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现状分析
2019-02-15胡永进麻丽敏安徽省统计局
文/胡永进 麻丽敏(安徽省统计局)
一、创新成效显著
近年来,安徽民营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集聚了一批创新平台、培育了一批创新人才、承担了一批科研项目、形成了一批创新成果、促进了一批企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创新发展的主力军。(本文中的民营企业是指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包括集体控股、私人控股、港澳台商控股和其他控股。)
1.集聚了一批高质量科技创新平台。截至2017年底,民营企业拥有研发机构4581个,占全省规上工业的89.6%。全省7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中有30家设在民营企业,占全省的39.5%;18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中12家分布在民营企业,占比66.7%。一批高质量创新平台不断向民营企业集聚,为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提供了坚实基础。
2.培育引进了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近年来,民营企业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千方百计引进高素质人才。2017年,全省民营企业共吸纳研发人员11万人,占规上工业企业的65.5%。其中硕士以上研发人员占比11.4%,比规上工业高0.9个百分点。一些创新意识较强的民营企业更加注重人才培育和引进。2017年,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超过10%的民营企业有2794家,占全省民营企业的15.7%。其中,科大讯飞、科大国创研发人员分别达3145和597人,分别占从业人员的41%和66.3%。
3.承担了一批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2017年,全省民营企业开展研发项目达1.6万个,占规上工业的79%;企业独立完成项目1.3万个,占84.8%。民营企业还积极参与实施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项目,2017年承担国家和地方科技项目334个,占规上工业的30.6%。
4.形成了一批高质量发明专利等创新成果。2017年,全省民营企业申请发明专利1.9万件,占规上工业的77.9%;拥有注册商标1.2万件,占66.9%;参与制(修)订国家或行业标准806项,占68.8%。如国轩高科累计申请发明专利591项,授权专利570项(含美国2项),专利成果覆盖电池制造到应用的全过程;千禧精密、中鼎股份累计制订国家或行业标准35个和23个。
5.促进了一批企业转型升级。2017年,有4559家企业实施新产品开发,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5612.1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的63.5%;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8.4%,比全国高2.5个百分点。随着产业升级加快,装备制造业比重逐步提升。2017年,民营装备制造业企业达到5609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108亿元,占全省民营企业的31.6%和39.8%。如劲旅环境由传统制造业成长为环卫装备行业的“引领者”,实现了从“卖产品”到“卖服务”再到“卖技术”的转变,2017年营业收入达3亿多元,业务覆盖20多个省。
民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凸显,主要得益于:一是政策引导作用不断加大。2017年,全省有1428家民营企业享受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政策,是2012年的5.5倍,占开展研发活动企业的30.4%,比2012年提高了15.2个百分点,减免所得税16.8亿元,年均增长17%。40%以上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了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政策,减免所得税29.1亿元,年均增长31.5%。二是企业创新意识显著增强。2017年,全省有4310家民营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是2012年的2.5倍,年均增长20.4%;平均每4家企业就有1家开展研发活动,而2012年为每8家只有1家开展研发活动。三是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17年,全省民营企业共投入研发经费280.9亿元,是2012年2.7倍,年均增长21.9%,比全省规上工业增速高6个百分点。平均每家企业投入研发经费158.2万元,比2012年增加一倍。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安徽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成效显著,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但仍存在研发投入水平不高等问题。
1.研发投入水平亟待提高。2017年,开展研发活动的民营企业占全部民营企业的比重为24.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6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0.92%,与全国平均水平(1.05%)仍有一定差距。
2.人才供给和需求存在差距。企业创新调查显示,2017年,在开展技术创新的民营企业中40%的企业反映人才缺乏或流失是阻碍企业创新最主要因素,排在缺乏资金、技术等12个阻碍因素之首,比全国水平高1.1个百分点。
3.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偏少。2017年,实现产品创新的民营企业中仅18.3%的企业推出了国际市场新产品,比全国低1.9个百分点,反映出安徽民营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仍处在全球创新链的中低端。
4.内部创新体系不够完善。安徽民营企业90%以上为小微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创新体系不够完善,专门的研发机构或技术中心较少。2017年,小微民营企业中仅有18.5%的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
三、几点建议
1.抓好民营政策落地生根。全力推动减轻税费负担、融资难融资贵、公平竞争环境等方面政策举措落地生根,切实帮助企业融化市场的冰山、削平融资的高山、闯过转型的火山,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创业创新源泉涌流,创新活力迸发。
2.培育民营企业创新动力。支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创业集聚区”,加速民营科技企业成长,对国家级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给予免征房产税和增值税,扩大“科技创新券”覆盖范围。切实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形成一批具有原创性的科技成果。
3.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长效机制,引导、扶持有条件的大中型民营企业建立高水平的研发机构,鼓励民营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地方科技重大项目,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促进更多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仪器设备等资源向民营企业开放共享,建立一批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完善民营企业内部创新体系。
4.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结合“江淮英才计划”的实施,加大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的培育和引进。搭建科技创新人才交流和服务平台,促进民营企业创新人才跨界交流合作。加强创新型民营企业家培育,将其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新型省份建设同步谋划、推进,培养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民营企业家。