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湖南茶歌文化及其艺术传承
2019-02-16余有贵
李 静,贺 翀,余有贵,唐 瀚
(1.邵阳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湖南 邵阳 422000;2.邵阳学院 科技处,湖南 邵阳 422000;3.邵阳学院 食品与化学工程学院,湖南 邵阳 422000;4.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湖南 邵阳 422000)
我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1]。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它的产生和发展渗透着文学、历史、哲学和音乐等多种内容,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湖南地处洞庭湖之南,境内多山地、丘陵,适宜种植茶树,是我国的黄金纬度产茶带。《神农本草经》中提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荼”就是神农始祖从湖湘大地生长的野生茶树中发现的具解毒功效的茶叶,此后人们开始利用茶叶,开启了我国茶文化的长河之源。因此,湘茶文化是我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茶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歌舞体裁,是由茶叶生产与饮用这一主题文化派生出来的一种茶文化现象。湖南茶歌的本质属性是人民之歌和劳动之歌,是艺术、经济、文化等融合的产物,刻画着鲜明的地域符号,承载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展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但因时代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多元化文化的不断冲击及市场经济等的影响,湖南茶歌的关注度日渐降低,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且茶歌多为茶农自编自唱,虽然色彩鲜明,感情丰富,但其创作没有严谨的体系,传承方式也基本为口耳相传,极大地限制了其发展,因此保护和传承湖南茶歌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从湖南茶歌的起源、发展、分类和表演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阐述了茶歌的作用与意义,并就湖南茶歌的发展与传承提出建议途径,以期为我国更好地发展茶歌文化及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提供借鉴。
1 湖南茶歌的艺术特征
1.1 起源
湖南茶歌的来源,一是以诗为歌,二是由谣而歌,其最主要的来源是完全由茶农自己创作的民歌或山歌,其中大多是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国现存的茶史资料中,茶叶是歌咏的主要内容,最早的茶歌见于西晋的孙楚《出歌》,其称“姜桂茶荈出巴蜀”,这里所说的“茶荈”,就是指茶。
湖南最早关于茶的歌曲是屈原的《楚辞·九歌》,这是一首祭祀茶歌,词中唱道:“瑶席兮玉填,盆将把兮琼芳,蕙肴蒸兮兰藉,莫桂酒兮椒浆。”这里的椒浆就是花椒泡的茶水,这也是湖南最早饮用花椒茶习俗的记载,这一习俗至今仍在湘北地区流传[2]。湖南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的茶歌,都是姑娘们一边采茶一边唱着歌谣,唱的是采茶时的心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感情的期盼等等。可见,民间的茶歌与茶舞等艺术文化活动就是这样诞生的。
1.2 发展历程
湖南早期的茶歌都是由茶诗歌转化而来,无舞蹈相伴,如唐代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2]记录了炒青绿茶的全过程。这是刘禹锡在朗州(今常德)任司马时所作。据考证,西山就是今天的常德石门罗坪西山垭,歌中描绘了茶的采摘、炒制、烹煎以及品尝的全过程,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描绘炒青茶的茶歌。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当年隐居在湖南衡山,喝着南岳云雾茶,对南岳衡山广济寺周边茶园遍布的采茶女的生活非常熟悉,因此作十首《南岳摘茶词》[3]。清代万人淳的《君山茶歌》中道出了湖南君山茶的生长特点、品质特色,歌云:“君山之茶不可得,只在山南与山北。岩缝石隙露数株,一种香味那易识。”
近代以来,湖南部分地区出现了《赞茶歌》,这是湖南的婚俗茶歌,是新人在结婚时,先“闹茶”再入洞房,以示吉祥和祝愿[4]。湖南采茶调的《灵慧采茶情》和桂东县的《冷水泡茶慢慢浓》都是用当地方言演唱的,以劳动、爱情为主要题材,十分有特色。当今,湖南涌现了许多为茶叶量身打造的歌曲,如宋祖英演唱的《古丈茶歌》就是为古丈毛尖量身打造;《我爱爷爷的千两茶》掀起了安化千两茶的热购[2];《盛世茶歌》浓墨重彩地推介安化黑茶;这些茶歌让人们感受到了湘茶文化的熏陶[4]。
1.3 分类
根据湖南茶歌的表现类型大致可分为四类,首先是种茶歌,指在种植茶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歌谣。湖南地处洞庭湖之南,境内多山地、丘陵,茶叶多生长于山地,茶农在挖山开园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在旋律、节奏和内容上类似于劳动号子的歌谣。如湖南辰溪的“茶山号子”,就是辰溪县瑶族人一到冬天集体挖茶山,在挖茶山的过程中形成一种独具高腔特色的茶山号子歌。这其中包含了茶农在出工、收工的各个场景[5],是对生产活动的真实反映,具有丰富的生活气息及地方特色,呈现了劳动人民淳朴的艺术创造力。其二是采茶调,它属于传统的民间小调,曲调简单,朗朗上口,表达了茶农一年四季在茶园里辛苦劳作,在丰收时收获满满的喜悦之情。它充分吸收了湖南花鼓戏中曲调跳跃活泼的特点,如益阳花鼓戏《采茶调》中唱到:“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十指尖尖把茶采,采着细茶转家园[2]。”充分表达了劳动人民在采摘茶叶时的喜悦心情。其三是制茶歌,是在茶叶制作过程中所形成的,这其中包涵了茶农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旋律委婉动人,情感细腻。如安化的《“千两茶”踩茶号子》中唱道:“伙计们咧,把杠抬啰,齐心压咧,用力踩呦,呦嗨。”千两茶由六、七个壮汉进行踩制,劳动强度极大,且要求步调一致,所以在踩制的过程中产生了劳动号子。最后是卖茶歌,这是茶叶在销售推介过程中形成的歌曲。这类歌曲融入了创作者和演唱者深厚的情感内涵,如由宋祖英演唱的《古丈茶歌》:“春茶尖尖叶儿翠,绿得人心也发芽;远销五洲四海客,逢人都夸古丈茶。”这首歌曲通过MTV 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古丈独特的风土人情、美丽的茶园风光及古丈茶优异的品质。
1.4 表演形式
在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中,湖南人民创造了大量优美动听的茶歌,成为了本土民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地方民族艺术。新的时代,在湖湘文化的影响下,湖南茶歌的演唱形式、曲调、内容等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湖南茶歌的演唱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其演唱形式可分为独唱、齐唱和对唱,并在这三种主要演唱形式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更加丰富的演唱形式。此外,湖南各个地区的茶歌演唱形式不尽相同。如湖南靖州地笋苗寨的茶歌,歌词大多为七言四句,二、四句末字一般讲究押韵,通常采取比喻、拟人及夸张等修辞手法;演唱方式一般由一人起歌,确定音调,最后由大家一起和唱;也有一唱一答式的讲歌形式,相当于主客见面的交谈。湖南辰溪的茶山号子就是以男生的独唱和对唱为主,先由一个人吆喝,再由另一人唱词,在每一句歌词后面都有众人和。茶山号子以一曲为基础,经过反复变化而成全曲,只要劳动不停,歌声就会不断[6]。演唱者也会根据周围的变化而尽情抒发感情,每个人的唱词都不相同。而红遍大江南北的《古丈茶歌》所采用的是独唱的演唱方式,歌词十分押韵,朗朗上口,歌词中还出现了非常多的连绵词和叠词,增强了整首歌曲的音乐性和抒情效果,给人以强烈的视听感。
2 茶歌的作用及意义
2.1 促进茶叶的传播
茶歌最初由茶农的山歌及歌谣而来,而早期的湖南茶歌主要是由诗为歌,即由古代文人的诗词而转变成民间歌词的。唐代齐已的《谢灉湖茶》:“灉湖唯上贡,何以惠寻常”这首诗讲的就是湖南岳阳灉湖诸山所产的茶是上等进贡品[7]。灉湖两岸自古盛产茶叶,灉湖茶在唐代称“灉湖含膏”,便是现在誉为“黄茶之冠”的君山银针的前身。唐代柳宗元的《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呼儿爨金鼎,馀馥延幽遐。涤虑发真照,还源荡昏邪。”柳宗元于公元805年(永贞元年)被贬至永州,无处可居,寄居在永州龙兴寺,与僧人重巽相识。重巽赠以永州的竹间茶,柳宗元作诗回赠,可见对这珍贵的名茶,柳宗元十分的赞赏和珍视。此茶在明朝时为贡品,是茶中尊品,现称塔山婆婆茶。清代的陶澍写了四首《咏安化茶》,其中第二首诗写道“毛尖如鹤毳,挨尖类雀舌。黄茶号晚出,味厚亦非劣。”说的是毛尖细嫩如毫之状,黄茶是次等之。黄茶是安化制黑茶的原料,压成茶砖,又称“甘引”。这些诗后来均成为中国茶诗的经典,不仅抒发了诗人的真情实感,对各地茶叶的发展与传播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2 促进茶品牌建设
2008年湖南省白沙溪茶厂有限责任公司推出茶歌《我爱爷爷的千两茶》并录制成 MTV,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期间白沙溪艺术团赴京演出,此歌曲掀起了新一轮千两茶的抢购热潮,同时也把人们带到了青山绿水的黑茶之乡安化县,成为当代湖南茶歌创新的标志性作品[4]。
茶歌《你来得正是时候》由歌手徐千雅演唱,歌中用怡美清香的浓浓茶味,唤醒了当下每一个人心灵深处的宁静悠远。歌声中不仅唱出了湖南的深厚文化底蕴,更唱出了黑茶飘香地域标识的有声名片。这首作为第三届中国湖南·安化黑茶文化节主题歌在各大音乐排行榜有着超高的点击率,掀起了湖南安化黑茶文化的传播热潮,提升了安化黑茶品牌的影响力。
2.3 促进茶旅融合
优秀的音乐作品对茶旅文化的发展与融合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如为古丈毛尖茶量身打造的《古丈茶歌》,其歌曲拉开了茶歌与旅游的序幕,歌词中展现了古丈的青山绿水,描绘了一幅青青茶园的美丽画卷,引发了人们的联想与向往之情,这首茶歌从旅游及产品消费人群的定位出发[8],以歌唱的方式,从听觉艺术吸引了许多的消费者的注意,大力推动了古丈茶的销售,提高了古丈茶在全国的知名度,也推动了当地的旅游消费。
2.4 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歌曲《挑担茶叶上北京》是1958年湖南临湘举行的全县汇演时由民间艺人袁延长演唱的《卖茶歌》经作曲家白诚仁改编而来。歌曲讲述的是1953年至1976年原湖南省茶叶公司副经理杨开智先生等每年在临湘选购毛尖茶送毛主席等中央首长品饮,而临湘龙窖山和璧山茶人把能为主席生产用茶作为头等大事,引以为荣,精心制作,一丝不苟[9]。中国是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素有客来敬茶之习俗[10],茶歌中因茶而歌,以茶为礼,从歌词中深刻感受到了劳动人民对主席的情真意切,歌曲成为了全国人民心中一片永恒的茶叶,万年长青[11]。可见,茶歌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3 湖南茶歌文化的传承途径
我国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和保护[12],制定了“非物质文化名录”。茶文化植根于悠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杰出代表。茶歌是歌曲与茶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人与环境的融合,是劳动者精神风貌的展现,体现了劳动人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茶文化内涵,应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3.1 系统化的整理
湖南茶歌是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是湘茶文化的重要体现,对其传承和保护,首先应进行系统化的整理。一是对湖南茶歌的本体进行研究,深入研究其曲目、表演形式及受地方方言的影响等;二是对湖南茶歌的演唱特征进行研究,充分发掘其音乐特色和价值,从而促进湖南茶歌的传承与发展,弘扬中国茶文化。
3.2 确立有效持续的传承文化主体
湖南茶歌以活态的形式注入了当地人们的生活当中,它在被人们所接受的同时,也是承载了湖南民俗文化的生命体,表现了湖南地区人们的精神生活,反映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地人们的社会需求及精神状态,是茶文化与湖南民间音乐文化的融合体,其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当地人们的生活。同时,湖南茶歌的传承更离不开传承人,如老一辈的茶歌艺人离世后,茶歌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会唱茶歌的人就会越来越少,传承人的队伍也会日渐缩小。我们应该认识到传承人是传承中最鲜活的核心力量,无论是湖南茶歌的演唱还是表演,都离不开传承人的口耳相传,通过他们,融合在湖南茶歌里的历史、地理、民俗及茶文化理念才能跃动起来。需要高度重视传承人的核心力量,让他们认识到自身所具有的文化意义,通过他们形成乡镇县市文化发展的通道建设,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茶歌文化圈。
3.3 发展茶歌与旅游相结合的路线模式
茶文化旅游是近几年来兴起的新式主题旅游,是茶叶产地以当地茶文化、茶资源为主题,立足于茶经济与茶文化,依托当地茶叶种植、生产环境以及茶叶悠久的历史文化,结合本地茶叶风俗习惯而形成的集文化、休闲与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性旅游,对当地旅游经济及茶文化宣传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湖南茶歌里所蕴含的是茶文化内涵,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打造音乐与旅游相结合,将地方特色资源转化为优势,推出能展现湖南地方风土人情的茶歌与旅游相结合的项目,将湖南茶歌以文化形式充分的应用到每一个特色旅游项目中,使人们在游玩中领略到丰富的茶文化风采,给游客带来更好的休闲生活体验。如以“茶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19 衡山论坛——寿岳茶歌”非遗茶歌茶舞晚会,极具浓郁衡岳风情,打造了茶旅文融合的典范。晚会由《八百里衡山出好茶》拉开大幕,演唱了《南岳茶的故事》《挑担茶叶上北京》《茶山欢歌》等脍炙人口的茶歌。
3.4 开展多样化的茶歌传播教育活动
将茶歌引入课堂,带入学校,让学生们在欣赏茶歌的同时也感受到劳动人民身上的优良品质。通过表演、学习,培养出学生对茶文化的浓厚兴趣,让他们发现茶文化的魅力,也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学习茶歌,进一步挖掘和培养出年青一代的茶歌表演者,让茶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播和传承。此外,学校还可以把湖南茶歌作为研究课题,挖掘茶歌的文化底蕴,丰富其时代价值。这不仅传承了茶文化与茶歌艺术,还促进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结合,提升了当地素质教育。另外,还可将茶歌作为茶艺茶道表演的背景音乐,既能彰显茶文化特色,也能提升大众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等,从而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 结论
茶文化在我国千年的历史传承中,积累了丰厚的文化艺术底蕴。湖南茶歌是我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交融,已成为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湖南茶歌是在茶文化的熏染下,将劳动人民进行茶事活动中辛勤劳作的画面用歌唱的形式表现出来,是湖南地区茶文化生活的重要体现,也是湖南人民的文化名片。而要实现对茶文化理念的全面传承,必须让茶文化和茶文化歌曲扎根于民间,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不仅需要建立政府主导机制,培育优质的传承人,更需要我们进一步创新传承的方式,唤醒人们对茶文化的传承意识。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