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传播受众理论看格里菲斯版《孙子兵法》在英语世界的成功

2019-02-16廖雪汝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孙子兵法传播学译本

廖雪汝,谢 柯

(重庆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2160)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一个国家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经济等硬实力的支撑,还需要文化软实力的支持。与经济发展相比较,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发展相对滞后。由于文化误解等原因,我国在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时有不畅,甚至存在个别不认同和对抗的现象。为了让世界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及其人民,构建良好的国际形象,我国提出要大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直接相关的国家战略便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此外,国家近年来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促进“一带一路”国家间民心相通。民心相通的基础就是“一带一路”沿线的各国人民充分认识和理解彼此,而文化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切入点和路径,也是促进“一带一路”倡议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之一。中国文化“走出去”被确立为国家战略后,中国文化文学作品的对外译介呈爆发式增长,但从整体来看,多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一直都是步履蹒跚[1]。翻译量是逐年在增加,但当前我国文化的对外译介整体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中国文化典籍年代久远,想要打动当代外国读者的心并非易事。

当前的中国文化外译研究面临理论缺位的问题,很多相关研究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还有一些相关研究虽有理论指导但理论比较陈旧,多年来理论没有得到实质性突破,重复性研究现象比较严重。总之,中国文化“走出去”理论研究滞后问题已十分突出[2],寻找科学的理论指引已变得非常紧迫。虽然目前中国文化真正“走进去”的还很少,但也有成功走进西方世界的案例,对这些成功案例的深入研究无疑对中国文化外译的研究和实践有重要价值。本文将以传播学的传播受众理论为视角,分析格里菲斯版《孙子兵法》(1)塞缪尔·格里菲斯(Samuel Griffith)的译著Sun Tzu :The Art of War 于1963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在伦敦出版。在英语世界受到广泛认同的原因,并提出对中国文化外译有益的一些启示,以期为中国文化外译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一、传播受众与中国文化外译

1.翻译的传播学本质

传播学先驱哈罗德·拉斯韦尔[3]提出的著名的5W传播模式包含传播过程的五大要素,即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此模式对传播学的建立具有奠基作用,界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内容[4]。在这五个要素里,传播效果是最受关切的。要想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传播主体须发挥主体性,在对传播受众调研的基础上对传播内容进行适应性调整,选择恰当的传播媒介并以适合的样式传递信息。传播受众是调动传播内容和传播媒介等要素的关键一环,是检验传播效果的落脚点,是提升传播效果的核心要素。传播学视阈下的传播活动研究始终绕不开传播受众,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传播学魔弹理论认为传播媒介的力量极为强大,传播的信息一经传达,传播受众就会完全接受并受到影响。但随着传播学的发展,魔弹论已被证明是不切合实际的理论,该理论已被排除于传播学主流理论之外。传播学界目前已达成共识:传播受众面对传播者并非毫无反抗之力,他们对传播者传递的信息并非被动接受,而是具备一定的能动性。传播学使用—满足理论认为,传播受众不仅不是被动接受传播主体传递的信息,反而是主动地寻求能满足自身兴趣和需求的信息[5],有时传播受众还能直接决定传播效果的好坏。因此,吕俊[6]、唐卫华[7]等判定翻译也是传播活动的一种,只是翻译活动比单语传播活动更复杂罢了,翻译的本质是传播。

2.传播受众视角的意义

文化译介的基础是译,而介即传播是关键[8-9]。与以往相比,虽然目前中国文化译介数量显著增加,但整体的对外译介效果并不理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译者等相关传播主体忽略了翻译的传播本质,尤其是忽略了传播受众要素。杨宪益和戴乃迭合译的《红楼梦》在国内被奉为经典译本,翻译教材也常常将此译本的一些译文片段作为优秀的范本供翻译专业学生学习。但江帆[10]注意到杨宪益和戴乃迭译本在国外却受到冷遇。杨戴译本在读者借阅数、研究者引用量、发行量、再版数等方面均远差于霍克斯译本。杨宪益是大师级翻译家,中英文水平造诣很高,其妻戴乃迭是英国人,因此两人合译的版本中语言不会是传播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经考察发现,杨宪益主要采用的是异化翻译策略,而霍克斯主要采用的是归化翻译策略。在当时英语国家大众对中国及其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的背景下,霍克斯更充分地考虑了目标读者的接受能力,而不是一味坚持传播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因此其译本的传播效果更佳。中国文化“走出去”最理想的情况是传播高保真的中国文化能获得传播受众认同,但是中西文化在诸多方面差异较大,中国文化要想真正“走进去”需阶段性发展,传播主体要充分考虑传播受众的阅读期待和实际接受能力。中国文化外译作为特殊的传播活动,和其他传播活动一样,最重要的关切点是最终的传播效果,也须遵循传播规律,重视传播受众要素。尽管目前国内专门从传播受众视角研究中国文化外译的成果还较少,但此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传播受众理论视阈下格里菲斯版《孙子兵法》在英语世界成功的原因

从1905年第一个《孙子兵法》英译本算起,《孙子兵法》的英译史已有114年,在这一百来年间出现了众多英译本,有西方译者翻译的版本,也有中国译者翻译的版本,还有中外译者合译的版本。但是真正得到英语国家读者广泛认同的英译本却是凤毛麟角,其中影响力较大的少数几部英译本之一当属格里菲斯译本。塞缪尔·格里菲斯(1906—1983)是美国陆军准将,生于美国匹兹堡,1929年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曾到中国北平学习过汉语,并在美国驻南京大使馆担任语言教官,主修中国军事并从事《孙子兵法》等军事著作的翻译工作。他于1961年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的就是《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及其翻译,其博士论文《孙子兵法——翻译导论》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在伦敦、牛津和纽约等地发行。此译本一经出版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中国代表作丛书”,曾连续数月位居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首位,而且随后被转译成多国文字,在英语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很少有译本能与之匹敌。格里菲斯译本之所以能在英语世界大获成功,与他的职业和专业背景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格里菲斯的译介遵循了传播规律,充分发挥了传播主体的能动性,特别是他对传播受众的重视对传播效果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1.对传播环境的精准把握

拉斯韦尔提出5W传播模式后,一些传播研究学者对其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增加了传播环境和传播目的两个要素。传播环境虽成为独立的传播要素,但与传播受众关系密切,有学者认为传播环境可归为传播受众要素。传播受众不仅包括人,还包括传播受众当时所处的环境,属于传播对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传播环境包括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传播环境与传播效果具有重要关联。在格里菲斯翻译《孙子兵法》前后的一段时期,西方处于典型的军事场域,战争威胁着西方诸多的发展,不少西方国家对战争的获胜有着极度的渴求,急于寻找能指导战争获胜的军事和战略思想。在此大环境下,西方各国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就着手研究《孙子兵法》,并发现其中蕴含的军事思想有较大的价值,能为备战所用[11]。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大国在亚洲的战事接连失败,西方军事家和战略家们认识到西方军事思想可能并不能很好地用于指导战事,有必要向其他文化学习借鉴。他们深刻反思后将眼光投向了中国的《孙子兵法》,经过初步研究,他们发现了《孙子兵法》其中蕴含的军事和战略思想的重要价值,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格里菲斯清晰地看到了这一特殊的大环境,没有选择其他军事著作予以翻译,而是选择了既符合当时军事场域特点,又能满足当时军事和战略家们兴趣的《孙子兵法》进行翻译。格里菲斯对传播受众当时所处传播环境的精准把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孙子兵法》译本被西方国家所接受。

2.对传播受众需求的满足

在军事场域的大传播环境下,格里菲斯深入分析了特定的传播受众。西方国家政府认为战争的胜利就意味着国家的发展,也意味着国民的支持。当时的西方国家政府急于找寻到能使战争制胜的“法宝”,作为军事场域中的头等大事,凡是有利于战争获胜的军事和战略思想都能获得他们极大的关注。然而,西方国家政府首脑并非军事和战略专家,找寻军事指导思想的重任落在了军事家和战略家身上,只要是有一定价值的军事和战略著作都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除了西方国家政府和军事家、战略家,西方民众也回避不了战争问题。处于军事场域的所有人都会不同程度地关心战事,广大民众虽不直接参与战事,但其生活的状态与战争息息相关。在此特殊场域背景下,西方不少民众也会对军事感兴趣,一些民众甚至会去主动了解相关的信息。格里菲斯选择翻译《孙子兵法》无疑满足了上述三类主要传播受众的需求。传播受众理论认为,传播受众对传播主体传递的信息并非会全盘接受,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时他们甚至会拒绝接受不符合他们兴趣和不能满足他们需求的信息。传播受众具有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的心理机制[4]。也就是说,传播受众会对传播主体传递的信息进行甄选,符合他们兴趣和能满足其需求的信息才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们才会更好地对信息进行理解,并将核心信息存留于脑中。核心信息成为传播受众记忆后,就会对传播受众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所传播信息的高认同度就会显现。格里菲斯对当时军事场域内传播受众需求的精准把握和全力满足激起了传播受众的兴趣,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关注,对提升译本的传播效果作用极大。

3.对意见领袖的重视

意见领袖是传播学受众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指社会影响力较大的公众人物,是特定群体里的活跃分子,对所在群体内的其他人有较大的影响,是特殊的传播受众。拉扎斯菲尔德是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两级传播”理论对传播学理论是一个重要的贡献。“两级传播”理论认为,传播受众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并非是传播主体到一般传播受众的一级传播的结果,而往往是传播主体的信息先传递到特殊的传播受众即意见领袖那里,意见领袖接受后再由其传播至不太活跃的一般传播受众。也就是说,在不少的情况下,要想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传播主体可考虑先影响意见领袖,再由意见领袖将认同的信息传递给一般的传播受众。如此以来,这些数量更大的一般传播受众接受的意愿和程度会更显著。《孙子兵法》是东方军事和战略智慧的代表之一,有巨大的价值,但一般的西方受众对中国文化不了解,有些甚至对中国的著作有一定的偏见,加之《孙子兵法》年代久远,要想让一般的西方受众欣然接受《孙子兵法》并非易事。格里菲斯似乎对此有一定的认识,因此他首先将英译本寄予世界著名战略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哈特对格里菲斯的翻译及其《孙子兵法》蕴含的军事和战略思想大加赞赏,并在序言中明确表达了此观点。作为意见领袖,哈特的观点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军事家、战略家和对当时战事关注的一般民众。由于哈特具有极大的知名度,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西方受众。意见领袖作为特殊的传播受众在特定的状况下能转换角色成为特殊的传播主体,对传播效果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4.对传播内容的适应性调整

传播内容是影响传播受众、对传播效果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传播内容不符合传播受众的阅读期待和文本惯例,以及不符合传播受众喜闻乐见的样式将直接影响传播受众对传播内容的认同度。由于《孙子兵法》距今年代甚远,有些内容比较艰深,原文又是中文文言文,若是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一般的西方读者很可能会难以理解,将严重影响传播受众对译本的接受度。格里菲斯充分考虑了译本的传播受众接受问题,对译介内容作了适应性调整。

除了格里菲斯译本,翟林奈版的《孙子兵法》以其很高的翻译质量而成为《孙子兵法》的另一经典英译本。但是翟林奈版《孙子兵法》更像是专业性的学术著作,更多的是受到学术界的追捧,不少的西方民众认为在理解翟林奈版《孙子兵法》上有一定的困难。格里菲斯翻译《孙子兵法》的目的是希望为更广大的西方民众所了解,产生更大范围的影响力,因此他将自己要翻译的《孙子兵法》定位为大众读本,译文语言更加简单易懂。此外,为了提升一般西方民众的理解度,格里菲斯对《孙子兵法》原文作了不少的调整,采用了一些特殊的翻译方法,如他在翻译时运用了深度翻译等变通翻译方法。他对《孙子兵法》中的文化负载词如“计”“天”“道”“吕牙”等添加了注释;对其中一些观点添加了评注,如他大量引用杜牧批注的战例来支持概括性的语言。

在格里菲斯之前,著名汉学家翟林奈翻译的《孙子兵法》被西方世界公认为权威英译本,但格里菲斯译本诞生后就取代了翟林奈版的权威地位。格里菲斯版译本能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核心因素就是,相比其他译者他更重视读者感受。无论是语言层面还是概念观点层面,格里菲斯都首先考虑了目标读者的阅读期待和接受能力,采用变通的翻译方法尽力让他们能更好地理解译本。学术性太强、语言艰深、文化障碍多的译本是难以让目标读者充分理解的,不能理解就谈不上喜欢,传播效果就不会理想。对传播内容作适应性调整就是传播主体充分考虑传播受众要素的最重要体现之一,符合传播受众旨趣和能力的译本将获得更高的传播受众认同度,最终的传播效果将更佳。

三、格里菲斯版《孙子兵法》在英语世界的成功对中国文化外译的启示

1.翻译选材

对“走进”国外的中国文化译著进行深入考察,无疑可以从中获得对中国文化外译有益的启示。格里菲斯版《孙子兵法》在英语世界具有权威性,最为重要的是此译本受到广大英语国家读者的喜爱,这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标。格里菲斯版《孙子兵法》在英语世界的巨大成功有多种原因,其对传播受众的高度重视绝对是核心原因之一,对我国文化的对外翻译能产生重要启示。其最为重要的启示就是应基于传播受众兴趣和需求进行翻译选材。中国文化有着长久而深厚的历史,若是没有选择性地试图将所有或者大多数中国文化作品都输出国外,既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我国已对外译介了大量的文化文学类作品,但是传播效果达到预期的可谓屈指可数。在不深入调研传播对象国传播受众兴趣和需求的情况下,就按照译者等传播主体的主观想法想当然地选择翻译的对象是缺乏科学性的。中国文化对外译介整体效果较差的一个首要原因很可能就是选材失误。传播对象国的读者是否对中国所有时期、所有作家、所有题材的文化文学作品都感兴趣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2.方法论研究

从传播学受众理论来看,选择原著的最佳方式是实证研究,如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焦点小组等。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是两种常见的方法,可分别进行,也可将两种方法结合进行。由两种方法结合得出的调查结果更可靠。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当前传播对象国传播受众的阅读期待。焦点小组法对于非传播学领域的人士来说比较陌生,但却是新闻传播学领域专业人士调研传播受众态度的常用方法。焦点小组法是指由一个训练有素的主持人以一种半结构的形式引导传播受众代表进行深入讨论,这种讨论强调自然性,传播主体通过倾听调查对象的真实想法来探究想要了解的问题。由于强调自然性,传播主体可能会从小组的自由讨论中发现一些意想不到却对提升传播效果有效的结论。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译者等传播主体还可以通过大数据等方式调查传播对象国传播受众的阅读偏好以确定翻译的对象。大数据技术近年来发展迅猛,已对很多领域产生了影响,翻译领域也不例外。传播主体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中国书籍在国外的出版和接受情况,分析读者评论,从而把握特定传播对象国传播受众对中国文化作品的偏好[12]。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无论是采用哪一种方法,都应重视精准传播,即如果能聚焦更精准的传播受众,最终的传播效果将更佳。如果要将一个中国当代作家的某一文学作品译为英文,为了到达良好的传播效果,最好是确定传播主体是要想将该作品传播到所有英语世界还是特定的英语国家。如果是传播到特定的英语国家如美国,就需要专门针对美国的传播受众作调研;若是要想将该作品传播到所有或大多数英语国家,难度就要大很多,做的调研就要更加广泛和深入。最为理想的做法是精准传播,一国一策。因为即使同是英语国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不同英语国家读者会存在不一样的阅读偏好。针对不同的英语国家推出不同的译本,尽力满足特定传播受众的兴趣和需求,将是最有效的方式。传播的精准性越高,传播效果越好。

3.译者主体性

此外,另一个重要启示是基于传播受众的译者主体性发挥。题材选对路了并不代表传播受众就一定会接受,如果译文信息符号系统与传播受众习惯的样式差异大,文化专有项处理不当让目标读者难以理解,也是很难收获高读者认同度的。首先译者的外语水平要高,还要能根据目标读者实际的阅读期待、习惯和接受能力等对传播内容作适应性调整。译者要考虑目标读者的可能反应,充分发挥传播主体应有的能动性,竭力传播目标读者接受无障碍的信息。还有一个启示是,借助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对于意见领袖,目前翻译学界还不太了解,但其是新闻传播学界十分重视的要素。当代的大众受教育程度已不是几十年前能相提并论的,这些有一定教育背景的潜在传播受众对一些事物有自己独立的观点,他们一般不会轻易接受传播主体传递的信息,要想说服这些读者往往要费一番功夫。但若传播主体是和自己文化背景、价值观相近的“自己人”,传播受众就会更容易相信,这就是传播学的“自己人”效应[13]。文化背景、价值观、追求等相似的民众会形成无形的特定群体,特定群体里活跃度高且有较高知名度的人是此群体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特定群体里的“自己人”,而且还是特定群体广大成员的“偶像”。特定群体里的成员对于意见领袖传递的信息会更加信任。中国文化外译有必要先取得意见领袖的认同,再借助其影响力扩大译著的影响范围,让更多的潜在读者接受。如可邀请知名的意见领袖撰写序言和在知名媒体撰写书评,以扩大译著的影响力。

四、结语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国家战略,关系到中国国际形象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但目前“走出去”整体成效不太理想。中国文化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研究真正“走进”国外的成功案例将有助于发现问题并找寻到能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格里菲斯版《孙子兵法》译本在英语世界的成功对中国文化外译能产生有价值的启发。他对传播环境的把握、对传播受众兴趣和需求的满足、借助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和针对传播受众进行的传播内容调整等是其译本在英语世界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中国文化外译可借鉴其成功的要素,即将传播受众放在最核心的位置,精准传播目标受众最感兴趣、最具需求的信息,以传播受众喜闻乐见的文本惯例呈现传播内容,借助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切实提升中国文化对外翻译的传播效果。

猜你喜欢

孙子兵法传播学译本
《孙子兵法》组歌
计算传播学:国际研究现状与国内教育展望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传播学视野下刘乐筝乐艺术的文化特征思考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传播学视域下《格萨尔》史诗的传播与保护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
《孙子兵法》蒙古文译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