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传播模式的变迁及学术媒体概念的界定、分类及举例
2019-02-16许志敏王立坦
许志敏,王立坦
(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 400020)
在传播中,传播主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术信息传播领域,学术媒体是学术信息的传播主体,其发展定位和目标、企业规模和资金实力、人才状况和技术水平、公信力和传播战略等影响着国际传播效果。那么,在媒介融合与开放共享背景下,学术信息传播的主体有哪些?什么是学术媒体?学术媒体具有哪些类型和特点?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和阐释。
一、学术传播模式及主体角色变迁
传统学术传播模式中,信息的传播过程如下:研究者→出版者→图书馆→研究机构或研究者。这一传播链条中的相关主体分别是研究者、出版者和图书馆。他们在传播链条中所承担的角色各不相同,彼此间界限清晰。研究者是信息的生产者,同时也是媒介产品的消费者和使用者,他们作为受众,被动接受出版者提供的信息内容。通过大量的知识获取和学习,部分受众转化为信息的生产者;再创造,将知识编码在新的信息中形成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研究专著等。他们通过投稿,将信息传递给出版者,成为信息源。出版者对信息进行解码和编码,通过对学术论文、学术专著等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实现出版与发行。出版者将二次加工后的信息传递到图书馆,图书馆通过分类和馆藏帮助研究者完成信息获取。图书馆在学术信息的传播中充当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将获取的信息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分解给研究者。这便是学术信息传播的传统模式。传统模式下,传播链条中相关主体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职能明确,边界清晰。出版者与图书馆等的角色与功能完全不同。出版者在学术信息的传播中具有主导地位,承担信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传播的重要职能,而图书馆和受众更多是信息的消费者和使用者。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在开放共享的新的学术传播体系中,研究者、出版商、图书馆之间的角色越来越模糊。研究者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仅是信息的创造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与传播者。他们除了作为信息源以外,也开始承担出版者和传播者的功能和角色,他们把研究数据、不成熟的研究论文、研究过程在预印本平台、社交网络平台等学术网络平台自出版或分享,以便于其他研究者阅读和使用。图书馆的职能也从媒介产品的消费者和使用者,向媒介产品的生产者拓展,积极参与学术出版,是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创建和运营的重要主体之一。近年来,图书馆在开放存取期刊、图书出版,数据出版,知识库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瑞典隆德大学图书馆、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图书馆等在开放获取网络平台建设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面对激烈的利益博弈和产业转型变局,世界知名学术出版巨头积极谋求转型,从单纯的依赖订阅收入的学术内容提供商向数据分析商转变,他们一方面为研究者提供个性化的科研服务,另一方面为研究机构提供高附加值的信息服务和数据解决方案。
二、学术媒体概念的提出
在新的学术传播模式下,除了传统的学术报刊、学术图书以外,学术网络平台及其运营主体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学术媒体的概念,并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其进行分类。
1.学术媒体的概念界定
学术媒体的概念在一些文献中已有提及,如《学术媒体:坚守与突围并行》《数字时代学术媒体的模式选择》等文章中都使用了“学术媒体”一词,但是这些文献并没有对“学术媒体”概念进行界定和分类。这里我们对学术媒体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其与学术出版的差异。
学术媒体由学术和媒体两个词构成。弄清学术媒体的概念,首先要弄清媒体的概念。媒体亦称“媒介”或“中介”,指信息传播过程中赖以实现目的的信息载体、设备和传播形式。媒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媒介,即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载体,如报纸、电视、网络、移动终端等;二是提供信息传播和信息服务的媒介组织,如报刊社、杂志社、电视台、网络平台运营机构等。什么是学术?《辞海》中的定义是:“较为专门的、有系统的学问。”《新华字典》中的定义是:“比较专门的有系统的学问。”《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是:“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现代汉语词典》又对学问进行了解释:“学问指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词典中学术的定义是一种名词的概念,而从“系统知识和学问的角度”来定义,可以认为学术是指“专门的、比较系统的、能反映客观事物的知识的总称。” 西方英语词典中,学术除了具有名词性概念以外,还涵盖了动态概念,其认为学术是对于真理的探索,是人们在具备专业条件的环境中进行的实用性的探索。结合中西方对学术的定义,我们认为学术是人们探索真理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包括科学研究行为及其取得的专门知识体系,是科学研究的要素、过程和成果的集合。这一定义包括两个层次:狭义的学术是指科学研究的成果,是一种专门知识体系;广义的学术不仅包含了科学研究成果,还包括了研究行为和研究过程。
因此,学术媒体是指以传播科学研究行为及其取得的专门知识体系为特点,以传播科学研究要素、过程、成果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媒介或媒介组织。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几个层次的意义:一是本课题所指的学术媒体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传播载体,也包含各种类型的媒介组织,如学术期刊编辑部、学术图书出版社、学术网络平台运营机构等媒介组织;二是学术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不仅包含了科学研究所取得的专门的知识体系,也包括科学研究的行为和过程。三是学术媒体不仅包含学术期刊、学术图书等传统媒介,也包含了各种新兴学术媒介,如数据期刊、视频期刊、镜刊,以及各种各样的学术网络平台等。
学术媒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传播内容具有学术性、专业性。学术媒体是具有物质形式的高层次精神文化产品,其价值体现在精神产品的原创性、学术性,即刊登内容的精神内涵、科学价值和学术水平才是它存在的真实意义和本质价值。学术媒体主要通过知识的传播、交流、转换、存储来显示其价值,学术性是其区别于大众媒体的根本标志。二是用户具有特定性。由于学术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具有特定的专业领域的限制,因此其用户群体主要为从事知识生产的研究者及研究机构,用户需求中的学术价值导向和科研服务导向更加突出。如,他们更愿意购买、阅读那些对自己学术研究或者学术创新有帮助的内容产品或科研决策服务。三是商品属性弱。虽然学术媒体具有商品的某些特点,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具有商品属性,但它的使用价值是间接的、潜在的,有时不能立刻体现出一般商品遵循的等价交换原则,具有特殊商品的属性。这一属性在各类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2.学术媒体概念的特点及相关概念辨析
从媒介角度来说,本文所提出的学术媒体的概念不仅将学术期刊、学术图书等传统学术媒介形态纳入学术媒体的范畴,更将不同类型的学术网络平台,如开放存取期刊网络平台、开放存取图书网络平台、开放存取数据平台、开放学术社交网络平台等纳入学术媒体的范畴。在媒介融合、开放共享浪潮中,这些新兴学术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愈加重要。它们的运营主体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既有传统的出版机构,也有研究者、图书馆、企业等机构。本课题将它们也纳入了主体研究的范畴。与学术媒体相近的另外一个概念是学术出版,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学术出版虽然经常被提及,但并没被视为现代出版业的基本结构之一和单独大类。对什么是学术出版,学界没有准确的定义。我们认为,学术出版是从出版学的角度提出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术出版主要指以学术成果的发布、展示传播及交流为基本内容的一种出版形态。广义的学术出版包括学术期刊出版、学术图书出版,也包括各类型的电子出版物。狭义的学术出版主要指学术图书出版。学术出版主要是从传统出版角度提出的概念,没有将学术网络平台等新兴媒体囊括进去;而学术媒体的概念是从传播学的视角提出,将学术网络平台等新的学术媒介及其运营机构囊括进去。
3.学术媒体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学术媒体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依据传播介质的形态,学术媒体可分为纸质学术媒体、互联网学术媒体以及移动终端学术媒体。纸质学术媒体,如纸质学术期刊、学术报纸、学术图书等;互联网学术媒体,如电子学术期刊、电子报纸、电子学术图书、学术文献数据库、开放性学术期刊网络平台、学术社交网络平台等;移动终端学术媒体,如各类型的学术APP、学术公众号等。依据传播主体的性质,学术媒体可以分为商业性学术媒体和公益性学术媒体。商业性学术媒体是指以营利为目的,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媒体。如世界学术传媒巨擘励德·爱思唯尔、施普林格·自然等均是商业性质的学术媒体。我国的互联网数字出版商同方知网、龙源期刊网、万方、维普、方正阿帕比、超星等均为商业性学术媒体。公益性学术媒体主要指非营利性的学术媒介或媒介组织,与一般营利性出版商完全不同,它们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通过补贴和发行收入维持运营,其主要功能是“传播学术信息和科学理论”。这种公益性的学术媒体既有传统学术出版机构,也有新兴网络平台运营机构。非营利性的传统出版机构有大学出版社、学术期刊社等。这些传统出版商或出版机构一般隶属于大学或学会等学术研究机构,如美国的很多大学出版社都属于非营利性出版社。在西方国家中,那些依托政府、学术团体、民间机构等设立的学术出版基金而存在的学术期刊编辑部,也多是非营利性的。我国的学术期刊社也是非营利性的传统出版机构。随着开放科学运动的深入发展,西方国家那些蓬勃发展的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也多是非营利性的,它们主要通过会员制度、捐赠、基金支持等方式维持长期发展。这些平台开始往往宣称是免费的、公益性的,但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经常被商业性的学术出版机构所兼并和收购。
依据传播内容,学术媒体可以分为以传播文献资源等为主的内容媒介,以提供科研服务为主的服务型媒介。内容媒介主要有传统的学术期刊、学术图书、商业性学术文献数据库、预印本平台等。学术期刊又可以分为论文期刊、数据期刊、视频期刊等多种形态。服务型媒介主要指那些提供科研决策服务的媒介。这种媒介种类多样:提供第三方开放同行评议的媒介,如Peerage of Science等;提供学术影响力评价的媒介,如Altmetrics.com;提供学术社交服务的媒介,如Mendeley、ShareIt、RG等;提供研究者身份识别服务的平台,如ORCID等。
三、中外知名学术网络平台举例
学术网络平台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根据不同的标准,学术网络平台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这里对中外知名的学术网络平台及其运营机构的发展概况进行简要梳理。
1.商业性学术网络平台举例
(1)商业性学术文献数据库。Elsevier、Springer· Nature、Wiley-Blackwell、Taylor & Francis等出版集团在学术出版领域具有较高的国际市场份额、较大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Elsevier数据库产品包括综合数据库ScienceDirect、化学领域数据库Reaxys、医学领域智能数据库ClinicalKey等。Springer· Nature数据库等电子产品包括SpringerLink、AdisInsight、Nano、Springer Protocols等综合性和专业性数据库。SpringerLink是1995年正式上线的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Wiley Online Library是世界上内容最广泛的多学科在线资源平台之一,涵盖生命科学、健康科学、理工科学、社会与人文科学等领域。目前,该平台上收录了1600多种期刊,21000多种电子书和200多种参考书。Taylor & Francis Online平台上收录了410万篇期刊文章,涵盖23个学科;Taylor & Francis eBooks数据库拥有5万多册电子书,学科覆盖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科技医疗与法律等领域。CRCnetBASE是旗下知名的科技医学类电子书数据库。
我国商业性的学术网络平台主要有CNKI、万方、维普等期刊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Apabi数字资源平台等。我国商业性学术数据库发展良好,同方知网营业收入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也应看到,我国商业性学术数据库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商业模式仍以内容资源为主导,镜像与包库是互联网学术期刊数据库出版商收入的主要来源。2016年,互联网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商近18亿元的年营业额与整个数字出版产业5720.85亿元的年度总收入相比,规模仍然较小[1]。二是平台之间差异性不大,如CNKI与万方、维普无论在资源上,还是发展模式上都非常相似。期刊库和图书库之间还没有形成链接,要进一步加强合作与整合。
2.开放获取学术网络平台举例
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主要可以分为开放性内容资源平台和开放性服务平台。开放性内容资源平台主要有开放存取期刊网络平台、开放获取仓储平台、开放数据共享平台等;开放性服务平台是组织或机构致力于为开放科学运动提供某种免费服务的平台,如开放同行评议平台、开放研究者身份识别平台、开放性学术社交网络平台等。近年来,我国以内容资源为主的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发展迅速,而以服务性为主的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发展较为滞后。开放学术网络平台的运行机构主要为图书馆、信息情报机构、研究者团队、技术服务企业等,它们在学术信息的国际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开放性内容资源平台:开放获取期刊网络平台及其运营机构。国外开放获取期刊平台很多,几乎知名的出版公司都有自己的出版平台。通过DOAJ的链接,可以链接到知名的开放获取期刊平台上。OA期刊较多,且文献资源较为丰富的是几大知名学术出版商自建的出版平台,如Springeropen、ScineceDirect等。在某些特定的领域,表现出较强的专业性的有BMC、MDPI、PLOS等。这里着重介绍以下几种:DOAJ、PLoS、SciELO、MDPI、Hindawi、BMC、Springeropen、ScineceDirect。目前国内比较有影响的开放获取期刊平台:自然科学领域有Socolar、中国科技论文在线、GoOA、COAJ、开放阅读期刊联盟等;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主要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Socolar由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开发,在原有的开放获取学术资源服务的前提下,新增付费文献单篇的及时获取服务[2]。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以“阐述学术观点、交流创新思想、保护知识产权、快捷论文共享”为宗旨,涵盖首发论文库、期刊论文库、知名学者库、学术社区库。首发论文库是国内最大最规范的预印本论文库,截至2018年4月,首发论文99251篇;期刊论文库是国内免费的全文期刊库,目前已收录千家科技期刊,逾130万篇各领域科技论文全文[3]。GoOA是中国科学院立项启动,由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实施建设的OA期刊英文服务平台,集成了由知名出版社出版的2676余种OA期刊及其论文全文(这些期刊是严格遴选出的),提供OA期刊和论文集成检索和免费下载、OA期刊投稿分析、关联检索、知识图谱分析、用户分享等特色功能[4]。COAJ是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开放存取平台,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主办,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承办。开放阅读期刊联盟由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发起,主要面向高校学报或其他学术期刊。
(2)开放获取仓储平台。我国机构知识库建设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近几年国内较重要的机构知识库主要包括中国科学院系统的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CAS IR GRID)和以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牵头的高校机构知识库(CALIS)[5]。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于2007年建立,是目前国内科研机构中最大的公共资金资助科研成果共享系统之一。目前,中国科学院内已有110余家研究所的IR建成或在建,该系统共收录各类数据总量72万余条,全文开放总量近54万条,累计浏览量和下载量分别达到1.2 亿次和近1600万次[5]。CALIS 机构知识库建设项目最初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重庆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和厦门大学图书馆5个示范馆联合建设,目前有40所高校图书馆参与[5]。
预印本文献库是基于学科的开放存取仓储平台,旨在促进科学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共享。国外最大的预印本平台是arXiv,目前其落脚于康奈尔大学,在全球各地设有镜像站点。截至2018年3月,开放电子论文预印本达136万篇。arXiv文章多半都会投稿到学术期刊,因此,作者对文章多半持有严谨的态度。由于预印本交流符合开放科研的发展潮流,所以它得到很多国家科技管理部门和基金组织的认可。2016年以来是预印本平台空前繁荣发展时期。据ROAR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0月,该数据库已经收录了全球4544个预印本系统,如ArXiv,Preprints,engrXiv,BioRxiv,ChemRxiv,SSRN等。预印本平台的繁荣发展,不仅改变着传统以期刊为主体的学术交流模式,也代表着新型学术交流话语权的激烈竞争。面对这种趋势, 2016年6月,我国首家论文预发布平台 ChinaXiv上线,该平台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维护和运营,由ChinaXiv科学咨询委员会和ChinaXiv用户咨询委员会提供指导。
(3)开放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国际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较多,比较知名的有Figshare等,从2012年开始,该平台由英国 Macmillian 出版公司的分支机构 Digital Science 支持建设[6],平台以研究者为核心,为科研机构和出版商服务。当前,我国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已颇具规模,主要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建设的科研数据共享平台和高校等研究机构建设的科研数据中心两大部分构成。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致力于推动科技资源建设、优化配置、开放共享与高效利用,包括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科技环境平台等几个方面[7]。其中已经建成的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已经有6家,分别是林业科学数据中心、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国家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中国气象数据网。我国高校建成的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平台有10个,分别是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中山大学学术研究数据库共享计划、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国家调查数据库、华中科技大学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数据中心、复旦大学社会科学数据平台、湖南大学经济数据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调查数据资料库、武汉大学高校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上海交通大学OMNILAB开放数据共享平台和北京大学开放研究数据平台[8]。
(4)开放性学术社交网络平台及其运营机构。学术社交网络又称学术社交媒体(Academic Social Networking,ASN),是指在社会化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以研究者为特定用户群体,以促进科研活动的开展、传播为目的专业性传播媒介。随着开放运动的发展,欧美国家开放获取与社交网络相互融合,产生了ResearchGate(以下简称RG)、Mendely、Academia.edu为典型代表的科研型社交网络平台。在这些网络平台上,研究者能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跨学科的合作与研究,分享各种信息包括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原始数据等。RG旨在推动全球范围内的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开放、协同、国际是其运营和发展的基本定位和关键词。目前,已经拥有15亿注册会员,包括6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用户包括研究者个人,也包括政府、出版公司、研究机构等[9]。我国很多科研机构、高校的科研人员都已在该平台上注册,分享研究成果和数据等。目前,RG平台上比较有影响力的国家分别为美国、英国、中国、加拿大、巴西等。Academia.edu 是美国最大的免费共享研究论文平台,截至2019年4月,该平台已有超过8100万的学者注册,提交了2200万篇论文,平台每月吸引超过6500万名访客[10]。该平台的最大特色就是以文章为中心,以研究主题为关键点,将同一主题的文章聚合在一起,推荐给关注该主题的用户。Mendely在2008年创建于英国,是基于个人文献管理的学术社交网络平台,截至2019年4月用户超过600万[11]。
我国学术社交媒体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其中比较知名的有小木虫、果壳网、壹学者、科学网、学者网等。科学网与小木虫是国内学术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术博客,用户数量众多,主要侧重于学者间的经验交流、在线问答,具有很强的社交性。学者网、科研之友等社交媒体与 RG类似,具备学术搜索、资讯获取、在线交流、个人空间展示、科研成果分享等基本功能。小木虫的主要用户是高校、科研院所的博士生、硕士生等。他们讨论的主要话题是学术期刊的审稿周期、用稿偏好等问题。果壳网用户群体更为大众化,建立了虚拟的科学社区,提供MOOC学院等服务,并会组织一些线下活动。壹学者是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的学术科研服务平台,以人文社科类资源为主,用户可以分享资讯、讨论学术话题,建立实名学者圈。
(5)开放服务平台,如提供开放研究者身份识别服务的平台,如ORCID等。ORCID(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即“开放研究者和贡献者身份识别码”,主要提供研究者身份识别服务,2010年在美国正式成立,是一个非盈利的独立组织。除了为全球研究者个人提供身份识别服务以外,还聚集了世界各地与科研相关的组织,这些组织包括大学研究机构、出版商、基金赞助机构、联盟机构、协会社团组织等,并与研究者建立相关的连接机制,使研究者及其组织能够从独特的标识中获益,并与他们的专业信息(隶属关系、奖项、出版物等)可靠地联系在一起。开放第三方同行评议平台,如The Winnower、Peerage of Science等。The Winnower由Josh Nicholson等人在2014年创立,是开放式的学术出版平台,涵盖了生物学、医学、化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遵循先出版后评议的发布顺序,按照会员制收费。该平台与多个社交媒体合作并进行了关联,平台在评议研究成果的过程中,与Altmetrics.com合作引入了替代计量思想。Peerage of Science于2011年在芬兰建立,是专门为同行评议开发的社交系统,目的是改善目前的同行评议制度,使同行评议过程更加科学、公正、透明,目前已有200多个机构加入,该平台仅给出文章的评审意见,不做校对等编辑出版工作。平台不向作者收费、不给审稿人付审稿费,主要通过向加盟出版商收费的方式维持运营。平台收到稿件后会向已经注册的审稿人推送,审稿结果公开透明,审稿人与作者之间还能互评审稿意见。在平台注册的出版商会根据审稿意见,选择心仪的稿件向作者发送出版邀请。基于社交媒体的学术影响力评价服务平台,如Altmetric.com。Altmetric.com是一家创建于2011年专门从事文章等级评价(article level metrics,论文层面的学术影响力测量)的提供商,由Digital Science投资,创始人为Euan Adie,总部位于伦敦。该公司不使用传统的引文分析方法,而利用学术成果在网络上的下载量、社交媒体提及次数、报纸和杂志的转载情况以及在线图书馆的收录量来衡量一篇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公司目前拥有13名骨干员工,分别从事软件研发、产品开发、系统管理、产品营销等方面的工作[12]。
近年来,我国的学术媒体,特别是各种类型的学术网络平台蓬勃发展,从总体来看,我国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的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学术社交网络平台、开放数据共享平台、科研影响力评价平台等发展非常缓慢、不够成熟,存在规模较小、重复建设、平台发展缺少长远发展规划、内源性特点明显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