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运争光背景下福建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现役运动员文化学习管理探究

2019-02-15蔡向阳李斌蒋建文

考试周刊 2019年12期

蔡向阳 李斌 蒋建文

摘 要:本文通过对福建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现役运动员文化学习管理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并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提出优化福建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现役运动员文化学习管理的办法。旨在提高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现役运动员的综合素质,优化办学质量。

关键词:运动训练专业;现役运动员;文化学习管理

一、 前言

普通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的现役运动员不但要努力训练为国争光,还要为了退役之后寻找就业出入而选择进入高校就读运动训练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现役运动员在就读高校面对的最大难题就是“学训矛盾”,许多运动员基本上脱产在国家运动基地进行专业训练,为国争光。近年来,国家也高度关注运动员文化学习以及退役之后的发展,国家以及地方都出台了许多相关方案,本文以福建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现役运动员文化学习管理为研究对象,提出优化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现役运动员文化学习管理的办法。

二、 运动训练专业现役运动员课程设置的结构模式

通过对我国部分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现役运动员课程设置结构进行归纳总结,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其中必修课程包含公共必修以及专业必修,选修包含专业选修课程以及任意选修课程;第二类,将课程设置为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程,其中二级指标为选修与必修。综合上述,两种课程设置模式本质并无区别,只是在形式上分类不一样,其内涵思想都是一样,从一味地追求专业人才培养到通用人才培养的过渡,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强调学科专业培养的同时也逐渐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从任意选修课程可以看出,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平台。如下图,运动训练专业现役运动员课程设置的结构模式就是这种分成两级结构的模式。

图1

图2

三、 传统课堂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

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学生课堂讲授是最主要的形式,集中在教室里接受教师的统一授课,课堂讲授便于学校教学管理以及教学资源集中,教学效益好,这也是目前我国高校全日制学生最基本的教学形式,但运动训练专业的现役运动员由于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家各个训练基地进行专业集训,为祖国在各个大赛争光,所以根本无法实现进入校园课堂进行集中授课。许多高校针对现役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制定了合理的课堂教学形式。通过调查,目前我国针对运动训练专业现役运动员主要教学形式有两种:一种是“送教上门”,即高校教师主动进入现役运动员训练基地,从事教学活动,“送教上门”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区域教学行为,例如,一名运动训练专业的现役运动员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他集训的地点就在大学所在城市,这时“送教上门”在解决运动员的学训矛盾就起着积极作用。第二种是“联合培养”,即现役运动员无论是在哪所高校运动训练系专业的学生,都可享受到就近高校的教学资源,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解决国内区域的难题,但对于高校间的相互协调配合要求比较高,涉及高校与高校、专业与专业间的相互融合,对于运动员的教学管理要有严密的衔接,其次,“联合培养”这种教学形式只能解决国内区域教学难题,现役运动员如长期在国外进行集训比赛,这种教学形式局限性就体现出来了。近年來远程教学平台随着通讯科技的发展随之孕育而生,地域问题迎刃而解,但远程教学平台的教学功能以及管理还处于比较低的阶段,无法使教学效益最大化。

四、 远程教学平台建设

科技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样通讯科技的发展,也丰富了高校教学方式,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利用通讯软件进行了远程教学,存在的远程教学平台有两类,第一类,利用简单的通讯软件如腾讯QQ,这类软件由于功能的限制也制约了教学功能。第二类,借助校外具有商业性质的远程教学平台,如电大在线、清华网络教室在线、天空教室在线等,这一类网络教学平台具有一定的使用率,且技术相对成熟,但不会针对现役运动员的具体情况来开设课程,所以现役运动员学习效果并不佳。在远程教学平台软件发达的欧美国家,高校的远程教学平台都是学校针对教学需求,自主研发,功能也相对完善,具有相对好的吻合度以及灵活度。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访谈相关软件专家,根据现役运动员需求,将运动训练专业现役运动员远程教学平台设置为9个模块:系统首页,同步课堂,互动答疑,网上作业,在线考试,电子课件,资源中心,用户登入,友情链接。其中同步课堂就是学生与老师进行模拟课堂互动,互动答疑分为线上与线下学生都可以与教师互动,网上作业学生可以从上面下载作业,然后完成以后提交,在线考试也是一个模拟的考试现场,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个友情链接,这里直接与国外一些教学资源丰富的平台连接可以共享最前沿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公安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运动员聘用暂行办法的通知[Z].体人字[2007]412号,2007-8-3.

[2]熊晓正等.我国竞技体育培养发展模式的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3]唐正萍,朱晓军,张祝斌.江苏省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体育学刊,2005,12(1).

作者简介:

蔡向阳,李斌,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蒋建文,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