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华茶文化时代价值的实现路径
2019-02-16
(南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0)
“一带一路”建设并非简单地采取古丝绸之路的路线,而其真正用意在于继承和发扬“丝路精神”。文化可分为器物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器物是精神的载体,器物文化的传播在逻辑上要先于精神文化的传播,同时附带并推动着精神文化的传播。千百年来,丝绸之路为沿途国家和人民带去了丝绸、茶叶、瓷器、香料等丰富的物品,更通过物品的传播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古丝绸之路上既有我国文化的“走出去”,也有异域文化的“走进来”。异域人民从丝绸上和茶汤里直观地感受中华文化,中国人民也从乐器、香料、金银器纹饰中直观地感受异域风情。丝绸之路以器物为载体、以贸易为形式推动了我国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创造了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丝路精神”。“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就是以商品贸易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中华民族的器物文化西传除丝绸和瓷器等外,茶叶更是借由丝绸之路走向世界。晚唐时期茶叶也开始沿南方海路大量输出。我国边疆人民“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滴露漫录》)。通过饮茶,边民发现茶的诸种好处,形成了不可一日无茶的刚性需求,直接促进了宋代以后茶马互市的兴盛,加速了茶叶的传播,并促进了民族融合。不论是华夏边疆还是海外各国,都群起而效仿,将饮茶与文明等同起来。日本至今还保留着唐宋时期的点茶法。到了清代,茶一跃而成为中国最大宗的出口商品,影响了全世界。社会学家艾伦·麦克法兰认为,“茶饮建立起一个不分男女、大人、小孩都可公开出席的场所”,而且茶作为“新消费世界的承载体”,“帮助了工业革命的产生”[1]。
古代茶业的发展和传播是有多方原因的,其中国家政策便是主因之一。例如宋朝将茶马互市定为国策,明代清晰地认识到“茶、马,国之要政”(《明史·茶法》),客观上使茶业得到了发展。目前,深入理解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厘清当代茶业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实施的深层关系,才能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有效实施。
1 “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华茶文化发展传播的深层关联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所谓民心相通,即文化认同,只有在一定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跨国文化圈,才能凝聚区域力量,夯实“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
1.1 传播方式
传播的方式有很多种,从宏观层面来讲,一种是侵略式、二元化的传播,指传播者首先假定自身的文化是高一等级的,利用多种手段强力推行文化的认同,没有对立双方的和平共处,只有一种等级关系,其中一方占据主导地位。另一种是交流式、多元化的传播,指解构意义上的传播,主张破除一切中心话语,尊重个体和他者的意义,还原多元化的体验式传播情境。解构意义上的传播不是一种有秩序的由此及彼,也不是一种排他性的非此即彼,而是包含差异的和谐乐章。全世界对茶饮的认同,就是在交流式、多元化、体验式传播情境中发生的。它自始至终都体现着以和为贵的品质,从中国生根发芽,然后传播开来,没有用强力意志去推行,没有硬性灌输,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标准,只在接触、浸染、迁移中扩散,最终依据各民族各地区的自身特征,以包含差异的和谐乐章的面目呈现。
1.2 实现方式
从实现方式来讲,“一带一路”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必须由微观政治实践来主导。历史上茶文化的传播就是一种微观政治实践,它以饮茶风俗这种小叙事的蔓延来影响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的大叙事,蕴含着茶文化的饮茶风俗便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认同。正如福柯所说的,茶文化的传播,饮茶风俗的蔓延,“像是毛细血管进入到人们的肌理,……融入他们最初的学习和每日的学习和每日的生活。它构成了一种存在于宏观的政治体系之外的‘新的毛细血管式的微型政权’”[2]。重视茶杯维系起来的微观社会,重视茶桌上的文化认同,重视茶汤浇灌出的微型政权,对“一带一路”建设所要求的“民心相通”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战略实施有重要意义。
1.3 实施步骤
从实现步骤来讲,文化认同的达成及民心相通的实现是通过三个逻辑步骤来实现的。
首先是纠正国际舆论的偏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复兴,“中国威胁论”在国际上开始蔓延。在这种论调的影响下,我国对共享和平和共同发展所作的任何努力都可被歪曲为一种扩张行为,各兄弟领国更是害怕沦为中国的“经济附庸”。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民心相通”在推行“一带一路”建设中才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威胁论”的主要原因一是在于某些国家基于西方文化传统中“人性本恶”“理性自私”的信条,以之看待并推断中华文化的实质和发展趋势;二是在于文化交流的不足,使得深入中华民族骨髓的“性本善”“和为贵”的精神在异域他乡得不到直观的感受和认可。而要应对这种局面,一方面要以国家为主体,以媒介为对象进行快速而强力调控;另一方面则以非国家主体主导,以非媒介为对象进行缓慢、深入并长久调控。间接调控是一种和风细雨式的调控,注重潜移默化的作用,强调文化交流和民间组织的重要性,旨在从风俗习惯和文化认同着手培养社会认同。中华茶文化以“和”为贵,可以通过体验式的交流带来直观的文化感受,这种无言的文化交流,更能在国际交往中沟通彼此,增进互信,纠正舆论偏差。
其次是增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文化交流的增加,会促进民族融合,形成文化和风俗的交集,产生文化认同。各民族在文化子系统层面的认同加深拓宽,则必然有利于形成对共有的大文化的认同,从而维持区域的和平稳定。古代丝绸之路上,茶文化的传播无疑起到了民族融合和文化认同的作用,同饮一杯茶,无疑拉近了民族之间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巨大包容性,就是因为文化子系统层面中国器物文化的传播而产生的文化认同。中国历史上数次民族之间的冲突,最终都由器物文化层面的同化开始,逐渐融合,形成血乳交融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茶文化就是器物文化的优秀代表。发展茶文化,推进茶文化交流,进一步将中华茶文化打造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象征和文化符号,从而增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最后实现跨国文化认同,达到民意相通。“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跨国文化认同和民意相通并非追求一个单一的音符,而是求同存异,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良性的发展。茶文化的跨国传播与交流是微观政治实践活动,是解构主义意义上的文化交响。器物文化以其深入生活的文化渗透力和润物无声的文化影响力,能快速有效地实现文化传播的目的。因此,器物文化交流先行,深入人们日常生活,才能达到“民心相通”的目的。茶文化作为器物文化的代表,在进一步跨国传播与交流中必能在制度与宗教之外超越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提供培育文化共识的土壤,搭建中外友谊的桥梁。
2 中华茶文化承担“一带一路”文化交流重任的现有优势
2.1 器物文化的优秀代表
古代丝绸之路上文化传播的主要特征是文化以实物为载体,文化传播以商业贸易为手段,符合文化传播的基本规律。文化分为“道”和“器”两个层面。“道”因为语言隔阂、抽象难解及受众较少等原因而不易传播;同时,“道”的民族性、区域性和排他性等性质也往往阻碍了“道”的交流。“器”则不同,“器”有着浅显直观、受众较广和日常实用等特性,传播的速度和规模大大优于“道”。不论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丝绸,还是万里茶道上的茶叶,乃至当代的韩剧、日本动漫和可乐等等,都是作为“器”首先得到大规模传播,人们才顺藤摸瓜,一路探寻其中承载和代表的文化;而在此基础上,“道”层面的文化才能更好的得到传播。
但并非所有的器物都能承载文化,具有文化符号的意义。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器物有两个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要具有文化符号功能,能承载和代表某一文化的器物受到普遍的认可;二是在横向的广大区域范围内,纵向的历史长河中得到传播,广泛被社会各个阶层所喜爱和消费。我国的茶无疑具备这两项条件。我国的器物文化虽然还有很多,诸如瓷器和丝绸等等,但无论哪一种器物文化,都无法像茶一样传遍全世界,深入整个社会的日常生活。凌继尧等[3]认为,器物之所以成为文化是因为“器物叙事”。器物叙事包含三个要素:“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受到消费者认可的典型人物,体现器物核心价值的主体”。器物叙事三要素的完整程度和受认可程度,决定着器物文化的优劣,中华茶文化就是优秀的“器物叙事”的代表。从“故事情节”来讲,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茶经·七之事》中备载传奇故事和佛教“吃茶去”的公案等都使茶变得意义“丰满”;从“典型人物”来讲,有丹丘子、黄山君、茶圣陆羽、赵州从谂禅师等,中国茶传到日本以后,日本茶文化也相继产生了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等著名茶人;从“核心价值”来讲,中华茶文化几千年来融入了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精神,是中华文化精神的优秀载体。
2.2 文化交流的较强可行性
中国茶因原产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等各方面原因,从古至今都是中国的代表,至今还能起到承载文化的作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茶都是从中国直接或间接传入的,“中国”和“茶”在异域他乡有着当然的联系,各国人民很自然地就能将茶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联系起来。加之日常生活中对茶的爱好相同,需求量大,使得中华茶文化有着较好的受众基础。茶文化是有无限包容性、解释性和适应性的文化,在传播到特定的民族区域之后,很容易本土化、民族化,和当地的饮食习惯与文化制度相适应、相融合,形成既“家族相似”,又各自不同的茶文化。“家族相似”才能建立交流,各自不同才能通过交流而促进融合,得到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都有各自不同的饮茶风俗和茶文化内涵,有着良好的交流基础和氛围。以伊朗为例,伊朗古称波斯,饮茶风俗最初经陆上丝绸之路由中国传入。茶在伊朗落地生根之后,形成了饱含伊朗民族特色的饮茶风俗。而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沿线各国人民正可饮茶论道,充分交流。
2.3 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典型代表
中华茶文化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缓慢发展起来的,融入了儒、释、道各家的学说,底蕴深厚,与中华文化相亲相合。儒家的是道德伦理,佛教的“无一物中无尽藏”的伦理,道家的自然伦理等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并充实了中华茶文化,构成了中华茶文化的深厚底蕴。
儒家文化崇尚人伦道德,其学理机制是“比德”的方法。在原始的农耕文明,草木为先哲提供了原始本喻。《诗经》中就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淇奥》)的句子,“以绿竹之美盛,喻武公之质美德盛”(《诗毛氏传疏》)。先哲观物之性,再经过审美移情的作用,运用以类相求的比德方式,建构道德伦理学说;同时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也使得“同类相感”“近朱者赤、尽墨者黑”成为当然的真理。《茶经》中“茶性俭”“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等说法就是受到了儒家文化道德伦理的影响。儒家道德伦理的指向是中庸中和,也提升了茶作为植物本来安静、祥和的原始意蕴,成为中华茶文化的内涵之一,以至于古人对茶有“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茶述》)和“致清导和”(《大观茶论》)的评价。
佛教对茶文化的贡献可用四个字来概括:禅茶一味。佛教与茶的联系是在中国建立起来的,传到日本之后发扬光大。日本茶道宗师村田珠光随一休宗纯大师参禅,后来一休大师将我国圆悟克勤手迹赠与珠光,成为日本茶道至宝。禅的思想渗透日本茶文化,在日本茶道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体现。
道教首先赋予了茶沟通天人的作用。茶在道教早期的醮献仪式中就出现了,汉魏六朝时期,茶向中原和江淮地区传播,随着茗饮之风的渐次盛行,茶作为献祭之物通行开来。道教继承上古祭祀“芳香条畅于上下也”(《周礼·春官·叙官》)的看法,以为茶的芳香有沟通天人的作用。其次,道教促成了茶由普通植物到“仙药”的转变。道教认为,道为万物的根本,特殊的自然之物是自然灵气之所生,故特重服饵养生。《茶经·七之事》中也引《壶居士食忌》说“苦茶久食羽化”,以服饵的观点看待茶,这就将茶提升到了“仙药”的高度,赋予了茶神秘的功效。西方早期对茶的认识,也正是认为茶这种东方的植物具有“神奇的功效”。最后,道教文化成就了茶文化崇尚自然、寄情山林、隐逸不争的文化品格。《老子》讲“道法自然”,道教吸收这种看法,在宗教修行中强调“性命双修”,追求与天地同寿同德,遨游于天地自然之间的仙道境界。在道教生存美学的影响下,茶作为名山灵草之一为道教徒所选择,成为仙家之品,品茶论道成了仙家生活的写照。
中华茶文化融合中华文化精神,涉及多门艺术形式。茶人可以由茶拓展开来,追根溯源,转入转深,以观中华文化全貌。因此,中华茶文化可以作为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与文化符号,在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过程中既能使人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又可浅可深,是进入中华文化宝库的便捷通道。
3 中华茶文化价值在“一带一路”中的实现路径
对中国茶业来说,“一带一路”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所具有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但也应在未来的道路上努力进取,发扬光大。
3.1 深化茶业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现代茶文化产业
目前,我国的茶叶生产面积、产值、消费总量和从业人数均居世界第一,但出口却屈居世界第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生产技术滞后、国际品牌缺失、产品文化附加值低、龙头企业缺乏。因此,需深化茶业供给侧改革,推动茶叶生产技术创新,打造茶叶国际品牌,提高茶叶产品文化附加值,利用互联网+,推动茶叶出口。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茶业发展战略,建设一批适应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求的茶文化产业跨国公司,增强国家茶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
3.2 强化茶文化制度建设,建立并完善传播交流机制
“一带一路”背景下茶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关乎国家文化安全。因此,应加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制定中华茶文化发展战略,明确中华茶文化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政府相关部门要强化茶文化制度建设,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具体规范,确保茶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有序开展。要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机制,促进茶文化的国际传播和跨国交流,扩大中华茶文化的国际影响。
3.3 加强茶文化专业队伍建设,深化茶文化研究
促进中华茶文化的国际传播,关键在人才。要加强茶文化专业队伍建设,在国内重点大学增设茶文化专业,为发展茶文化产业培育德艺双馨的茶文化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外孔子学院创办中华茶文化培训班,培育一批茶文化传播专业人才。加快发展茶文化职业教育,打造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茶文化产品加工制造的卓越职业人才,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华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中华茶文化的传播提供人才保障。要拓宽理论视域,借鉴人类学和文化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与方法,结合当今时代特色,提出具有思想深度与文化魅力的新时代茶文化思想。
3.4 加强茶文化传播交流载体建设,推进现代化茶文化传播路径
建立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茶文化产业基地,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茶文化创新体系,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强中华茶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建立中华茶文化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深化茶文化研究,定期交流科研成果,促进茶文化的国际交流;利用新闻媒体,宣传中华茶文化发展的最新业绩,扩大中华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4 结语
中华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优秀代表。自古以来,中华茶文化就滋润着华夏民族,并惠及全世界。中华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任重而道远,“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华茶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是有深层关联的,理清两者的深层关联,发扬中华茶文化优势,努力进取,既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也能再创中华茶文化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