公正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起步较晚,1985年,滨州医学院开始招收肢残学生,1987年,长春大学开始招收视障学生、听障学生。同年,北京大学招收了21名通过普通高考的残疾学生,开启了我国高等融合教育。融合教育理念自提出以来,对世界各国教育发展方向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94年召开的世界特殊教育会议上,各国达成的《萨拉曼卡宣言》中确定了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与原则,此后,融合教育成了世界特殊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引导着特殊教育实践的方向。融合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想不仅彻底改变了特殊教育观念与发展模式,而且赋予普通教育以崭新的内容[1]。融合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获得了本土化的发展,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实践与研究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2015年,教育部、中国残联出台了《残疾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规定(暂行)》,要求为残疾人参加普通高考提供合理便利的条件,使各类残疾人都有机会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2018年,全国有11154名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1873名残疾人进入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学习[2]。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通过单考单招或普通高考进入了高等院校,但是绝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还不能为残疾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残疾大学生还不能像普通大学生一样享有大学生活。残疾人高等教育如何顺应融合教育的大趋势,如何满足残疾大学生对融合教育的需求,如何构建起融合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等问题,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
目前,我国有23所高校开展高等特殊教育,长春大学是我国第一所专门招收视障人、听障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院校,是我国第一所进行艺术学专业硕士单考单招的院校。长春大学率先将融合教育理论应用于高等特殊教育实践,并进行了高等融合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式、隔离式的高等特殊教育模式,对于全面提升残障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大意义。2017年,中国残联、教育部有关部门召开“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决定开展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试点,共设六所院校为试点。现在,为期两年的高等融合教育试点工作刚刚结束,试点工作为高校开展残疾学生教育提供了经验,为未来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依据。
1 融合教育试点某院校开展融合教育概况
融合教育试点某院校现有本科专业8个,即针灸推拿学(视障)、康复治疗学(视障)、音乐表演(视障)、绘画(听障)、视觉传达设计(听障)、动画(听障)、工商管理(听障)7个高等特殊教育本科专业,1个特殊教育师范类本科专业。其中音乐表演和工商管理分别为视障和听障融合教育专业。目前在校学生1170人,其中听障学生448人,视障学生398人,健全学生324人,是全国在校残障学生最多的本科特教学院。2018年获批中医学硕士学位、艺术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9年通过单考单招方式,面向全国招收残障人硕士研究生。
该校特殊教育学院的创建秉持了残健融合的办学理念,即将特殊教育学院建立在以健全学生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内,残疾学生的培养完全融入健全学生的文化氛围中。2005年9月,率先进行了视障大学生融合教育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先从1个辅修专业开始试运行,逐步发展到现在的3个辅修专业和1个融合专业,实践与研究成果于2009年获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6年,工商管理专业开始招生听障学生,每年招生6人,目前在校生16人。听障学生与健听学生除了共同在课堂上进行学习活动之外,听障学生全面参与到健听学生的社团活动、社会服务、创新创业中。随着全面融合的推进,学校在融合教育文化建设方面有了跨越式的发展。
以融合教育理论为指导,以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为保障,创建了残—健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了残疾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加强就业指导、就业平台建设、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全面提升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参加融合教育的大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有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求学,在国内外攻读了硕士、博士学位,有的选择自主创业,有的在各级特殊教育学校任教,有的在按摩医院等医疗机构任医师、按摩师,还有的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进取,自强不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 融合教育试点某院校融合教育实践经验
2.1 设置融合教育专业
某试点院校目前拥有音乐表演(视障)和工商管理(听障)2个完全融合教育专业;特殊教育、英语、汉语言文学3个视障融合辅修专业。设置音乐表演专业招收视障学生,属于艺术学门类,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在音乐学院与健全学生一起学习。就业方向是能在专业文艺团体从事音乐表演工作,能在学校、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从事教育教学等工作。音乐表演专业符合部分视障学生的就业需求及兴趣专长,在资源中心提供的盲文乐谱等资料、琴房等训练场所的基础上,视障学生能够很好地适应在音乐学院与健全学生一起学习。设置工商管理专业招收听障学生,属于管理学门类,本科,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在管理学院与健全学生一起学习。就业方向是面向残疾人的各级组织、机构,各类特殊学校、大中型企业和社会各界需要管理人才的部门和单位。工商管理专业符合听障学生的就业需求,在资源中心提供的手语翻译、口语汉字转换软件,集教师授课口型、面部表情及课程内容等为一体的视频摄录技术的帮助下,听障学生能够适应在管理学院与健全学生一起学习。
2.2 探索融合教育培养模式
一是选修课程融合。全校近百门公共选修课供残疾大学生选择。二是自主辅修融合。学生在完成主修专业学习的同时,辅修其他的普通本科专业。学校在课程排设上优先考虑参加辅修学生的需要,使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在学习时间上不发生冲突。三是完全融合。在普通教学院部的相关专业通过单考单招方式招收残疾学生,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提供辅助支持。自主辅修和完全融合模式之间不是固化的,根据学生的情况,可以进行灵活流动和转换。例如,在完全融合模式下学习的听障学生,由于语言交流的障碍、学习方式不适应,跟不上正常学习进度等原因,不能适应在管理学院完全融合学习的模式,可以经过评估,采取随班就读形式学习,也可以直接回到特殊教育学院学习。
2.3 构建融合教育支持系统
学校建有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由盲文打字印刷室、语音制作室、视障学生电子阅览室、盲文阅览室等构成,配备了盲文打字、盲文印刷、盲文阅读设备以及读屏软件、点字翻译软件、语音转换成文字的软件等,配有专业的辅导教师和专门的工作人员为残障学生提供支持与服务。现有资源中心的主要功能是为残障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为教师的教学、科研提供支持,包括各种考试的特殊试卷制作、特殊考场安排、考试时间延长,提供特制学习材料、技术支持和辅助器具,融合教育教学的管理、监督和协调,学生学习情况的跟踪、调查和反馈,融合教育的科学研究等。资源中心制作的视障专业特色教材,填补了我国某些专业课程没有语音教材、盲文教材的空白[3]。根据吉林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中提出的“建设省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要求,结合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经验,学校已申请建立吉林省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成的省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将整合全省资源,开展科学研究、融合教育、综合性社会服务等活动,并指导全省范围内基础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资源教室的建设与业务工作,并为区域内其他高校开展融合教育提供支持和指导。
2.4 建设无障碍环境
为了方便残障学生的学习生活,学校着力打造规划合理、便捷有效的无障碍环境。学校设有专门的残疾人停车位、卫生间、指示标志以及方便轮椅通行的坡路。在视障学生学习及生活的主要场所建有盲道、带有盲文的栏杆扶手,装备带有盲文、语音提示及低位按钮的无障碍电梯。配备了融合教育教学辅助设施,如具有全程语音导航功能的辅助教学网站,盲文图书专用阅览室,配有读屏软件的计算机房。学校还建有无障碍研究学术平台——吉林省残疾人康复设备及技术科技创新中心,研制了为听障学生在融合教育课堂中使用的“听障人群无障碍交流平台服务器端软件”“听障人群无障碍交流视频传输软件”等;为听障人提供生活、交流便利的“听障人群生活辅助装置”“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听障人群手语互助平台软件”“互联网+手语在线翻译学习平台软件”等。开发了为视障学生提供便利的“携带式盲文识别与语音交互技术”“盲用局域导航和定位系统”“盲人智能避障与导航系统关键技术”等[4]。这些科技产品的应用方便了残疾学生的学习及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残疾及环境所带来的障碍,使残疾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校园生活中。
3 高等融合教育的思考
3.1 高等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不能满足融合教育发展需要
资源中心是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融合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可以说没有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专业的支持与服务,就没有真正的融合。开展融合教育的高校都十分重视资源中心的建设,但由于缺乏资源中心建设的统一标准,普通高校缺乏特殊教育的经验等原因,普遍存在资源中心规模小、功能不健全、相关行政能力有限等问题,资源中心不能提供所需要的足够的支持与服务,直接影响到了我国高等融合教育的质量。
加强资源中心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大人、财、物的投入,明确资源中心的权限、编制、制度,使资源中心能够具备行政管理、专业服务、咨询指导、科学研究等功能,保障和支持高校融合教育的顺利开展。开展融合教育的高校,可以建立校级的资源中心,满足本学校融合教育的需要,根据本区域内高校开展融合教育的情况,逐步将校级资源中心打造成为能够服务本区域内高等融合教育的资源中心。几所开展融合教育的高校也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建立区域性的资源中心,实现资源共享。
3.2 无障碍环境建设与国家的建设标准尚有差距
2012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无障碍设计规范》提出了无障碍设施的设计要求。《无障碍设计规范》所指的无障碍环境泛指一个既可通行无阻而又易于接近的理想环境,其中包括了物质环境无障碍和信息、交流无障碍。对于教育建设的无障碍设施规定有:建筑物设置无障碍出入口,宜设置为平坡出入口;主要教学用房应至少设置1部无障碍楼梯;建有满足无障碍要求的公共厕所。对于接收残疾学生的教育建筑的无障碍设施规定有:主要教育用房每层至少有1处满足无障碍要求的公共厕所;合班教室、报告厅以及剧场等设置不少于2个轮椅座席,服务报告厅的公共厕所应满足无障碍要求;有固定座位的教室、阅览室、实验教室等教学用房,应在靠近出入口处预留轮椅回旋空间[5]。现有高校在设计建造之初普遍缺乏无障碍设计,现在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现有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很多高校没有能力进行全面改造,仅能够保证教学区域的无障碍环境改造。
按照《无障碍设计规范》的要求,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强化无障碍环境建设:一是物质环境无障碍建设。为了保证残疾学生的学习,需要对学校的教育建筑进行无障碍改造;为了保证残疾学生在校内的行走、活动等,需要改造校园道路和绿地、广场等无障碍环境;为了保证残疾大学生住校生活,需要改造残疾学生的宿舍、浴室、食堂等生活区的无障碍环境。二是信息交流无障碍建设。《无障碍设计规范》中信息无障碍的规定是为了保证残疾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平等地、方便地获取信息,或者使用通常的或特殊的沟通手段利用信息,需要为残疾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软件、社交软件及辅助手段。
3.3 教育文化氛围不能充分彰显融合教育特色
众所周知,融合教育不仅仅是特殊教育的事情,更不是某个人的事情,而是与社会上所有公民相关的事情。在学校里,主要体现在普通大学生与残疾学生的相关性上。融合教育强调要促进更多的学生参与和合作,减少排斥和歧视[6]。融合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强调包容、接纳、参与、合作、共生与共享,反对任何歧视和排斥[7]20。残疾学生完全融合于学校的校园文化中,与正常学生共享学校的教育资源、人文资源,同等参与各项文体活动和大型比赛。虽然歧视和排斥残疾学生的现象极少发生,但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用“和我不一样”的眼光对待残疾学生的情况依然存在。究其原因是学校缺少对普通大学生关于融合教育理念的宣传和教育,很多普通大学生并不了解融合教育,同时也缺乏对残疾大学生的了解。另外,残疾学生本身对于其身份认同也会影响到其融入教育文化氛围的程度。身份认同不良的学生往往找不到自己的归属,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身份认同良好的学生会产生归属感,促进他们对融合教育环境的适应。
3.4 教育教学方式不能满足残疾学生学习需要
融合教育的基本内涵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强调在一体化教育体系中,照顾个别差异,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7]19。融合教育中教师水平直接影响到融合教育的效果。融合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不能完全照搬普通教育是大家的共识,但普通专业教师不具备特殊教育专业的背景,不能胜任融合教育,这是融合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共性问题。即使经过了特殊心理学、教育学、手语、盲文等方面的培训,也不能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出现教师不了解残疾学生的特征及需求,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教学方案,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增加了残疾学生在学业上出现困难的可能性。融合教育强调在一体化教育安置场域中,根据个别差异和特殊需要,因材施教。因此,在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教学活动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到特殊学生的障碍和需要,将个别化教育计划等特殊教育理论引入融合教育教学中,具体到教学中可以采用个性化培养方案、一人一案、个别辅导等方式,对残疾学生的学业课程、实习实践、考试考查等方面做出实质性的相应调整。
综上所述,融合教育将给高等特殊教育带来巨大的变革,虽然在未来发展中高等融合教育还存在着诸多困境,但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终究会使其获得空前的快速发展。大力发展高等融合教育,这是顺应世界教育融合发展的大势,它能够为残疾人提供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提高残疾人的专业水平,拓宽就业渠道,进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创造并获得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